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陶紅萍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麻家渡鎮中心學校 湖北十堰 442200)
以往,教師一般都偏重于“傳道、授業、解惑”,而現在,教師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懂得“育人”。而且,“育人”相對于前者來說甚至更加重要,它意味著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即德育。德育是要求從小抓起的,因此,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勢在必行。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際上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完善,因為我國的教育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但這種管理模式缺乏靈動性,而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則剛好彌補了這一不足,也讓我國的小學教育模式更具包容性。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際上是由黨的教育方針、地方政府對學校的教育要求以及學校的發展情況一起決定的[1]。因此,學校在開發小學德育校本課程時,一定要充分落實黨的教育引導方針,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開展更具特色的德育課程。此外,學校在開展德育課程時,一定要先制定有利于考核教師業務能力的標準,因為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的執行者是教師,他們是決定課程開發是否會成功的重要人物。
開展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出有某些共同素養的未來國家公民。為了讓學校設計出來的德育校本課程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學校在開發課程時一定要頻繁接觸、了解學生,設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讓德育課程發揮出真正的效果。
建設生活化的德育課程主要是將道德教育融入小學生的生活,促使他們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成為一個有素質的人。學校在對此內容進行德育校本的課程設計時一定要盡量避免走入誤區,盡可能根據學生的道德發展實際開設穩定的德育項目,不要依賴于學校或教師的直觀意識去設計項目內容。此外,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心智都還不成熟,學校在開發生活化的德育校本課程時,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生活情況,選擇符合公德與私德的課程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教育中形成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德育課程的實效性。
學校在開設德育校本課程時,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加強它與各個學科的聯系和滲透,這樣學生在進行學科學習時不僅可以接受學科知識,還能了解到更多的道德知識,這種方式也能在學生形成良好道德意識和行為的路上添磚加瓦[2]。例如,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德育工作融入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開展體育訓練時,思想和行為都能受到影響。體育學習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能在鍛煉中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意志,這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參與此課程后的學習情況,學校很有必要對此課程設計一種科學的評價機制。評價內容很多,但主要的側重點是學生的情感取向、德行品質以及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3]。評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點評的內容進行自我檢討、反思,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此外,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也不能局限于教師,而是要盡可能地將學生、家長甚至是校園的管理人員等都作為評價的主體,讓評價機制變得多元化,對學生的發展可以有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促進他們養成道德意識和行為。
綜上所述,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既是學校構建德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突破口,它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很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時,一定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育原則,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完善成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課程,進而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