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第一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200)
中國傳統音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在幼兒音樂課程中引入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可以豐富音樂課程內容,還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為幼兒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由于幼兒音樂教育比較特殊,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積極創新并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從而更有效地將中國傳統音樂融入幼兒音樂課程中。
在幼兒音樂課程中引入中華傳統音樂,能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也符合當今幼兒課程發展的新方向。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蘊藏著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幼兒在欣賞、表演中國傳統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過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幼兒可以了解我國各民族及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讓幼兒在較小的年紀就能理解文化的差異性,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雖然年紀比較小,但卻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通過聆聽音樂便能想象出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內容。幼兒音樂教育的開展是為了挖掘并培養幼兒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入中國傳統音樂,能讓幼兒在學習和想象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音樂中蘊藏的美感,從而實現對幼兒審美意識的培養[1]。此外,學習中國傳統音樂,還能讓幼兒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以豐富的審美體驗實現對幼兒審美意識的進一步培養,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般來說,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打擊樂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因為幼兒都喜歡敲敲打打,而敲打出來的節奏可以喚醒幼兒對音樂的感知。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這一興趣愛好,選擇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打擊樂器,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節奏的模仿,對幼兒開展音樂教學,有效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有個問題需要注意,由于幼兒的年紀比較小,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2]。例如,教師先引導幼兒進行拍手、拍腿、拍肩膀等簡單的動作來表現節奏,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各種打擊樂器,如三角鐵、木魚、小鼓、串鈴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從中選擇一種,然后用自己選擇的樂器進行演奏。因為這些打擊樂器比較常見,幼兒通過簡單的了解和練習,便可以準確把握不同的節奏。在幼兒進行打擊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選擇了《鴨子拌嘴》和《春節序曲》這種節奏感較強的曲目,讓幼兒對這種類型的音樂節奏特征有了直觀的感受。通過充分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在幼兒音樂課程中有效引入中國傳統音樂,培養了幼兒基本的節奏感,豐富了幼兒的審美體驗。
幼兒具有活潑好動、樂于表現的天性,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往往非常喜歡展現自己。因此,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幼兒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為教學出發點,開展幼兒音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肢體動作展現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從而以更直觀的形式為幼兒闡述音樂的內涵[3]。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將動作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運用行走、奔跑、彎腰、擺手等簡單的動作模仿音樂中的場景。例如,在幼兒音樂課程中,教師選擇了《北京的金山上》《瑤族長鼓舞》等具有地域風情的民族音樂,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對音樂形象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然后為幼兒播放這些音樂的舞蹈視頻,讓幼兒進行簡單的模仿,以此增強幼兒的韻律感。通過對幼兒心理需求的準確把握,將中國傳統音樂有效融入幼兒音樂課程,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還增強了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總的來說,將中國傳統音樂融入幼兒音樂課程,既是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是新時期幼兒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對幼兒音樂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