金 燕 黃 莎
(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重慶 400065)
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型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2013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特定職業領域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1]。可見,培養實踐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力圖針對當前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構建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作一探討。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屬于我國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體系,但其開展教育的歷史較短,培養模式不夠成熟,特別是缺乏系統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近年來,各高校雖已普遍樹立了藝術專業碩士培養應注重實踐能力的觀念,但在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實際問題。
目前,在一些高校中,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較單一,多數以課程理論考核、修習學分為主,雖然設置了自選課與創新創業類課程,并要求以實踐成果作為考核重心,但具體執行力度卻較弱。原因之一在于,多數導師缺乏藝術領域的實踐能力和文化產業的從業經驗,囿于傳統的大學課堂授課方式,使專業教學實踐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再加上高校近年來引進的高學歷人才在求學期間多側重于理論素質與學術修為的培養,致使動手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對本行業前沿動態的敏銳捕捉。
目前,我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藝術專業本科學生。而在藝術專業本科教育階段,學校著重培養的是學生藝術專業的基本素養,對問題求解、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專業實踐能力等高階能力的培養則不足,導致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視野狹窄,提出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較差,專業實踐能力較弱,難以緊密切合本行業發展的態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由于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起步較晚,缺少人才培養經驗等原因,其課程設置在較大程度上借鑒了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方案,多以理論學習為主;盡管各高校也努力提倡開設實踐類課程,但該類課程所占的比例較低。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指委在《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20年修訂)中提出,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總學分應不少于50學分,實踐類課程學分應不少于總學分的 60%[2]。這足以說明現階段對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必須以專業特色為基礎,將課程設置的重心放在實踐能力的提升上。
當前,各藝術院校都建設有實踐基地,但受到經費或其他原因的限制,場地、硬件與軟件設備等都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致使學生實踐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下降,難以接觸行業最新的技術發展狀況。
近十余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基本處于粗放型發展的狀態,主要依靠政策紅利拉動發展,產業隊伍結構失衡、學歷偏低,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相關文化部門及業界已高度關注這種現象,并積極研判應對。與此相關,許多學者與業界人士亦從理論和實踐上對藝術專業碩士培養進行了探索。主要包括:
繆祥彥通過調研我國藝術碩士培養的現狀,概括出其存在的發展規劃目標不清晰、課程設置安排缺乏科學性、專業導師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探討了藝術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途徑[3]。李薇認為,藝術碩士教育應將提升實踐能力放在首位,并著重考慮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切實解決培養模式單一、實踐性不突出的問題[4]。
隨著文化產業的升級及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部分學者對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作了探討。劉曉東等人提出,藝術碩士教育課程模式優化和改革應當構建國際化教育課程發展視域,實行開放的教學模式,形成個性化的課程體系,選擇多元化的求知渠道與學習方式并創新課程質量評價機制[5]。宋桂杰則將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分成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創新體驗三個環節,強調在基礎理論指導下,專業技能通過創新實踐課程得到訓練和應用,以培養復合型人才[6]。
梁艷提出,在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須將企業資源引入學校,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藝術專業人才[7]。王曉鵬則提出了以校企合作的工作室為載體的培養方式,認為藝術碩士的培養切合社會實踐,才能與行業需求和發展相符合[8]。
國內對藝術碩士教育的研究多以人才培養本身為出發點,而國外則多從社會職業需求出發來探討藝術碩士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培養體系。從教育實踐看,國外MFA人才的培養體系具有以下特點:注重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專業學位方向根據產業鏈各環節對人才的需求而定,課程與產業實際相結合;注重專業教學質量,提供校內外共享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平臺;校企之間主要開展人才與學術的合作;注重專業實踐,研究生在學期間要完成大量的實踐作品。
綜上可見,國內外學界和業界對藝術碩士培養的探究,一個基本方面是要解決其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要求以社會和產業發展、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改革藝術碩士教育教學體系,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專業碩士有三大特性:一是“?!?,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二是“研”,要培養具有研究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創新性是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職”,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畢業生能更好地適應特定職業的工作。這三個特性的核心要素就是實踐能力。根據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色,針對其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借鑒國內外相關探究的成果,我們認為,其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著重從以下主要方面作出改革:
各高校對藝術專業碩士的培養大多采取了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與校外企業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力圖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發揮學術與行業有機融合的功效。但現行的雙導師制模式單一、分工機械、各自為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實際上,校內導師需要進入、指導研究生的各類實踐和實習課程;校外企業導師也需要參與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與學位論文等環節的指導;校內外導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聯合研發的項目,給予研究生全面的指導。因此,校內導師應注重增強自身的藝術實踐能力,學校應鼓勵并定期輸送校內導師走出學校,與相關單位和企業合作,共同完成藝術研發項目,同時,學??梢钥紤]將導師的藝術成果列為評定職稱的替換條件之一,激勵校內導師帶領研究生開展藝術創作,提升師生的藝術實踐能力。而校外導師則應與校內導師保持有效的溝通,參與學校的科研或教研項目,參與理論課程或開設學術講座,推動實踐實習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的銜接。此外,學校還可聘請本專業著名的藝術家為客座教師,不定期開展開設藝術創作講座、策劃小型藝術展覽、舉辦藝術沙龍等活動,增強研究生的研發興趣與實踐創新的積極性。
藝術專業碩士的基本屬性在于“專業性”“創新性”“職業性”等方面,對于全日制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必須夯實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同時以專業理論為基礎,強化學生的藝術創作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在培養體系中,首先必須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科學、合理地制訂和修訂研究生專業培養方案,高度重視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重心放在實踐實習課程的具體實行中。同時,需要加強專業基礎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注重培養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斷提升其藝術敏感度、鑒賞力和創造力,這就必須把專業實踐環節放到首要位置,不僅要安排充足的專業實踐學時,還要鼓勵研究生到相關企業實習,切身體驗本行業的藝術和技術發展的態勢與職業要求。此外,還需要改變研究生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不單以發表的論文數量來評價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性的實踐活動,以實際完成的作品作為獲得各類獎勵的重要標準,并以理論切合實踐為導向,對各種專業實踐實習課程的考核方式做出具體規定。
不少高校雖已意識到培養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但實踐實習的課程設置卻與學術型碩士相仿,這必然影響到對專業型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育。因此有必要改革現有的課程設置結構、內容和教學方式。應當順應當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以本專業的特色為基礎,緊密結合國內國際文化產業創意、創新、創業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趨勢,修訂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設置和更新教學內容,樹立跨界思維,拓寬研究生的視野,突出創作實踐在課程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要注重研究生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倡導問題式、探究式和參與式的教育教學方式,要求師生在學習中需面向社會、文化、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將社會文化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真實任務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積極解決這些問題來建構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高校建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或實驗室,應當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引進企業人員和研發項目,推動研究生實踐課程與產業、企業和市場的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在企業合作設立的實習基地或工作站,則應當集科研、實習和研發為一體,企業提供資金、物資條件與行業人才,導師團隊則可指導研究生通過實習參與各種科研項目或企業的市場研發項目,通過持續推動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為研究生增強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