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呈珂 申聰聰
(河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7)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不斷涌入我國,對我國青年一代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將專業育人與思維育人相結合,融思想政治教育于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使二者形成同頻共振的協同效應、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既契合當前的課程思政理念,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對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最早源于上海的學科德育,即將德育內容科學有序地分解到各門課程中,使各學段、各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后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全員、全程、全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理念,在思想政治課程之外的所有課程中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說,課程思政的提出,不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還有助于實現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目標。
作為一門開設時間較早的基礎課程,分析化學是環境、化工、地質、醫藥等專業的專業核心和學科基礎課程,不僅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對學生專業課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其課程中的方法原理、實踐應用等蘊含著豐富的意識形態和思政元素,將其充分滲透融合于課堂教學內容,既抓住了課堂教學這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同時也為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支撐。習總書記強調:高校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依靠思想政治課堂“單兵作戰”,其他各門課程也都要發揮發揮育人的功能,這樣才能使德育全面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據調查,當前我國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學生都需要學習分析化學,可以說,分析化學具有廣泛的受眾,這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在分析化學教學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和技能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實現教書與育人同向同行。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在高校分析化學教學中的運用,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第一,提高教師的政治文化素養。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想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必須首先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科學只能教給學生知識,如何更好地運用知識,使之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則離不開正確的思想價值的引領。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分析化學專業性和實用性極強,具有深厚專業知識背景的分析化學課教師,除了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外,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政治素養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也起著重要的、深遠的影響。因而,分析化學專業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有教書育人的責任感,這是在分析化學專業課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也是做好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學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分析化學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專業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還要有意識地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思政精神和理念。因此,首先,分析化學專業課教師應強化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通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水平,以自身高尚的品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分析化學教師要強化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責任感,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度,要善于挖掘專業課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將教書育人貫徹落實到位。最后,分析化學專業課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精神和理念,打破思政教育和專業課學習“兩張皮”的現象,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第二,要深挖分析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作為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分析化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批判性和理論繼承性,其分析理論、方法原理和實踐應用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原理,深入挖掘這些哲學原理,并將其貫穿于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具體來說,分析化學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化學實驗中的辯證關系。如現象和本質關系,甲醛法定氮滴定和高錳酸鉀法滴定從現象上看,二者是一樣的,但從本質上來看,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甲醛法定氮滴定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溶入導致微紅色溶液褪色,而高錳酸鉀法滴定則是因為高錳酸鉀用量過大導致微紅色溶液褪色。實驗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操作規范,要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還要教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如質變和量變,用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滴定濃度相同的一定量的氯化鈉滴定,滴定曲線和突躍范圍的變化就體現出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飛躍的質的變化,教師在實驗時應使學生明白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要經歷量變、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過程,人的思想認識、學習進步等都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如可能性和現實性,人們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按理論判斷應該是正向進行,但實際上并不一定如理論判斷的進行。世界萬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只能無限接近真理,卻永遠無法窮盡真理。所以面對實驗中的可能性,不要直接予以否定,而應該從多方面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嘗試。二是理論知識中的哲學原理,如普遍聯系觀點,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分析化學中許多概念和理論之間也存在普遍聯系的現象,溶劑籠的形成、準確度與精密度的關系、偶然誤差與系統誤差、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測定、吸光度與透光度的相關性等等,教師在講解這些專業知識時要深挖其中的哲學原理,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使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如對立統一關系,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就如化學中的酸和堿、混合物和純凈物、親水性和疏水性等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還要教育學生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利因素可以轉化為不利因素,而不利因素也可能轉化為有利因素,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第三,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長期以來,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分析化學教學,這種方式雖然能確保知識的有效傳授和掌握,但卻無法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更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更有甚者易形成“滿堂灌”。為提高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效果,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案例教學、線上線下互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一是案例教學法。分析化學是一門表征和測量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在講解“絡合滴定法”時,為使學生充分理解這一滴定方法的原理,教師可通過對生活飲用水硬度進行測定的方法來啟發學生,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學的育人效果。二是問題驅動教學法。與傳統的先學習理論知識不同,問題驅動法的關鍵在于設計問題,如在講解化學需氧量測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對環境進行檢測”,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從而既實現教師從原來的“演員”變成現在的“導演”,而學生則從原來的“旁觀者”變成現在的“演員”,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實現了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寓思政元素于專業知識的目的。三是,線上線下互動模式。隨著網絡的普及,新媒介也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樣。教師在教學時也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新媒介等資源,合理布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內容,建立多元化教學資源平臺,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使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潛藏在知識中的德育教育。
分析化學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高校教書育人的主渠道,在分析化學教學中開展思政工作,既是實現專業課與思政深度融合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立德育人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分析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寓課程思政于專業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