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胡少波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全媒體優勢逐漸滲透到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國高校教育事業也帶來了重大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獲得感是反映該院校政治教學效率的重要標準。但全媒體時代的來臨,不僅沒有使學生獲得感得以提升,反倒下降了,充分表明了高職院校教學方式沒有順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嚴重影響了思政課程教學率的提升[1]。鑒于該情況的發生,高職院校需對自身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反省,不斷優化,有效利用全媒體優勢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獲得感。
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他們的獲得感來源于學習,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不同[2]。目前,大學生對獲得感的提升不單純的只靠書本上的知識,還力求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開闊自己的眼界。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獲得感做有效提升時,需以育人為原則,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再通過思政課程正確引導大學生三觀的樹立。高職教師在授課時擁有絕對的權威,未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地位、學習興趣和能力受到限制[3]。所以,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時,需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解惑為目的,從學生角度出發,給予充分的權利,使學生能夠利用教學內容與實踐過程相結合,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做到舉一反三,提升獲得感。
思政教育本就是教人如何做學問,教授方式從兩個方面入手,也是政治教學中的兩個重要角色,學的主體和教的主體,即學生和老師。大學生在高職政治課程中獲得感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等四個方面。思政教學是教授學生如何正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何確定方向,而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如何正確引導勢必會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
全媒體視角下,教師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也是教的主體。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自身經驗缺乏,一直以來都是灌輸式的教學,從未嘗試過利用全媒體來改善教學模式。就目前情況而言,高職院校的發展需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尤其是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做出改變。在學生的意識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前進路上的燈塔,當學生對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自身素養產生質疑時,將會直接對學生的獲得感產生影響。所以,全媒體時代,教師需以身作則,提升自身道德素養,正確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質量,利用自身優勢影響學生,達到提升學生獲得感的效果[4]。
全媒體時代為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不良思想也隨之蔓延。在這個信息網絡發達的環境下,智能手機、手提電腦遍布全球,為大學生上網、查詢資訊提供了便捷的條件。與此同時,不良思想也借助多媒體網絡得以瘋狂傳播,由于大學生缺乏對網絡信息辨別真偽的能力,所以大量的不良信息注入了大學生的思想。處在這種環境下,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政治教學效果,從而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獲得感驟降。
我國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過于傳統,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的獲取。由于受應式教育影響,思政教學內容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與當前國家發展方向嚴重不符。近幾年,受應試教學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在開展政治教學時,將理論知識教學作為重點幫助學生應對考試,這種教學方式與現實思政教育嚴重脫離,對發生的實際問題無法圓滿解決,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的提升。
思政課程是理論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氣氛也是比較枯燥的,尤其是與全媒體時代相比,所以,學生的學習態度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思政課程缺乏趣味,課程內容比較落后、封閉,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師完全可借助該技術,對授課方式、課程內容進行相對改善,比如聲音、圖片、視頻和動畫等。如果高校無法及時更新關于思政課程的教學方式,那么大學生的思政課程獲得感自然會被削弱[4]。
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大學生獲得感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主導方式有直接關系,而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識和學習程度與教師在課堂的輸出內容有關。為了保證學生在政治理論課上有所滿足、有所收獲并且有所共鳴,教師需明確學生的信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時刻保持自身作為知識的源泉所流淌出來的水是干凈清澈的。與此同時,還需借助全媒體改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授學生深厚的知識內容,促使學生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提升獲得感。
高職院校要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必須利用全媒體樹立正確的思維,改變傳統教學理念。現在大學生最缺乏的就是社會閱歷、人生經驗,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很容易被復雜的社會信息影響。正因為全媒體時代背景獨具的優勢,所以高校可充分借力與多媒體的發展趨勢,正確引導并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工作,不畏懼全媒體時代為高校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高校為了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提升教學效率,必須與多媒體網絡聯合開展教學,使高校政治教育課程發展與時俱進[5]。
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明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教學內容及方式也要隨之而改變,思政課程亦是如此。為適應社會發展,高校可針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的思政教學課程,有效地將專業課程和思政教學進行整合,并依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努力做到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學校利用新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主要是為了在保證教學效率有效提升的同時,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
高職院校師資團隊建設是影響教學效率和大學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高校需加強教學團隊的師資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作為教學主體的高職院校,必須具備一定的全媒體意識和媒介工作能力。全媒體視角下為提升教學效率和大學生思政獲得感,高校應積極組織師資隊伍進行全媒體培訓,加強教師對全媒體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掌握[6],便于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隨著信息時代的進步,高校為了大幅度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高校新媒體建設。為了加大高校對思政課程正能量宣傳和主題教育,需借助校園構建主題網站,便于學生查詢學習。高校可以利用網絡課程的使用率,形成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與課程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從而提高思政教學的教學效率。高校為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可借助多媒體設計思政課程使其更具吸引力,但前提是高職院校需加大對多媒體教室的建設,防止資源緊缺而影響正常授課。高校通過現代化手段,如視頻、動畫、PPT 等形式展開教學,有效推動了大學生獲得感的提升。
全媒體時代為高校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思想政治課程,該課程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祖國方針,同時還兼負著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任務。高校以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為主要目的,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開展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優化方法。文章依托全媒體視角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對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需求,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獲得感的同時,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健康發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