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燁
地理算是一門較抽象的學科,看似遠在天邊,可又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是指整個地球表面、宇宙奧秘,這些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近在眼前則是指我們腳下走過的每一寸土壤也可以稱為地理。
對于地理學科來講,地圖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上課工具,它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課堂上教授的知識,也能讓學生形成一種思維版圖,所以,當我們走過初中的每間教室都可以發現地圖或地球儀,但地圖本身的文字是極其枯燥的,都是地名之類的,但種種文字后面蘊藏的知識卻十分豐富,帶有各自對應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帶領學生去使用地圖,不能讓學生只把地圖當成裝飾品,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地圖的意義也就被曲解了,而是應該聲情并茂地帶領學生去理解、認識它,在腦海中形成這樣的肌肉記憶[1],當學生上課聽到某個地名時,能迅速想起它在地圖上的哪個位置,并順帶著回憶起附近的知識,當學生能達成這樣的肌肉記憶,才算是對地圖認真使用、理解特別透徹了。要達成這樣的肌肉記憶,不能僅靠學生自己,教師也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例如,教師在最開始講授初中地理時,可以讓學生各自備一份地圖冊,當學生備好了地圖后,教師首先要教他們正確使用,如教授一個關于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記住地名、氣候狀況及所在山脈位置等,也可以普及一下歷年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國內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英雄壯舉和這項舉動帶來的深刻含義等。教授地理知識的同時,穿插國事、趣事等,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能基本掌握和使用地圖,才僅僅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教師應引導學生繪制地圖,這才是真正掌握它的關鍵。學生能夠識別地圖后,下一步是要掌握繪制地圖的能力,學生在繪圖時,學習的不僅是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也是引導學生繪制地圖的關鍵
例如,講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順勢教授學生繪制地圖,第一步是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整個分布狀態,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先演示一下,再由淺到深,可先以亞洲為中心,然后分別畫出其他州和洋,這也是一種小技巧。這種繪制能力一開始學生肯定不能熟練掌握,教師則要講解相應的訣竅,可以先畫一個整體框架,再以一點為中心,把剩余處畫完,最后就是詳細地填充,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養成后,學生腦海里自然能形成一種思維版圖,再去繪制地圖時也能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引導學生上臺解說地圖,就是掌握地圖能力的最后一步了。若學生只能識別地圖、繪制地圖,卻不能把它以及自己的思維很好地表達出來[2],也是一種缺陷。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的繪制過程,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每講解一章知識需要繪制地圖時,都可以安排幾個學生講解自己的方法,人數不要太多,每節知識對應兩到三人即可,但要面面俱到,保證全班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從識別到繪制,最后到講解,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還附帶思維能力的養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轉變過往的教學方式,通過以上幾大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魅力,提升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