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朱燕芳
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的變化和高等教育行業轉型的要求,高等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教學模式更需要與時代接軌,接納各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而2020年3月開始的一個學期,各大高校基本是線下教學暫停時間最久的機構,在長時間的線上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實踐應用,線上教學結合碎片化學習,第一次成為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模式。由此,我們也得以有機會系統的觀察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現象,以及應用在專業課學習中的效果,以及這種方式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同時,碎片化學習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較強,與校企合作的目標具有一定的鍥合度,可以預見的是,經過這次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實踐,結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快速發展,而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經過合理的引導,也會在專業課程的學習、校企合作的實訓實踐以及就業之后的人力資源再提高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一、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新發展
大學生碎片化學習,指的是借助智能終端和全覆蓋網絡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學習大學課程的一種非正式學習方式,其主要優點是方便、快捷、高效。碎片化學習使得大學生可借助互聯網以及智能移動終端(尤其是手機),自主選擇時間、地點、內容進行片段式的學習,作用在于既可以對課堂學習查漏補缺,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和需要,擴寬學習的范圍,加入學生的個性化選擇。雖然同樣是使用手機,但是與大學生日常進行的各種娛樂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碎片化學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學習行為,具有靈活度高、針對性強、吸引力比傳統課堂更大的優點。當然,碎片化學習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比如相對傳統高校教育的系統性教學方式,碎片化學習一般知識點的容量較小,容易呈現零散化和表面化的問題。因此,目前更多的是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
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疫情期間,大學課程暫停了傳統課堂的講授方式,變成完全的線上課堂,直播、微課、微視頻、MOOC、SPOC、翻轉課堂等原本穿插在線下教學過程中的補充環節,變成了大學課程的主要傳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相應的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內集中接受知識講授加課下預習復習,變成了自主預習加線上知識點講授或者分散教學加課后練習,這個轉變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大量增加了碎片化學習的使用程度。這一過程的轉變,與校企合作中結合學校和企業資源的模式符合,成為高校教育復合模式的一種新嘗試。
二、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普及對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模式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已經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加速進入了深度融合階段。而校企合作的宗旨,就是要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線上教育,為企業教育進入學校,提供了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的通道,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如果能線上線下互相補充,良性互動,那么就可以形成從傳統的實體課堂向虛擬課堂的延伸,也即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看來,對于深化校企合作、改革高校教學模式和體系來說,是一條必行之路。在融合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手機終端的碎片化學習必然參與其中并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1.碎片化學習提高課前預習效率。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在每節課課后發布下節課的預習任務,學生只能通過教材或者參考資料完成預習,模式單一。建立碎片化學習機制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在課后合適的時間發布預習任務,而學生也可以利用課前和課后任何自己方便的碎片化時間,并且不局限地點,借助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自主學習教師推送的教學資源等,時間靈活,模式多樣,可以大大提高課前預習的效率。
2.碎片化學習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多樣性和實踐性,推動校企合作教學深度。校企合作本身是為了建立一種“雙贏”模式,做到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學校利用企業提供設備,企業也不必為培養人才擔心場地問題,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加入碎片化學習模式,學生利用網絡和移動終端,同時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各種新的媒體方式,也包括可穿戴的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等設備,可以更好的獲取企業的信息和資源,實現了傳統教學單一模式向多種模式的轉變,比如真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的交匯融合,線下課堂向線上課堂的延伸,這些新型模式有機會讓學生體驗置身課堂但又超越課堂的感覺。
3.碎片化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形成多維立體的互動方式,提高校企合作效果。校企合作有一種重要的模式是校企互動式,即由企業優秀的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或者學校相關的專業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在這種模式中,由于學校和企業時間安排的限制,大段整塊的時間不一定能夠實現,反而是碎片化學習,成為最具有操作性的模式之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各種網絡平臺和移動互聯軟件的互動性、社區性和協作性,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隨時隨地,打破課堂壁壘進行在線交流、討論、答疑、體驗、評價等各種學習活動,原本單一死板的交流方式變得輕松且高效。
(二)不利影響。1.碎片化學習導致思維的碎片化,對專業體系構建的完整性造成障礙。無論是傳統的理論教學,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對于專業體系構建,都是有一定要求的。由于學習內容碎片化,即碎片化的知識點之間缺少關聯性,導致學習者無法將其納入到自己原有的內在認知體系中,不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專業技能的形成。 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經過很長時期的發展,經歷了時間的檢驗,系統性和專業性是不容置疑的,碎片化學習在這兩方面,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程度。
2.碎片化學習如過度使用會擠占學生投入系統性學習的精力以及時間。“互聯網+”時代,人們常常感嘆“從前慢”,這也說明了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因為速成學習的要求越來越明顯,碎片化學習的出現正好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各種媒體對信息的推出和呈現,紛紛采用碎片化的方式。甚至傳統高校教育,在疫情背景下,在“停課不停學”方針的指導下,也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全面使用到碎片化學習。然而,根據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必須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有一定強度的、系統性的、循序漸進式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實現。而碎片化學習的隨意性、無目的性和碎片化內容的無關聯性,導致了其自身的致命缺陷——學習者無法將所學內容納入原有的認知體系中,從而不利于知識體系的擴展和技能的提高。 因此,如果過度使用,大量占用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對于系統化學習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三、利用碎片化學習改革教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豐富,為大學生碎片化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從2012年底開始,針對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終端的新發展,該工程完成后上線了約3萬個覆蓋各學科領域的微課程。與此同時,教育部引導和投入了大量優質資源,用于高校精品課程資源庫、視頻公開課資源庫、微課程資源庫的建立,并通過“互聯網+”、云數據等最新技術架構了一批在線課程開放平臺,到2020年,上線課程已經達到3000門左右。另外,各個高校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也構建了本校特色的校級精品課程網、微課程網,這些課程資源的上線 ,為疫情期間以及疫情后的線上教學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二)以學生為中心、以網絡教學資源為支撐、以碎片化學習為補充,構建立體多維的新型教學和校企合作模式。一直以來,高校的教學模式基本都是以人才培養方案、大綱以及教材內容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興趣的調動難度比較大。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環節也是一樣,被培訓學員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今后,可以發揮線上教學和碎片化學習的優勢,加快改革步伐,打造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網絡教學資源為支撐,以碎片化學習為補充,結合校企合作平臺,使企業得到定向人才培養,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三)記錄系統學習和碎片化學習軌跡,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在利用新型教學平臺的過程中,除了豐富教學手段,還可以利用技術手段,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跟蹤他們的學習狀態,有利于更加全面、動態、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企業導師進課堂,利用網絡模式,就能更便利的獲得學生學習的軌跡,遠程進行評價和考核。同時各個高校都在積極的推動課程考核的改革,力爭在考核內容、考核形式、考核方式和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案,創建“學生主體、多元多維”學習評價模式。網絡教學手段和技術,無疑為推動這一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系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評價及其效果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昌工學院為例”(項目編號:18G1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