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望
(海南省屯昌縣烏坡鎮烏坡學校 海南屯昌 571626)
小組合作模式非常注重學生個體綜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當下獨生子女較多,通過小組合作模式,能夠大大改善學生學習狀態,完善學生思維品質。
良好的開始等于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在當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都會應用情境教學法,用于激發學生興趣。在該方法中,教師仍舊占據較大的課堂地位,學生個體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而隨著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持續更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在小組合作模式中,大大降低了教師的參與率,而且很多教學方法都無法得到有效使用[1]。所以,單純使用小學合作教學模式,同樣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微課在課堂導入環節中的“龍頭”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微課率先了解課堂內容,喚醒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例如,教授“勾股定理”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一段關于畢達哥拉斯發現勾股定理的故事動畫。通過畢達哥拉斯的故事,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勾股定理的由來,還可以從故事中認識到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可以嘗試觀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聯系實際、動手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
隨著學生學習數學內容等級的提升,在初中數學教材中,需要學生記憶和掌握的公式、定理也越來越多。而這些公式和定理的學習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都會采用課堂引導、推導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公式定理的由來,以及演變過程[2]。但無論是教師單純的引導,還是使用推導方法,都并不能有效幫助學生靈活使用公式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原因在于簡單的公式推導,不需要教師,復雜公式的推導過于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微課在教學中的優勢,提前將相關的推導內容整理成微課,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推導相關內容,結合小組討論的模式,從而在探索、糾正的過程中,掌握公式推導過程。
例如,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可將本節內容中的重點內容制作成微課,讓學生結合微課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對一元二次方程的推導過程進行探究,從而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逐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公式法的推導方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幫助學生掌握公式、定律等內容,可提升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非常靈活,不僅可以用于課前導入,還可以用于課后校對和復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率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和學習。學生在小組討論學習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內容,同時,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的過程[3]。在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本節的微課內容,讓學生結合微課內容,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校對和辯證,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授“相交線”這一單元時,會涉及較多的概念和內容,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分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概念、特征,并結合小組討論結果,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習題。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薄弱,雖然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難以形成具體的內容,因此,可以在小組完成教學習任務后,觀看“相交線”微課內容,通過微課中教師的講解,從而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和微課的結合,不僅是“強強聯手”,還可以靈活組合,從而更好地發揮二者的優勢和作用。其中,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要求、層次是否符合學生能力等,都會影響到二者結合教學的效果和水平,所以,教師要深入研究二者內涵,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活動,推動全面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