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穎
(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 江蘇無錫 214000)
語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言也是上好一堂音樂課的重要保障,語言更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重要紐帶。做為音樂文化的傳播者,音樂教師首先要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具有魅力,讓每節音樂課的語言化成點點滴滴的甘露,慢慢滋潤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內心有音樂,更愿意親近教師,更愿意勇敢說出自己內心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優化我們的音樂課堂,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藝術素養的開拓和審美修養的提升。怎樣讓師生在音樂課堂中進行“雙向交流”呢?我認為,要重視音樂課堂教學語言,才能讓“雙向交流”優化音樂課堂教學[1]。
課堂提問是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步驟,是師生在課堂中“雙向交流”的體現。如果課堂提問語使用的恰到好處,學生思維被打開,積極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就能更好地幫助教師輸出教學,也有助于學生吸收知識。反之,如果課堂提問語使用不巧妙,學生思維受限制,情緒不高漲,課堂氛圍冷淡,不僅不利于教師的上課狀態,還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環節,設置有效、恰當的提問語,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問的語氣和語言也要拿捏得當。
在執教蘇少版二年級《兩只懶烏鴉》時,我設計了簡單的談話和有趣的故事作為導入,以此在課程一開始就抓住低齡段孩子的注意力。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我們的音樂課堂帶來了兩個特別的朋友,瞧!他們是誰呢?
(教師出示頭飾——烏鴉)
學生:烏鴉。
師:對呀,老師告訴你們,這兩只烏鴉是兄弟倆。這烏鴉兄弟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讓我們看著圖片發揮我們無窮好的想象一起來編一編吧。
(學生編故事)
(教師總結,并提問)
師:小朋友們,這是兩只怎樣的烏鴉呀?
學生:這是兩只懶烏鴉。
教師:是呀,我們要不要學習它們的模樣呀?
學生:不要。
針對低齡段的學生,我們的課堂提問目標要精確,設計要簡單、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語氣要俏皮靈動,這樣才能快、狠、準地抓住低年級學生那顆好奇的心,使其樂于交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音樂知識,感受音樂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的快樂,師生之間從而達到“雙向交流”,活躍學習氛圍。
我執教蘇少版五年級《牧場上的家》時,在新授歌曲環節我采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引領學生由簡到難地學習歌曲,增長知識,享受音樂。
師: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生:抒情、優美。
師:讓我們再次感受輕松和優美的旋律——美國經典民歌《牧場上的家》。
師:讓我們再來細細聽,歌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兩部分。
師:先聽老師來彈一遍?同學們用心感受啊!
學生跟老師的琴聲用LU哼唱。
師:這段音樂旋律的走向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畫一畫。
生:隨著音符有波浪式的起伏。
小結:這首歌曲的旋律線起伏平穩,優美,讓我們把歌詞加進去唱一唱,邊唱邊想這段旋律可以分成幾個樂句。
生:4個樂句。
學始于思,思始于疑。在給高年級學生上音樂課時,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問題的難度要隨著課程的進行層層遞進。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法寶,是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的有效方式,是師生共同展開學習的重要手段,是音樂課堂“雙向交流”活起來的保障[2]。
過渡語是音樂課堂教學語言中承前啟后的橋梁,它不僅能使教師的教學流程更加自然有序,還能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之前的內容,并對接下來的內容進行鋪墊、啟發,好的課堂過渡語能讓課堂效果妙不可言。
教師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你們一定聽過這首歌吧,會唱的同學輕輕地跟著一起唱。
(學生跟著演唱)
師:聽著如此舒心的歌曲,我們來回想一下媽媽是怎樣愛你的。
生:媽媽每天早晨為我準備可口的早餐……
……
師:媽媽是一個美麗的名詞,自古以來媽媽給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最無私的愛。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品味一下古代的母子情,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看完之后告訴老師,圖片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一位老母親正在為他的兒子縫補衣服。
師:這段旋律大家熟悉嗎?這段熟悉的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4次。
師:你們的小耳朵真靈,那每一次的反復都是用同種樂器嗎?
