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帆
(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新和小學 廣東廣州 510880)
當前,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對學科德育滲透認識不足、對德育滲透內容不明,德育滲透實施流于形式,德育滲透途徑單一,方式枯燥,德育滲透效果甚微。其原因可歸結為功利化的應試教育導致英語教師重智輕德,英語學科德育滲透評價制度不完善及英語學科德育資源挖掘不充分[1]。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個體性格、智力和身體結構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還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性質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英語學科特點,全面深入地挖掘教學過程中隱含的德育因素,充分發揮英語學科的德育價值,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落實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向上的美好品質。對于英語學科德育的開展,應該完善英語學科德育制度,增強英語教師學科德育意識,提高教師學科德育能力等,對小學英語學科德育價值及實踐策略進行探究。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貼合實際生活的情境展開教學,情境教學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展開[2]。在英語教學中,將德育教育有效并合理地應用在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需要教師本身對英語知識熟悉,有獨特的見解,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將德育素養的根本目的傳遞給學生。并且,英語教師應該把握住英語課程本身的特點、了解英語的價值,在英語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和品德形成都要認真負責,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定的真理,明白團結協作的道理,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促進對德育內容的滲透,從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作為小學生的引路者,教師一直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由于小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非常強,教師無意中的行為可能就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可通過英語情境教學,促進學生發展德育,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
例如,在廣州教科版五年級英語教材中,有一課為“I can swim very fast”,這一課講述的是Xiaoming和Mike兩個人的對話,對話內容是互相表達雙方的愛好,Xiaoming講述的是自己游泳的愛好,并且游泳很快,通過對對方不同愛好的詢問、了解,加深了雙方之間的交流。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教學內容,將全班學生分組,每組4-5個人,互相問答愛好,每組一個學生做主持人,串聯各學生之間的對話,這樣進行情境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還能活躍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并且,所對話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還能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將德育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互相學習中不僅能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品德修養也會有相應的提高。
教師應該將實踐教學活動作為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的平臺,使學生在思想和觀念方面所形成的積極變化體現在行為中[3]。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上課的內容、形式相較于其他學科比較靈活,且新課改要求現在的課堂教育不斷創新,不再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因此,英語教學需要多變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從道德行為的形成和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廣大教師不用刻意追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中,而應在無形中對小學生進行多種教育,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融合程度,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廣州教科版小學五年級英語教材中有一單元是“Foods and drinks”,教師可以根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去講解這一單元的內容,西方人會吃很多漢堡、薯條,喝牛奶,中國的飲食習慣是喝粥,吃饅頭和菜,并且在一日三餐中,中西方飲食文化大有不同,中國各個地方的早餐不同,且和西方的牛奶面包相比,差異較大,午餐和晚餐也有很大差別。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時,可潛移默化地將中國文化和品德素養蘊含其中,讓學生不自覺地形成、提高品德素養,對英語學科的德育價值進行實踐探索。
德育教育在英語日常教學中無處不在。英語教材由專業教育人士編寫,教學內容與德育息息相關,當然不是強加于教材之上,只是因為教材的教學內容,其本身就極具德育價值。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教學,需要教師貼近實際,充分利用教材,尋找與生活息息相關、難度不大的內容進行教學。通過深入研究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在教學中可以將二者有效融合。但不要只顧著講英語知識或大篇幅地講德育,而是要把英語教材作為載體,適當地進行德育滲透。德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備課時認真分析并深挖教材,發現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教師需要增強德育教育意識,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相一致的原則,自覺、有目的和有計劃地將知識性和思想性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起來。同時,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師必須做個時刻注意學生的動向、尋找機會的“有心人”,以及時、適當地進行道德教育。
在廣州教科版五年級英語教材中有相當多的“Thanks、Excuse me”等禮貌用語,這些禮貌用語在小學生初步接受英語課程時就存在,教師在講解禮貌用語時,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告訴學生要講文明、懂禮貌。在別人給予自己幫助之后要說“Thank you”;早上遇見自己的長輩或者老師要說“Good morning”等。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采取這樣的引導、滲透方式,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育習慣。教材中有很多品德教育的素材,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提高品德素養。
綜上所述,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積極將英語課程與德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英語教材的價值。同時,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發現英語教學的價值和魅力。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德育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動力。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一定會更加高效,學生一定會形成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