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之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興趣是幼兒生動積極投入活動的源泉,有了興趣,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提高。因此,教師應積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能輕松地學習,對學習充滿樂趣,從而主動學習。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學習興趣對幼兒今后的成長與生活、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學習興趣的培養要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來開展,從而使幼兒愛上學習。因此,教師在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時,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和途徑,都要密切地與幼兒的學習特點與規律進行有效結合。
縱觀一日活動,筆者發現幼兒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教師自身的觀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有時使用不適合的教育方法,如嚴厲的批評、懲罰等,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為了提升本班幼兒的繪畫水平,會建議家長給孩子報校外繪畫輔導班,讓孩子去學習,這種情況會導致幼兒不喜歡繪畫,或者因大量范畫練習導致幼兒在繪畫活動時的靈感枯竭,漸漸失去興趣。
二、幼兒自身的無感
好奇心是孩子產生興趣的先決條件,有時教師開展的某些活動,幼兒不感興趣,也會影響幼兒學習興趣的提升。如在開展“我眼中的秋天”主題活動時,有的幼兒卻在尋找秋天的過程中對路旁的小蝸牛感興趣,這樣的偶發事件也會影響幼兒的興趣。
教師應如何在學習活動中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呢?
一、智慧觀察,善于發現興趣要點
由于幼兒年紀較小,對事物的喜愛、興趣存在不穩定、不持久性。因此,要加強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要發現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不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對幼兒的好奇心不能予以正確的引導,久而久之,就會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受到打擊,從而使幼兒教育不能得以良好的深入與開展。例如,幼兒在某一時間段對各種交通工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教師未能及時發現,卻一味地要求孩子認識動物,硬要幼兒對動物產生興趣,這樣的興趣培養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樣長久下去,不但不能培養出幼兒的學習興趣,甚至會挫傷幼兒對其他事物探索的積極性,進而使幼兒的智力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促進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情感渲染,促進學習興趣提升
幼兒的年齡較小,情緒和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身的語言表達和教學態度都會對幼兒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對感情的投入,積極深入到幼兒的各項活動中,努力成為幼兒中的一員,與幼兒一起玩、一起學,為幼兒的各種行為樹立學習的榜樣,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幼兒,如在歌唱活動《你快樂,我快樂》中,教師要保持比較輕松、愉快的情緒與幼兒交流,面部表情保持微笑,從而使幼兒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敢于開口,學唱歌曲,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除了教師情感的渲染,環境的情感渲染也可以提升幼兒的興趣。如教師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時,可以先營造故事氛圍,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幼兒嘗試對故事情節進行模擬,讓愿意表演的幼兒上臺表演,這樣的教學過程比教師口頭講故事的效果更明顯,也更能使幼兒明白故事所要表達的做人的道理,也可以使幼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然,在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中,表演環節的順利開展也離不開教師日常對幼兒興趣的了解與發現。
三、智慧語言,引導幼兒興趣再升
要引導幼兒喜歡學習、愛上學習,就必須使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語言,從而使幼兒喜歡學習。而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活動中,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像“可以不可以”“能不能”“要不要”“是不是”等詞語,這些問題教師如果向幼兒提出,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便不會使用自己的思維模式,也會導致幼兒對學習不感興趣。比如,模擬教學中,開展《小紅帽》歌曲演唱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可站在幼兒的角度進行引導,“小紅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會想什么,會說什么呢?”“小紅帽為什么要當心大灰狼?”提出這些問題讓,幼兒去思考,讓幼兒對活動充滿好奇,引起幼兒的注意,這樣站在幼兒的角度會讓幼兒喜歡學習并對活動感興趣。
興趣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培養學習的習慣和濃厚興趣,只靠教師的苦口婆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與家長的溝通、配合,因此,教師應適時了解家長的動態和思想,讓家園合作“全面推進”和教師自身的“因材施教”強強結合,共同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