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蘇州 2156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所謂決勝,就是舉全黨全國之力,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打好脫貧攻堅戰這正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讓數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和標志性指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并在十四五期間確保小康社會平穩開局,回答好后脫貧時代如何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時代之問,需要我們從多方面持續發力[1]。
脫貧攻堅,精準是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脫貧時代”,更需要堅持運用精準思維模式,根據貧困的類型和原因、發展的資源和條件,科學制定扶貧開發方案,加強對特困戶的點對點幫扶,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提高扶貧措施的精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項目建設是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如果把扶貧作為“形象工程”,實施一些華而不實的扶貧項目,勢必會產生巨額的“扶貧債務”,留下扶貧“后遺癥”。在開展扶貧項目論證時,要多到實地考察實情、傾聽民意,真正把地方迫切需要、群眾熱切期盼的項目納入扶貧范圍。同時,要注重整體聯動,實施區域性扶貧開發,著重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讓扶貧項目成為貧困地區發展、貧困群眾脫貧的動力源泉[2]。
考核既是“風向標”,也是“指揮棒”。精準的扶貧考評體系,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扶貧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們實施精準考核評估,必須充分運用統計監測、扶貧信息數據系統,著重突出扶貧成效,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建立健全精準扶貧考核問效機制。嚴格規范考核程序和方式,辯證分析貧困地區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當前工作和長遠影響,把工作重點和各類資源放在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上,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摘帽不摘幫扶,幫扶工作要避免“一摘帽、零托舉”,要注重幫扶力度的持續性,確保脫貧戶、脫貧區域穩定“摘帽”。要加強“兩不愁三保障”排查結果的運用,對其中已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加強關注,及時提供支撐,助力穩定脫貧,確保“零返貧、零致貧”。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扶貧先扶志”力度,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思想教育引導,變輸血為造血,使貧困戶不僅樹立脫貧志向,更有脫貧能力。
堅持脫貧不脫政策,打消基層干部與貧困群眾“剛脫貧,又返貧”的擔憂。對已退出的貧困村,繼續享受基礎設施、產業扶持等政策,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建設及產業發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增收渠道;對已退出的貧困戶,繼續享受貸款、低保兜底等扶持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確保脫貧成效。同時,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幫扶政策結合起來,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讓群眾切實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紅利。
繼續強化脫貧攻堅隊伍建設,穩固第一書記和幫扶干部組成的脫貧攻堅隊伍架構,幫扶干部要繼續堅守崗位,持續關注脫貧戶生產生活狀況,對存在返貧隱患的脫貧戶提出切實可行的鞏固措施;同時,常態化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回頭幫”,杜絕脫貧攻堅形式主義,做到小康路上一個也不掉隊,確保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落到點上。此外,幫扶干部要注重貧困戶思想脫貧,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與主動性,消除“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成效[3]。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最后一年,加之疫情因素影響,有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發力過猛的行為,為了完成工作目標,努力做出針對性舉措,但是我們仍要避免落入“數字脫貧”“材料脫貧”的陷阱,避免脫貧攻堅形式主義傾向。一方面,我們要聚力攻堅當前突出問題,拿出強有力的措施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脫貧是底線,是短期目標,而我們的長期目標、最高目標是共同富裕。
在近年來的脫貧攻堅戰中,由于部分地區底子薄、產業弱,由政府主導的脫貧重點工程,如易地搬遷、修橋筑路等重點工程得到了強有力的實施,對實現區域原發性貧困起到了關鍵扭轉作用,但隨著扶貧攻堅縱深化,政府主導的扶貧工程也容易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可結合各地特點,引入民間資本介入,如吸引農村電商平臺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借力“直播帶貨”風口,實現“農村—城市”內循環等。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吸引民間資本發掘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結合開發“民宿”“土特產文創產品”等舉措,大力開展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構筑農民發家致富的全新產業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內生動力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要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那么,如何激發內生動力,就是我們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我們常說,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杠桿在精準脫貧中的作用尤為明顯。截至2019年底,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臺賬建立之初的29萬減少至2.3萬,其中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人數由15萬減少至0.6萬。由此可見,我們的“扶智”戰略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黨中央交給教育的重大任務,而“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的職業教育,也因其實用性強、與就業聯系緊密等特點,成為了見效最快、成效最顯著的精準扶貧方略之一。因此,應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扶貧的“造血”功能,破解“精神貧困”與“能力貧困”,培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為貧困學子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創造條件,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收官之戰已打響,但收官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大考的起點,“脫貧無止境,致富為上乘”,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要求、更實的舉措,決戰決勝,在奮力沖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同時,強化多維度的機制保障、多渠道的工作舉措、多層次的人才隊伍,在十四五期間,鋪就一條從“精準扶貧”向“全民致富”轉變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