生:不是,有竹笛、古箏、笙等。
師:音樂就是這么的神奇,相同的旋律可以用不同的樂器來表演。那這段音樂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生:歡樂。
師:同學們說得好,這段音樂給村長的感覺也是歡快的、輕快的。就好像是彝族人跳起輕快的舞步。瞧!她們跳起來啦!
課件播放《阿細跳月》舞蹈視頻。
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無論是執教《游子吟》,還是《阿細跳月》,每一個提問環節之間的過渡語都要做到承上啟下,循循誘導學生,繼而推動課程的前進。要想讓音樂課的流程如絲般順滑,過渡語是重中之重。教師說得太少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說得太多又顯得冗長,所以,教師的過渡語要設計得簡潔、流暢,在此基礎上還要生動鮮明、風趣幽默等,這些是讓音樂課堂妙極了的關鍵。
如果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提問,又或是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簡單的對錯判斷,就失去了音樂課堂原本的意義。《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表達個人的情智。”所以,在音樂課堂中采用怎樣的語言進行適當的點評,又或是課程最后采用怎樣的話語進行總結,都值得教師深思熟慮。
我認為,音樂課堂評價語可分為課堂過程中的評價和課程最后的總結性評價。教師應采用“智慧型”的語言進行評價,“智慧型”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如詼諧幽默的、贊賞有加的等,能讓學生內心感到開心而受到啟迪的評價語是開啟學生信心的鑰匙,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秘訣,是照亮學生靈魂的燈盞。
師:老師從小朋友們的歌聲中,感受到了你們的投入和認真,就是因為你們忘我的投入,你們的歌聲有些響了,聽起來不是很和諧,所以搖籃里的小鳥睡得都不安穩了。誰來告訴老師,我們該用怎樣的聲音來唱這首搖籃曲?
生:輕柔的、優美的、柔和的等。
師:說得真好!小朋友們你們運用的詞語都恰到好處,說明你們已經充分理解了這首歌曲,就讓我們用輕柔溫暖的聲音再來完整唱一唱這首歌曲吧!
教師要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立即對每個學生進行肯定評價,這樣學生內心會升起一股自信,教師可再加以有目的性的引導,幫助學生進入歌唱狀態,帶著這股自信學生整體的演唱效果會上一個臺階。
師:歌曲最后結束在哪個音符上?
生:la。
師:這位同學真厲害!在我們音樂音階調式系統中,結尾音若是以la結束,一般稱為小調。若是以do為結束音則稱為大調。小調、大調的感覺有何不同?我們來聽一聽鋼琴的演奏,來說說你的感受。如果用白天和夜晚來比喻?
生:大調是白天,小調是夜晚。
師:同學們的音樂素養越來越高了,老師為你們感到開心。大調的色彩就像擁有耀眼的太陽的白天,充滿著光明與堅定,而小調的色彩就像擁有皎潔的月亮的夜晚,散發著柔美與浪漫。讓我們帶著小調那特有的色彩,懷著流浪者對土撥鼠深深的依戀之情,再來體會和表現貝多芬音樂的魅力吧。
(全體起立,跟老師邊律動邊演唱)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音樂教師要恰當、巧妙、真誠地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無論對錯,為學生的見解贊一贊,讓學生自己真正認可自己,這樣才能使音樂課堂神采飛揚、生機勃勃。
在音樂課堂中,教學語言是一束溫暖的陽光,能消融學生學業的緊張;教學語言是一股和煦的春風,能驅散學生內心的冷漠;教學語言是一滴晶瑩的甘露,能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學語言是多么重要的武器啊,師生的“雙向交流”能讓音樂課堂熠熠生輝。每一位音樂教師都要用既真誠又有個性的教學語言營造和諧魅力課堂,在這樣的音樂大舞臺上,學生才能放飛自我,師生才能“雙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