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泉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洛陽 471099)
目前,國內很多高職院校財經類特別是財會專業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是學科課程體系,學科課程體系給專業課任課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多方便之處,財經專業課教師只要具備了學科專業知識,借助教材、課件、教案等往往就能很容易地完成教學任務。但由于這種學科課程體系對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和整體性要求較高,各學科劃分過細,往往造成教師知識面過窄,加之各學科課程之間又相互分離、彼此孤立,造成學習內容相互分離甚至脫節,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使學生在完成專業課學習甚至完成全部學業后,能夠掌握極強的理論知識,不僅對會計知識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然而,當給其一些會計資料,讓其獨立自主判斷并處理完成一個會計主體的各項會計核算工作時,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從哪里下手,不具備主要會計崗位的基本上崗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實踐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掌握相應的專業操作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確保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相融合,以此彌補學科課程體系的不足,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成、學有所為,使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無縫對接。
目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大部分還是采用原來的教育教學思路與方法,按照事先設定好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進行理論教學,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如慕課、微課、課件、任務驅動法、行為導向法等,但沒有從實質上改變和脫離原來的教學思路,教師在講臺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大講特講課程內容,而下面的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一點精神,對所學的內容在腦子里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理論課學完以后,開始進入會計模擬實訓教學,也就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所謂動手能力,但教學重心并沒有真正向實際操作方面轉移,導致實踐教學環節效果弱化;教學內容注重于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講解,過分強調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內容;沒有按照財務部門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組織教學,致使實踐課內容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高職院校在財會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以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會計電算化教學軟件模擬實訓課、財務崗位實踐等環節組成的課程體系,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過分強調知識的專業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理論知識和課程所占比重過大,與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差別較大,模擬實訓課程的內容是對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其實是對書本理論講解的延伸,實訓課程主要是在相關課程基礎會計、稅收基礎、企業財務會計、經濟法等理論課程學完之后,根據某個或幾個工業企業有關的財務資料和一個生產經營周期或一個會計期間的基本業務,采取模擬工業企業會計實務處理的教學形式,這種方式包括手工實賬和會計電算化軟件。這些模擬實訓,實際上仍是在學校的會計模擬實訓室或教室里用習題式練習方式進行,與工業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和崗位技能要求有較大的差別。
在高職院校財會專業任教的教師,按要求一般都必須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所以他們幾乎都是高學歷、高水平,當然也不乏高職稱,按照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要求,他們在大學學習期間更重視知識的理論學習,具有很高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他們會財務分析、財務管理、戰略布局、風險預估、預算成本等,但基于上述原因,他們的實際動手做賬能力較薄弱,他們從大學畢業后,有直接進入高職院校進行教學工作,從一個校門進入另一個校門,沒有經過實際會計工作崗位的歷練。而在高職院校中,恰恰需要教給和教會學生的正是這些教師所缺失的實際動手能力,這就導致在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從而因教師自身的原因而導致專業課教學先天不足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高中階段有著很大的差別,高中及以前階段的學習教育,主要是打基礎、提素質,建立和確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在高職院校階段,學生們所要面對的則是自己以后人生的設計和規劃,自己所要從事和面對的職業和工作。他們在報考高校階段選擇所要學習的專業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比較迷茫,往往是看了學校的招生宣傳、家長的建議、親朋好友的推薦等來到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學習,而這些專業課在剛開始接觸和學習的時候,往往比較生澀難懂,剛開始的專業課部分又都是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缺乏生動性、操作性,這樣就使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積極性,認為自己學不會,報錯了專業等,缺乏學習的動力,導致學生學習環節的后天不足。
根據職業院校財會專業的特點和社會對財會專業人才的要求,其課程體系的構成應當充分體現出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和崗位需求,特別是對動手能力要求強的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與職業崗位能力建設,應當密切聯系、相互配合,按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院校財會專業的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和建設。必須以社會需要和崗位需求為教學導向、以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方針,強調課程體系的職業特點和專業性,建設課堂理論教學、實訓實踐教學、職業崗位需求教育相統一的教學體系。突出會計職業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以崗位職業能力和基本素養為設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真正符合會計崗位的要求。
職業院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和實際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早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制定了相應的規定加以彌補,2016年5月11日,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并于發布之日起施行。教師下企業實踐,從跟本上解決了大部分教師從校門到校門,從理論到理論的瓶頸問題,解決了大部分職業院校教師課本知識強、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差甚至不知從何動手的問題,這也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斷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職業院校教師只有定期到企業實踐,真正參與實踐工作,才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才能把書本理論知識和崗位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彌補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之處,使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言之有理、據之有例,大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針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認同感,在教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時,讓他們明確,任何一個職業都有其不可替代性,都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教師通過下企業實踐后,也能形成豐富的專業實踐知識和能力,在教課過程中能把專業理論和實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再學中做、在做中學,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最后,要持續不斷地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有機會在合作的企業里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熟悉會計工作崗位的每個環節,并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其在走出校門之前,就能夠勝任會計崗位的工作,為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