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祥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通過對傳統經濟形勢的不斷打破來推動其創新,以此帶動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其改革、創新、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網絡平臺。換一種說法就是,“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它們的相加不是傳統的“1+1=2”,而是將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發展,來實現“1+1>2”的發展意義,形成一個新的發展形態。因此,將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教學有效結合,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文化載體,不斷創新和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文化內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在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上作出創新和改變。教師在備課時,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上的教學資源,搜尋、整合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帶有趣味性的,易被理解吸收的圖片、視頻、小故事等教學素材,將這些教學素材插入教學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講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趣,還能擴展學生的學習范圍,落實以互聯網+為教育方針的教學目標。
例如,講解《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在PPT上為學生展示幾張不同動物正在奔跑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世界上什么動物跑得最快”“是什么樣的構造讓他們行動很快”等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討論,再陸續地為學生展示更有趣的圖片、視頻,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課堂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讓語文課堂更豐富多彩,調節課堂學習氛圍,還能使學生調整學習心態,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相比十年二十年前信息技術的落后,當今的互聯網平臺足以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極為便利的學習及溝通環境[1]。讓家長不出家門便能和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可以不利用課堂黑板,就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今年停課不停學期間,為“網課”開辟了一條發展道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更新穎的授課及學習模式,讓教師成為“網紅”開始直播,讓學生成為觀眾過了一次“網癮”。這種教學方式是在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下形成發展的,也不失為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教學。因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對停課不停學期間的教學方式進行交流總結,將現代化網絡交流平臺與學生的課下學習生活有效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職責,為創設高效的學習課堂建立基礎。教師可以建立一個以家長、學生為中心的班級微信交流群,將課后作業發布在微信群里,讓學生在群里提交完成,讓家長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管理,以此糾正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的學習科目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來布置課后作業,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各項核心素養,讓學生的課下學習時間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講解《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在微信群里提前為學生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先對《少年閏土》進行有聲朗讀,并讓家長為其拍下視頻發到群里,再讓學生自行在網上搜索關于《少年閏土》的知識素材,并對課文中的配角“猹”有所了解,家長在旁邊也可以為學生進行一定指導。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展開預習,課上更能參與到學習中,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為深入。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尤為重要,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以互聯網交流為載體,將學生課上課下學習內容有效結合,讓“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