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英
(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中心小學 吉林長春 130208)
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發展還未成熟,讓學生達到完全的自主是非常困難的。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現在有很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都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一方面是學生自己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雖然新課改提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但學生自己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還是會完全按照教師的安排去思考、學習,教師如果不做引導,學生就不知道怎樣去學習。另一方面是教師自主教學不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求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教師負責引導,但大部分教師引導過多,最后還是成為教學的主導。小學生雖然具備了一些自主意識,但是自主學習能力卻達不到。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不要過多地引導學生,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的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導學案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導學案時,應加入更多創新元素,提升導學案的靈活性與科學性,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2]。
例如,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們在設計導學案時,可以為學生設計游戲教學模式,比如“老鷹捉小雞”與“乘坐公共汽車”這樣的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中小雞及乘客的數量增加與減少,實際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對1-5的認識能夠更加清晰明確,并對知識充滿學習的欲望,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還有沒有其他這樣的生活經歷,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讓學生產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學習行為,也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更好的拓展。教師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教學態度來面對學生,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及自由發言,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物體和圖形的基本概念后,可隨機拿起身邊的一些物品,如鉛筆盒,把其中的一個平面展示給學生,然后提問:同學們在了解物體與圖形之后,知道面向你們的鉛筆盒這一面是什么圖形嗎?學生會回答:長方形,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及肯定,肯定學生的答案,再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一些相關實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效鍛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選擇、自主表達及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一起探究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鍛煉學生的自主性,以及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探索能力,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方式有很多,比設計優秀的導學案、營造和諧學習氛圍以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選擇和應用,讓小學數學教學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