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玉
(江蘇省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邁入新時代,進入發展“黃金期”,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培養能力大幅提升,公平作用日益彰顯。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對優質多層多樣職業教育的需要,同職業教育發展不強不優不活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主要矛盾。隨著影像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專業發展空間大,優勢日益突出,短視頻、直播、抖音等新媒體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互聯網營銷師、直播銷售員、數字媒體設計師、新媒體運營等新職業也應運而生,數字媒體市場人才需求量大,龍頭企業與新興產業眾多。數字媒體藝術產業與媒體創意產業相對接,能為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019年初,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為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圍繞“三教”大力實施改革,力圖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激發教師內在潛能,與市場人才需求接軌,釋放職業教育的內在驅動力。結合三教改革的方向,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始試點進行改革,力圖解決一直以來數字媒體專業發展產教合而不深、體系不完善等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與藝術傳媒學院是國內高職類院校較早設立影視動畫專業的學院,是江蘇地區唯一一家進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3+2高本銜接試點的高職院校。本專業在建立之初就確立了產學研、政行企校立體推進的辦學方針。完成了多項校企合作項目,在項目化教學、產學研合作方面,在專業與課程建設方面在省內高職類院校具有較高的聲譽。2015年,蘇州方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入駐產教園,創建“方向傳媒企業學院”;2017年與蘇州方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獲得首批蘇州市現代職業教育定點實習企業;2019年,按照學院黨委“新時代培養學生要有新作為”的總體部署,推進開展“433”學生成才工程,匹配學院“聚焦智慧企業、聚力智慧服務、成就智慧人生”的人才培養定位;2020年,學校在數字媒體專業試點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為適應新的行業發展輸出人才。
培訓人才最終取決于“如何教”,“教法”改革以“教師”培養和“教材”更新為前提。“教師”的改革,是圍繞專業進行的,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培養師資,以“雙向雙融通”為主要途徑,校企雙方師資互兼互聘,可以為企業發展培育人才,更能為學校培養更多與時代接軌的技術性、專業性教師隊伍。學院和企業聯合之后,安排教師到項目部進行生產性實習或參加實踐鍛煉,教師在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了實踐技能和執教能力。學院在加大人才培訓和引進力度的基礎上,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讓教師在參與企業項目的過程中,跟蹤專業前沿技術,培育一批掌握多項技能、適應校企雙向需求的骨干教師。建立結構化師資團隊,構建“功能整合、結構合理、任務明確”的結構化的師資團隊。教學工作的開展從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做到老師“有”隨動學生“要”、老師“教”隨動學生“做”、老師“評”隨動學生“能”的邏輯互動。
方向傳媒的企業創始人同時是學院教師創業者,企業學院成立由學院和企業人員共同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根據產業前沿與技術進步的要求,引進先進的行業、企業標準,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崗位實際需要,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組織設計教學、構建專業特色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在配套企業用人標準的同時,也匹配了當下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技能。
“教材”的改革,是為培養適應新媒體產業發展標準化的人才需求,教材需根據行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此,學院依托企業的真實生產過程創新教學方法,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結合企業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器材操作規范、標準等內容校企雙元編寫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在教材內容上打破學科體系、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弊端,加強與生產的聯系,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關注前沿技術發展帶來的學習內容與方式的變化。在教材形態上,除了活頁式的紙質教材,也配套數字化教學資源,以企業真實項目為數字化資源庫進行教學。充分利用企業生產真實案例庫,實現“真實項目進課堂”,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等級水平。注重多元化,在“互聯網+”時代開發多元化教材,信息化教學是大勢所趨,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使職業教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案例和項目,建立動態化、立體化、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使專業教材能夠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調整。
“教法”的改革,以項目教學任務導向為主,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實施專業標準建設、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組織管理及職業教育研究等工作。由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擔任授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參與學生管理,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堅持工學結合,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構建學院校企合作新模式。學院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學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形成班級、專業與企業對應的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雙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依據“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依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技術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體系構建,以學生適應企業將來的實際工作要求為著眼點,實現教學與就業的銜接。在課程教學模式上,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如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操作演練小組合作等,突出課堂教學行動導向的特征,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充分用好企業的人才資源、配套設施與項目資源,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提高技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是“三教”改革須達成的效果,學習與企業同步的生產過程,能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可以適應崗位要求。圍繞實訓過程的序列性、遞進性和完整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所編寫的教材,科學合理地完成實訓教學。學生的專業實訓、生產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訓課程由院校教師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承擔,安排在企業實施。依托企業的真實生產過程創新教學方法,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結合企業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器材操作規范、標準等內容校企雙元編寫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充分利用企業生產真實案例庫,實現“真實項目進課堂”,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等級水平。通過若干個真實的、具體的工作任務的講解與實踐,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反復訓練,做到舉一反三,讓學生熟悉工作過程、積累經驗、增長工作技能,促進教學內容常教常新。
“三教”改革中,教師是實施主體,教材是實施基礎,教法是實施途徑,三者共同形成人才培養的閉環,需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最終的目的是為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促進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在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帶領下,使我國的職業教育堅持學歷與社會培訓并重,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習者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