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銘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教育學課程作為未來教師培養中的核心學科,主要是為了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熱愛教育事業、具備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會講、會教、會操作且符合現當代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但是在現實發展過程當中,教育學課程內容盡管已經為教師的崗前培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教育學教學依舊迎來了許多方面的批判及嘲諷。面對眾多質疑、挑戰,教育學課程授課者開始了長久的探索與改革之路。并與當下計算機網絡相融合,構建學生學習的新型虛擬空間模式,不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而且還能夠為教育者提供傳統課程教學中難以運用的資源,并結合網絡平臺輔助課程教學,促使教學的改革進入全新的歷史新高度。
“教材”作為課程教學中重要的載體,也是學生在校學習當中最重要的學習參考內容,但是“教材”卻不是唯一的載體。就目前來看,出版社所發行的有關教育學相關的教材數目繁多,且在內容上大多比較陳舊,許多隨著時代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新思路、新思想、新理論都很難實時融入其中,這樣一種“幾十年如一日”運用的課程教學材料,難以真正展現出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成果,更加難以適應于現當代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然而,在傳統的教育學授課當中,許多高校由于受到課程學時的限制、班級人數以及教師人數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學者依舊以教材作為主要的授課核心,并且緊緊圍繞著教育學教材當中的不同章節按部就班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并且構建教育教學設計流程,這樣一種沒有依據現實需要、學生興趣和需求的授課方式,很難規避其他學者的批判和嘲諷。[2]
傳統的教育學課程教學當中,大多都是教師講解的多,學生對教學內容談論的時間較少,教學結論總結的多,學生的思考時間相對較少等。這樣的一種課程教育教學方式依舊存在原始階段,學生也只能夠在課程當中“聽課”,而不是“學習”。[3]面對著眾多學者的批判以及質疑,許多課程教學者都會在授課當中融入案例教學法來彌補課程教學當中缺乏互動性和思考時間的弊端,但依舊會出現案例呈現之時,學生不主動討論的弊端,由此,教育者應當認知到,教育教學改革不僅僅是針對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最重要的則是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予以改革。
教育學作為針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重要學科,主要是解決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揭示課程教育當中有規律的科學,但是對于教育學而言,并不是書齋里的一門學問,而是針對教育實踐進行高度的概況、總結,能夠更有效的指導后期的教育教學實踐。然而,在傳統的教育學課程當中,理論的講授大多比較偏重對教學規律、教學原則等內容進行講授,卻很難將這些知識的運用規律、運用原則真正融入到現實的實踐過程當中。這樣一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課程教學方法,導致整個課程教學環境相對枯燥,學生也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的一種方式和原則來應對最終的結課考核。導致教育學專業學生雖然掌握了豐富的教育學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卻相對較弱。
對于長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育者而言,我們都清楚,并沒有哪一種教育教學方法能夠非常公正而客觀的對學生進行評價,甚至在針對教育學課程評價過程當中,許多高校依舊采用考試卷的分數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成果檢驗和評價,這樣一種評價方式和過程無疑成為了整個輿論批判和嘲諷當中的重要內容。教師難以辨別和判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僅僅只是依靠突擊記憶來獲取高分的方式,對未來學生的發展埋下了重大的隱患。
在傳統課程教學當中,由于時間、空間與資源帶來的限制,課程教學大多以教材作為教學中心,依據教育教學材料當中的章節進行有效分配,不敢對教材當中的章節進行刪減或者增加,而此時融入網絡教學平臺,就可以采用多樣化的途徑來對資源予以搜集,促使整個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更新。[4]
首先,教育學教師可以針對自身對課程內容的想法、課程設計等內容上傳到課程的網絡信息板塊當中,讓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板塊當中來了解教育學的重點內容,哪一些是可以刪減和增加的,進而合理劃分課程學習的時間比例,對整個課程的授課時間、預期效果進行更全面的掌控。
其次,教育教學者可以在整個課程教材當中將相對陳舊和簡單的觀點進行適當刪減,而且要對這些需要刪減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說明和指導,將自學內容、資料上傳到網絡教學模塊,不僅能夠節省課程教學的時長,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5]
最后,在傳統教學過程當中,授課的教師如果想要在課程當中增加新思想、新觀點,則需要極為復雜的程序進行融合,并且將所補充的資料復印之后分發給學生,不僅費時,而且費力。如果要通過教師口頭進行講解的話,學生無法借助閱讀背景來進行理解,也會阻礙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在課堂當中存在許多不同的疑問。而在教學當中融入網絡教學平臺,教育者可以將要補充的資料快速上傳到學習模塊當中,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前期的了解之后,在聽取教師授課的時候就顯得容易理解。[6]
為了在課堂授課過程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案例教學法可以說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課程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卻會成為教師自我點評的一種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將網絡教學平臺運用到教育學課程當中,可以提前一周或者是兩周的時間就將課程當中所要結合的案例上傳到網絡平臺之上,讓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來對相關素材進行閱讀,并且大量的搜索相應的資料,并對所搜索的資料進行思考,然后在將班級當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討論的小組,每一個小組就可以成為一個團隊,并針對這一小組的討論情況和討論過程進行記錄,觀察小組當中每一位成員的參與力度和作用,針對所總結的經驗和分析的結果進行發言。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對不同的小組進行評價,同時不同的小組也可以進行自我的評價,這樣不僅僅能夠節省課程授課的時間,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進而達到案例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教育學作為將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一門學科,這就促使整個教學與課程在授課過程當中必須要雙管齊下,兼顧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并重,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教育者效果和品質。以微格教學為例,主要是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進行鍛煉,但是在傳統的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由于教師數量以及學生數量在比例上有很大的差距,大多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一個組在微格當中進行練習試講。此時的教師難以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最后,讓每一位學生都要上交相應的教學視頻,進而予以評價。這樣一種方式,就能夠讓學生在無形當中進行鍛煉,通過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教育者可以上傳一些比較優秀的教育教學錄像讓學生進行觀看和學習,再讓學生將自身的授課案例上傳到后期的平臺之上,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修改,然后再給出相應的意見。每一次學生進行微格試講訓練結束之后,就需要將視頻上傳到平臺,這樣反復的練習,就可以更有效的對學生的現實專業技能予以提升,促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
運用網絡教育教學平臺方式來輔助教學,能夠有效轉變以教師為主導的一種單一評價方式。運用網絡教育平臺開展評價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評價的內容逐漸從單一性轉變成多元化的特點,網絡課程教學平臺之上進行相互的討論、在線的測試、研究性的學習都可以作為后期評價的主要依據和主要內容,并且轉變僅僅只是注重課程教學理論知識的考察以及評價的方式;其次,評價的主體則可以將單一性轉變為多元化的特點。在網絡平臺之上對任務予以布置,學生通過自己所撰寫的教案、微課程教學上傳到網絡平臺之上,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以及教師點評三個不同的環節,轉變傳統僅僅只是依據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最后,讓評價的結果更加的公正和客觀,每一次評價都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并且留下相應的記錄,進而對學生平時成績進行點評,讓學生更加信服。
綜上所述,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課程教學當中最重要的輔助手段,通過網絡輔助教學能夠轉變課程教育教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等等,進而進行全方面的實踐活動,對教育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夠不斷促進課程教學的快速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