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婷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 廣東·珠海 519087)
進入新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受到了來自多元文化、網絡文化、各種價值觀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激烈碰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立德樹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是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1]這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同時被賦予新的時代責任。高校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德育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加強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正確引導,為大學生打牢思想基礎。
(1)內部原因。大學生涯相對高中時代而言更加繽紛多彩和自由寬闊,大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探索人際交往的技巧,發展興趣愛好的深度和廣度。但仍處于心理發展過程 “斷乳期”的大學生,暫時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公正客觀的認知,而且抵御抗風險能力偏弱。由于單一的生長環境和匱乏的知識儲備,大學生往往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心理上不成熟,對于外界特別是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容易產生認知偏差。[2]隨著理想信念的動搖,面臨學業、人際關系、職業規劃的壓力時,部分學生會產生迷惘心理,滋生玩世不恭、置身事外的態度。
(2)外部原因。國家第44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 年6 月,手機網民規模達8.47 億,“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了新型“指尖”文化?;ヂ摼W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更加密切的關聯,但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裹挾著西方強勢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侵蝕,這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對國家網絡安全的監測和治理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美經濟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提出:“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體系、文化理論和自由民主制度是意識形態的終結形式,全世界都應該形成這樣的意識形態?!盵3]大學生群體價值觀才剛剛成型,但在頻繁接觸充斥著西方社會思潮的網絡文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產生崇拜感和親近感,極大削弱了學生群體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
(1)德育教學方式呆板。當前高校德育教學主要以課程講授為主,在授課過程只注重知識化的內容講授,教師“填鴨式” 的向學生進行正面強化教育、反面教育和批評教育,導致課堂形式死板、氛圍消極。德育教育是關乎人思想與情感的教育,學生是鮮活的人,而這類授課模式缺少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辯解和互動的機會,學生不能深入理解德育教學內容的本質,自然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大學生容易“知而不信”“言而不行”,他們會逐漸產生了抵抗心理,最壞的結果是屏蔽了來自教師和輔導員的一切教導。
(2)德育教學內容陳舊。當前思政教材更新速度緩慢,部分教師講義并沒有充分融合時政熱點、治國理政、社會風尚、中國夢等內容,[4]導致思政理論知識空洞,晦澀難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群體活躍于自媒體平臺和社交網絡平臺,西方霸權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產生強烈沖撞,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一系列嚴峻的考驗。如果不充分考慮網絡的發展對學生社會道德和誠信價值等方面造成的影響,極易導致學生群體理想信念的多元化、價值觀的功利化、人生觀的復雜化。思政教學缺乏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商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修養指導,依然用傳統的“看+默寫”教條教育模式,德育與現實生活結合逐漸背離,使得學生的德育教育獲得感降低,從而對德育教學抱有無所謂、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將嚴重減弱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控性。
(3)網絡沖擊德育工作的引領能力。“指尖”文化悄無聲息滲入學生的生活,碎片閱讀、表情包式社交都改變了學生的生活和社交方式,言語交流更多的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個人容易產生自我、孤僻、冷漠等問題。自媒體在發布消息時沒有統一化標準,導致網絡上出現大量虛假信息、欺詐信息。為了更高的點擊率、轉載量和經濟利益,有的社交平臺充斥著諸多極具煽動性、偏執負面、斷章取義的信息,甚至捏造不實新聞,對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嚴重影響著學生群體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高校德育缺乏監管預警途徑,降低高校德育的可控性,對大學生內心自律、道德判斷、行為準則的教育提出更高的挑戰。
(1)提高教師師德引領能力。推進創新高校德育工作,第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準。高校必須堅持國家思想道德教育的政策精神,健全規章制度規范教師行為,樹立典型,使教師學有榜樣,做有標桿,踏實做好本職工作。第二,樹立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要對教師素養、職業操守和教學考核機制要有硬性規范要求,推動高校師德教育內容體系的有效建構與實施。第三,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學術與德育知識功底。提高教師復活知識的能力,教師在各種高科技和新媒體手段的輔助下,在對學生們“授之以魚”的過程中實現“授之以漁”的目標。此外可通過教師基本功大賽、教案設計大賽、課程試講、學術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扎實學識成為教師的行動利器。第四,要求教師擁有仁愛之心。仁者愛人,因愛人而互愛,教育從而擁有了生命的溫度。教師時刻銘記“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書育人當甘為人梯與鋪路石。教師要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堅定信仰,不斷完善專業態度、素質、責任等。
(2)建立高校德育的“互聯網+”思維,優化德育工作體系。“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是否尊重個性、滿足個性化需求,德育教育是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重點在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品格等綜合素質是否能夠社會發展的腳步齊頭并進。首先,塑造德育工作互聯網思維。高校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用全新的視角來對待德育工作,樹立互聯網意識,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主動將互聯網新知識、新內容與高校德育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實時更新和掌握前沿知識,運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德育工作中的困境,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德育工作的問題。教育工作者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根據可利用的互聯網資源如學科前沿知識、社會時事熱點,創造新穎獨特的觀點、看法和方法。同時陪養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引導學生對未知領域保持新鮮感,不斷激發學生求學的內在動力。其次,教育資源須打破傳統的壁壘,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更加多元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高校德育應建立互聯網教育資源庫,將教育資源的內容延伸到大學生思想、生活和娛樂活躍的領域,互聯網技術自然滲透到高校德育內容中,使學生樂于參與德育實踐,充分體現學生的智慧和熱情,使得德育教育更為立體、更具親和力。
(3)建立“課程思政”體系。高校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明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原則,幫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漸形成“課程思政”的課程改革理念,實現“課程思政”的創造性“三全”育人格局。[5]“課程思政”主要突破高校德育教學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開展的既定模式,解決思政課程“孤島”困境,打破學科藩籬,深挖每一門課程蘊含的德育內涵,將課程資源、學術資源和學科前沿轉化為德育教育資源,實現育才與育德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應具有育人責任,教育者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眼光破除高校德育工作的局限性認識。教書最重要的途徑是課堂教學,育人最有效能的實現形式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高校思政教育應緊跟 “課程思政”理念,將德育工作貫徹落實到每一位教師的身上,為國家陪養學識與品讀兼備的育人課堂,從而實現高校德育工作從思政教師“單兵作戰”到全員育人、思政課程育人到全課程育人、階段性育人到全過程育人的提升。高??梢匝埜鲗W科的專家學者走進課堂,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走向世界的重大議題,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共同肩負起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的責任,爭取贏得學生的喜愛、拓寬學生視野。向大學生講授國家發展、國家建設、國家經驗、我國與世界關系等議題的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做到了顯性思政與隱形思政的有效結合,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立德樹人的水平。
(4)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工作的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歷古今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寶貴財物,高校必須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對大學生思想熏陶的作用,增強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學生群體的文化自覺、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
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融合,挖掘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智慧中最具有生機和時代特色的內涵,以此作為校園文化體系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和深度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發展傳承過程,辯證思考和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和精髓,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將跨越時空、具有鮮明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滲透到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各個環節。鼓勵大學生將個人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中,堅守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成為國家壯大文化軟實力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