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勇 羅文娟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 重慶 400050)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勞動力人口比較優勢逐漸消失,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處于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方式和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釋放生產要素、鼓勵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轉型升級將成為新常態。在這個階段,國家將通過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和增加培訓等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如何培養適應新經濟需求的技能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而人才培養方案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頂層設計,必須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要面向產業、面向市場,培養市場緊缺的技術技能人才。教育部出臺《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針對制訂程序不夠規范、內容更新不夠及時、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明確了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了基本原則、主要內容,規范了制訂程序,提出實施要求,尤其強調學校要加強市場調研和分析,在論證過程中充分吸納行業企業專家意見,及時優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緊扣學校辦學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素質與能力并得,質量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重視品德養成,注重全面發展,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分析崗位任務,優化課程體系,遵循“321”原則,架構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系統設計課程。從崗位分析入手,以工作任務為主線,開發課程體系,分析所需能力與技能,開發課程標準,確保課程和崗位任務對接,行業規范、職業能力和課程標準對接。從專業名稱、入學要求、企業年限、培養層次、職業面向及職業崗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安排、素質教育、畢業條件、實施保障、繼續深造建議等十三個方面重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微專業”是由慕課(MOOC)提出的“A New Kind of Credential For Jobs In Technology Udacity”。隨后,國外著名在線教育品牌Coursera提出了“Free Online Course From Top Universities”,并稱之為專項課程[1]。國內著名的網易云課堂、達內教育、學堂在線等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均推出了自己的微專業,他們以就業為導向,按照職業崗位的工作技能要求和技術方法要求,將原來零散的、碎片化的在線課程進行整合,形成體系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核心課程體系(一般2-8門課程不等),使學習者能夠快速掌握就業所需要本領。
“微專業”定制的職業體系化的培養方案,避開了傳統學校的理論教學體系,針對特定工作崗位,實現專業培養對接企業職位、課程體系對接工作環節、教學內容對接工作方法的無縫對接,從知識技能和能力認證兩個方面對學習者進行質量評價,使學習者有更加自由的學習選擇,也使人才培養的規格更加契合企業的需求。這些微專業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1.微專業借助了社會優勢資源,將用人企業、培訓機構、高級人才整合在一起,通過結合真實項目的方式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2.從專業來看,大多面向IT類計算機專業,由于IT類的職場真實場景容易遷移到互聯網上,學習者只需要一臺電腦即可完成學習。所以,IT類專業更適合通過微專業形式獲得職業技能。
3.大多以MOOC形式開展,配合錄播直播,課程真實互動,無時空限制,可以反復學習,學習者社群活躍,師生交互強,數據、可視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
4.學習內容權威并提供認證,由頂尖企業或高校(如阿里、網易、清華等)提供課程內容,并進行認證,保證課程的質量和認證的權威性。
5.課程專業性、體系性強,課程設置以就業為導向,由面向職業崗位的工作需求的系列課程構成,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相銜接,培養學習者特定職業技能,保證學習者能夠通過微專業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和技能。
6.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微專業根據崗位技能要求,以項目式的教學設計方法對課程進行設計,實踐項目與真實工作接軌,具有較高的可遷移程度。
燃燒器外二次風拉桿位置調整后,對沖燃燒鍋爐風箱中間位置進風量大,兩側進風量小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沿爐膛寬度方向上的進風量趨于一致,爐內二次風與煤粉的比例平衡,燃燒狀況得到極大改善,降低了爐寬方向上的屏底溫度偏差。末級過熱器及末級再熱器沿爐膛寬度方向靠近中間位置的壁溫下降10℃~15℃,主汽溫由560℃提高到568℃,再熱汽溫由559℃提高到566℃。
7.評價方式與職業要求接軌,對人才進行技能認證。引入企業評價,通過企業參與評審對人才進行職業技能的考核。引入社會評價,使人才評價的方式更廣。
8.微專業建設模式主要以企業主導模式、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課模式、平臺組織下的個體參與模式為主。
通過高職IT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高職院校近年來也在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平臺+模塊”“主修+輔修”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業設置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問題。微專業在面向市場、面向就業、面向學習者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對改革設計高職IT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微專業引入一線的專家、教師和組織機構參與課程設計,準確把握企業的實際問題,把實際項目轉化為學員可以接受的項目,并進行周期性的改革。高職IT專業的課程設計依然面臨同樣的需求,需要面向企業具體有剛性需求的崗位精心打造課程組合,需要整合校企資源,共同參與資源建設。
微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是真實工作環境下的典型工作任務,是以高質量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目標,以項目化的方式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以“工人的做法”+“教師的教法”重構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高職IT專業課程標準和課程設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內容與方式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微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路徑與方法對接近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需求的距離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微專業采用線上教學組織形式,學習者通過社群,結識職業圈,帶來知識、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體驗,使學習者之間的分享成為有價值的環節,既有知識相關,又有鼓勵內容,幫助學習者建立起職場信心。高職IT專業技術更新迭代快,學生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差異大[2],借鑒微專業教學形式,采用MOOC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錄播視頻+課堂講解+線上作業+線上答疑”的形式;應積極營造職業環境,加強校企互動,增強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增強學生的職業信心;應借助平臺實現分類對待、分層教學和個性化發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微專業匯聚了許多行業企業的專家和工程師,他們在其專業領域內積淀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技術技能水平,為實施高質量的線上教育提供可能。但從實際調研來看,往往是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在微專業上收獲更大、成效更明顯。高職IT專業應結合微專業師資的長處,打造混編團隊,構建“雙師型”隊伍,真正確?!傲慊A”的學生學有所獲。
微專業引入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標準,但由于學習者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目標有所不同,在教學評價上應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如過程性評價+進階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對學習者而言,學有所獲都能得到認可,每個進步都會得到認同。對于高職IT專業而言,往往有春招學生、秋招學生和中職學生,生源初始水平參差不齊,更需要有針對性的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學有所獲。因此,在教學和評價方面更需要關注過程、關注進步,當然也需要關注最后的成果。
在經濟社會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IT領域新職業發展尤其迅速,分工進一步細化,人才需求更加專業。如何深化就業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是當前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方向。比較研究線上教育“微專業”培養模式特點和成效,探索深化高職教育“產教整合、校企合作”,給高職IT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創新以新的啟示,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