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翠 吳小紅 閆文德[3][4] 王光軍 朱 凡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2]南方林業生態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湖南·長沙 410004;[3]城市森林生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長沙 410004;[4]亞熱帶森林生態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湖南·長沙 410004)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創建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生態學是我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科技支撐,[1]是解決當前全球性生態問題的有力武器,肩負著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新的生態問題的出現,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生態學專業人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然而,生態學專業人才的現實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矛盾。[1,2]高校在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方面尚存差距。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探討了生態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軌的原因,提出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的途徑,為高校人才培養暢通就業渠道提供參考,以滿足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
(1)供需雙方交流甚少,社會需求調研不足。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在我國“十七大”提出,[1,3]“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4]這增強了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來我國生態學專業人才就業狀況并不樂觀。[2,4]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不暢,對社會需求調研不充分,供需雙方交流甚少。本文通過對林業局、環保局、水文局、林科院、林業和環保公司等與生態學專業有關的 35 個單位調查,結果顯示,55.56%的用人單位反映高校幾乎沒有到用人單位進行過生態學專業宣講和介紹,22.22%的用人單位說宣講和介紹少。用人單位招聘生態學人才時50%沒有與高校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可見供需雙方交流有待進一步加強。
(2)人才培養方向落實不夠,教育教學“一鍋粥”。生態學培養方案中制定了生態學人才培養方向,如生態管理、生態規劃、生態工程、生態監測等方向,但因生師比、管理體制等因素實際沒有做到人才培養方向的分流教學,使得人才培養依舊是“一鍋粥”。學生學起來感覺知識廣而不精,對就業感到無所適從、一片迷茫,似乎什么都可以做,又什么都做不了。
(3)教師行業歷練匱乏,考評教學導向不足。高校招聘生態學專業教師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學位且已發表SCI 等高水平論文,對行業背景關注度不夠。高校中具有生態學行業背景專業教師比例偏低。教師進入高校任教后,深入基層,開展行業歷練的機會匱乏。此外,在高校職稱評審機制壓力下,多數教師投身于生態學基礎科學研究,雖然掌握了生態學學科某一領域的前沿進展,但是對人才教育投入精力有限,再加上缺乏行業歷練,對社會需求了解不深入,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得生態學人才教育與社會需求切合度不高。
(4)教學模式更新緩慢,課程體系尚不完善。教師課堂灌輸、學生被動學習依舊是高校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靠課堂灌輸知識的“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此外,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5],如生態學培養方案中生態工程方向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沒有相關前置課程,導致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學習一知半解,這種局面亟待改變。
(5)實踐教學投入不足,協同教學暫不成熟。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習實踐課程時間短,實習費用投入低。學校和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合作不深入,用人單位不想耗費人力、物力和精力接待生態學學生長期進駐實習,一般接受短期的參觀實習,但是參觀實習如同走馬觀花,學生真正能夠獲得的能力有限。此外,生態學人才培養方向多樣化,但是師資力量卻不足以支撐多樣化的教學,協同教學有待推崇。然而,協同教學模式暫不成熟,需要校校、校企等多方協調。
(6)學生就業觀念停滯不前,社會需求期望不斷提高。生態學畢業生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脫鉤。大多數的生態學畢業生就業觀念停滯不前,畢業后傾向于在城市工作,不愿意去位于縣域鄉村的林業局、林場、自然保護區,導致這些單位招人,卻無人應聘的局面。因此,社會上不是沒有生態學崗位,生態學畢業生不是不能就業,只是人人期待“好就業”,出現了所謂的“就業難”及“不就業”。然而,與此同時,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期望值不斷提升。目前用人單位招聘生態學人才條件要求逐漸偏向碩士,甚至是博士,導致生態學本科生就業機會逐漸減少,因此生態學本科生不得不考研,緩就業。隨著研究生人數的增多,大量研究生涌入人才就業市場,水漲船高,用人單位的期望逐漸攀升。這進一步加劇了生態學人才競爭,致使人才供需矛盾升級。
(1)加強供需雙方的交流,增強社會需求調研。一是充分調研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加強與環境保護、林業、城鄉規劃、水資源管理、國土管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學用人單位的交流,明晰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結合高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使得生態學人才素質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二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社會對生態學各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調控生態學不同層次人才招生量,使得生態學人才供需平衡。
(2)落實生態學方向分流,實現精細化教學。在前期對社會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落實生態學人才培養方向分流教學,優化和完善各方向課程教學體系,注意課程之間的遞進和銜接關系,加深學生學習的深度,實現各方向精細化教學,提升其適應社會需求的素質和能力。
(3)增加教師行業培訓,健全考評機制。一是增加教師行業培訓機會,讓教師走進用人單位,深入生產實踐第一線,增強實踐經驗,成為生態文明、綠色科技的引領者和推行者,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二是改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晉升、考核、獎勵機制,進一步健全考評機制,激勵教師精進教學,提升教學能力。
(4)更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體系。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更新教學模式,緊跟時代發展,使學生由被動學轉為主動學、終生學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微課、MOOC 等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先行示范,同時結合翻轉課堂、[6]CBT 聯合討論互動教學等能夠讓老師在課堂上的灌輸,轉變為互聯網上的引導,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對活躍課堂氛圍、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將顯著提高學習效果。此外,根據生態學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社會需求定位以及畢業生就業取向,構建和優化生態學教學體系及課程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5)構建協同育人模式,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生態學人才培養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打通學校、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壁壘,通過網絡教學,探索校校合作協同育人模式,適當允許學生選修校外方向課程,或者邀請校外導師到校授課等方式,使協同教學模式逐漸成熟,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將國家創新創業政策與生態學人才培養相結合,增加學生實習實踐課時,允許學生長時間在企事業單位實習。通過創新創業學院,實現高校與用人單位密切的溝通交流和深入地合作,讓高校人才成為用人單位的智庫,用人單位成為人才向往的歸所。
(6)革新學生就業觀念,提升學生自身素質。高等教育成為大眾教育后,生態學畢業生應適應社會的發展,改變就業觀念和定位,避免“生態位”重疊,[7]勇于到基層、中小企業拓展空間,實現人生價值。此外,生態學畢業生應努力夯實自己的專業素質,提升實踐技能,尤其是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合作協調能力、思想品德修養等綜合性素質的錘煉,以服務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勇擔生態文明建設重任。
生態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途徑的實施既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又需要高校、用人單位、教師、學生等多方努力和協調,實現對人才供需市場的精準把控,人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使生態學人才供需平衡,適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滿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