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揚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北京 102206)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了高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并在逐步代替原有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會充分借助互聯網教學技術,將其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此舉不僅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還是高校實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另外,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宣傳教育時,可以通過構建網絡互動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而為了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政課網絡化教學體系,就應當針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各種不足,積極提出改進意見。
以互聯網為背景,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與以往也會有所不同。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做好思想政治引導工作,然而,伴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思政教育不僅需要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渴求,還要滿足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所提出的種種要求,以此為基礎,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著重做好思想意識的引導工作。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高校教師更要及時更新思政教育理念,積極學習,以期更好的發揮出自身的育人功能,并且,要充分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不能操之過急的工作,需逐步強化對現代網絡的適應性與操作能力,從而引領高校思政教育達到新的境界。
教師在開展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往往需要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這樣的交流方式也較為嚴肅和正式,難免會使有的學生迫于心理壓力,從而做出對真實意愿有所保留或是故意不告知真相的選擇,進而未能達成師生關系的良好互動,這也就致使教師不能及時、準確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具體證據,無法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導。然而,依靠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建立起的教育平臺,除了可以優化現有的教育資源配置,還能促使師生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實現實時在線的互動與交流。同時,由于網絡氛圍的相對自由和開放,也為思政教育打造了一個同樣寬松的師生對話環境,此舉有助于學生打開自己的心扉,主動向教師傾訴自身的煩惱或是尋求幫助,基于此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對其給予針對性的引導教育。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中,師生之間通常將課堂教學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這就促使學生在脫離思政課堂之后,自身的思政教育始終未能得到其他進展。然而,高校思政教育立足于互聯網背景之下,可以拓寬現有的思政課堂教學途徑,學生得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上的社交工具同教師建立起密切聯系。一旦學生在思想方面出現了問題或是其他疑惑時,便可以同教師進行及時溝通,當教師收到學生發來的信息時,也應在第一時間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借以彌補原有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的空白地帶,進一步保證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互動性與實效性。
學生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始終會對教師抱有尊重的態度,并且教師在課堂中也一直擔任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其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始終以輔導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身份出現,從而使得教師在學生心中有較強的權威性。如今,教師這種原本的權威性已經開始發生了一些改變,受到了挑戰。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可以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快速搜集所需信息,且互聯網在信息傳遞方面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快捷性,這就為學生在獲取信息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以此為背景,教師不再占有主導地位。加之,許多從事思政教育的教師由于未能及時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沒有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技能,因此,其難以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相適應,導致其在教師的威信力與影響力等方面難以獲得學生的信服,進而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學生在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所需信息時,擁有了更為廣闊的信息獲取渠道,且信息來源也變得愈加廣泛。互聯網對學生思想造成的影響如下:學生在接受、理解信息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多維性思維。以往學生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講解,才能深刻理解與體會信息內容,而在互聯網時代之下,學生卻可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去感悟信息,這就對傳統教師的被動教學方式造成了一種根本性變革,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判別能力、篩選和識別信息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者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權威性不再同以往一樣,且原有的信息優勢地位也不復存在。
思政教育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主要借助教師在課堂的講授或是同學生開展課下談話的方法予以開展,這就要求教師預先篩選出帶有針對性的有效內容,借以令受教育對象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幫助大學生增強知、情、意、行能力。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大部分學生均未能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并且其在分辨信息方面也存有不足,倘若這些學生能受到教師的精心培育,那么便能提高思想意識。
然而,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變得愈發多元化,尤其是借助互聯網,可以獲得許多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卻并未接受過預先篩選,難免會有一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互聯網中的信息還會為學生帶來顛覆性認識。同時,網絡信息可能還與教師傳授的內容存在差異性,從而令學生感到迷惑不解。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會受到互聯網的不可控性帶來的種種影響。
為了革新思政教育,可以對現有的思想政治觀加以創新。因而,教師應當及時轉變現有的思政教育觀念,高度重視信息資源的作用,多多借助互聯網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通過下述幾個方面來創新自身的教育觀念:(1)采用民主教育。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渠道日益增多,不再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這就可以看出,教師在互聯網時代的地位與以往不同,同時,教師對此也應作出正確認識,不斷調整自身位置。唯有教師將自身位置調整到與學生處于相同地位時,二者進行平等交流,才能以此改進現有的思政教育。(2)養成積極尋找網絡資源的習慣。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促使網絡資源的影響范圍在不斷加大,并且網絡資源還展現出了高效性與及時性的優勢特征,這就要求思政教育教師要正確認識到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學會主動借助互聯網搜尋所需知識,借以提升自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學習新的網絡知識,以期充分發揮出網絡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唯有思政教師對互聯網技術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有效利用網絡上的思政教學資源,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思政意識的目的。(3)高校教師要明確全球化意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使得全球化變成了一種趨勢,以此為背景,教師也應當正確認識到全球化的發展意義,并了解各個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同時,教師除了要知悉西方各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狀況,還要了解西方國家借用互聯網技術對我國進行的惡意滲透,并借此采取相關措施,大力宣傳我國的思政教育,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政教育觀念,繼而推動我國學生思政意識的進步。
4.2.1 創新思政教育理論
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工作的基礎在于思政教育理論,而該理論又為思政教育的發展點明了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理論的創新有助于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可是,我國當前的思政教育理論中仍存有一些不足。因此,相關人員應參照互聯網時代的思政教育發展現狀,積極創新教育理論。而且,正是由于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才促使我國的思政教育地位產生了變化。因而,相關人員要參照我國的現實情況,完善思政教育理念。同時,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人類的思維、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轉變,此點也應作為創新思政教育理論的重要參考。總而言之,要立足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豐富思政教育理論,進而豐富學生的思政觀念。
4.2.2 創新思政教育內容
伴隨著我國的發展,促使思政教育內容本身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如果國家想使思政教育同當今的社會需求相符,令思政教育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就要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內容。在教育內容中不僅要明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針,還應同當代特色相融合,此舉在豐富思政教育內容之余,還有助于轉變原本枯燥無味的思政教學內容,操作方式大致如下所述:首先,融入“四信教育”。“四信教育”是我國在新時勢下,對國家人才提出的一類重要考核標準。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有許許多多的西方國家借助互聯網技術對我國進行惡意滲透,這種舉措令我國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開始動搖,產生了“四信”危機。其次,融入民族文化教育。我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大學生學習本民族的歷史,有助于其了解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因如此,我們應將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之中,使學生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最后,融入網絡道德及法制觀念。雖然互聯網技術為我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提供了諸多便利,但礙于互聯網自身的特殊性,導致在該過程中產生了相應的道德問題。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向大學生普及網絡道德及法制知識,進而增強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的自身管理意識,避免做出任何不道德的行為。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人們不得不正視互聯網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改善現有的思政教育途徑時,應當積極融合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構建起一套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進而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