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豐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這一教學理念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便被置于首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教師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標是讓學生有效學習,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當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既是師生又是朋友,這樣能事半功倍[1]。
小組合作,是將學生分成人數均等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和學習。根據調查問卷,發現小組合作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感受到小組合作教學帶來的優勢的同時,教師在分組過程中還要避免學生兩極分化的狀態,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進行分組,這樣能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學習“加速度”時,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鬮,讓抓到數字相同的學生組成一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為學生講解加速度的定義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讓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學習后,教師提問:加速度和速度有關系嗎?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是什么?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緩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緊張關系,活躍課堂氛圍。
在21世紀,信息技術可謂是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航天事業,在教育方面,信息技術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形象的特點不但可以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借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講解教學中的重難點,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了解伽利略的“提出假設→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以及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發現的背景。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驗證學生觀看視頻后的學習效果。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和學生互動,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若學生不了解影響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的因素,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視頻形式了解教學內容。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物理知識較為抽象且不易理解,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感到“頭大”。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不理解間接造成在相關物理實驗中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根源入手,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物理情境,增強學生切身的體會。
比如,教學“探究摩擦力”時,教師為學生準備木塊、木板,然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實驗,詢問學生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可以驗證摩擦力的作用。接著,教師問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可以發現摩擦力的哪些特點,是否可以對摩擦力下定義?最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讓學生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大樹的形狀,樹根是摩擦力,樹枝、葉子是摩擦力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把大樹填滿。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一項任務。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事情發展的兩面性,既要做好十全的準備應對教學中出現的挑戰,又要看到前途的光明,以增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信心。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信息技術等方法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