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清
(重慶市秀山縣東風路小學 重慶 409900)
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數學課本上的定義、定律等雖然言簡意賅,但不像文學語言那樣生動、形象、幽默。因此,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鼓勵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例如,教學圓柱后,有些學生閱讀書本后發現,書上是寫圓柱,而不是寫圓柱體。他們就問:圓柱和圓柱體有什么不一樣?經過一場唇槍舌戰,在教師的引導下,終于弄清:圓柱體是長方形圍繞著它的一條邊旋轉一周,形成的幾何形體,叫直圓柱。因此,對于一個具體的物體來說,與圓柱體的概念完全相符的情況是極為少見的。盡管硬幣與圓柱體十分相似,卻不能說它是圓柱體,一般說成圓柱形。又比,如有這樣一條信息:商店出售毛巾,每條5元,10條起打九折。如果你買15條應付多少元?很多學生這樣理解,9×5+6×5×0.9,他們認為9條不打折,6條打九折??梢妼W生的閱讀是有一定偏差的,讓學生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反復思考,然后理解只要15×5×0.9就可以了。數學中還經常會碰到“縮小幾倍”和“減少幾倍”等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認真閱讀,不斷思考,理清脈絡,總結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材料,讓學生閱讀。通過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思考,使其生成問題,激發求知欲。例如,學習“比的認識”時,課的開始教師出示:你知道我們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的比大約是1:1,成年人身高與頭長的比大約是7:1,腿長與頭長的比大約是4:1。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并讓同桌之間互相驗證信息中的數據。之后提出問題:你是怎樣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關于“比”你有什么疑問?你還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識?通過閱讀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處和想要了解的數學知識,以問題引路,喚醒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閱讀要讀寫結合,手腦并用。學生在閱讀數學課本時,適當動筆圈化既可以幫助理解和記憶,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讀練結合的良好習慣。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做、邊讀邊畫、邊讀邊寫、邊讀邊算。如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題目,一邊畫圖分析。針對不同的年級,要畫不同的圖形進行分析,邊畫圖邊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問題的關鍵是什么。經過仔細分析,學生會順利解出題目來。再如,教學“垂線畫法”時,可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的畫法步驟,使學生整體感知垂線的定義和形狀,再照著書上的步驟畫,分析一下自己所畫的垂線與書上的垂線有什么不同,多畫幾次,教師結合全體學生的情況進行講解,畫龍點睛,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
通過閱讀可以發現問題,通過探究可以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擬為探究、討論的對象,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合作,各抒己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交流探討知識內容、形式和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內化知識、細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可以先出示“13+5=?5+13=?11+7=?7+11=?”這幾道算式,讓學生通過計算總結得出規律。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分小組討論交流對加法交換律知識的整體感悟。有學生問:“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它們的位置,都適合加法交換律嗎?”我抓住這個關鍵問題借,順勢組織學生再閱讀、再演算、再討論,得出結論:所有的加法算式都適合加法交換律。還有學生問:“減法有交換律嗎?”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下去探究,再去閱讀教材,在下次課上驗證。又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教學時學生通過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規律后,再讓學生仔細看書,交流一下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和看法。有的學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嗎?抓住這個思維靈感的閃現,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結果大家發現:不僅三個、四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適合“乘法分配律”,幾個數的差同一個數相乘也適合。后來還有學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發明一個“除法分配律”……
閱讀學會知識,實踐運用知識,學貴在用。反復閱讀,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聯系、異同。在閱讀時,可以對知識進行疏導、整理,弄清概念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把握知識結構,這樣就能聯系實際生活、動手實踐、舉一反三。例如,教學“直角的認識”時,讓學生閱讀課本,觀察直角形狀,然后抓住重點詳細講解。再讓學生找出教室內帶直角的東西,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直角的認識。當學生完全掌握直角知識后,安排學生課下搜集與直角有關的資料信息,在班上交流。這樣,學生會對直角的知識學得更牢、更深。
數學閱讀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加深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達到深入理解知識的目的。拓展性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研究“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向學生發布課前收集的百分數的信息:1.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介狀態”。據調查,全世界處于亞健康的人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不砍伐自己的國土樹木做筷子,全靠進口,我國森林覆蓋不足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3.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等洋快餐正在席卷中國,南京去年快餐營業額中洋快餐是中式快餐的220%。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信息中百分數的意義,以及讀了這些信息有何感想。通過閱讀,豐富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認識,幫助學生逐步抽象認識百分數的意義。
總之,教師要真正授學生以“學”和“閱讀”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要讀死書、死讀書,而要學會勤動手、勤觀察、勤動口、勤思考、勤實踐,真正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