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紅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520)
進入職高之后,許多家長也為學生配備了手機,方便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增強親子感情。學生有了手機,信息的獲取能力增強了。除此之外,手機也成了中職學生購物支付的一種新方式。
然而,有的同學利用網絡進行網戀、加入一些非法的營銷組織、過度消費、網絡詐騙、癡迷于游戲、網絡作弊等。手機給學生們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目前,在中職學校里,教師對學生的手機管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師認為應該禁止學生將手機等通訊設備帶入校園,這樣就能從源頭上杜絕學生玩手機。有的老師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學生不能閉門造車,也應該時刻保持與社會的信息溝通。特別是教學信息化的時代,學生甚至還可以通過手機與教師互動,學生用手機上課可以增強教學的信息化進程。還有的老師認為,只要學生不在我的課堂玩手機就可以了,管理學生的手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如果拿捏不好,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甚至危險中。特別是近幾年,因為教師在沒收學生的手機時,沒有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最終學生跳樓的事件多次報道后,教師對于管理學生的手機都望而生畏,生怕把自己“陷”進去[2]。
在學校要求嚴格管理手機的情況下,作為班主任的我也試著將學生的手機統一收起來集中管理。期間也遇到了一定的麻煩,當時有一位同學硬是不愿意將手機交到學校進行統一管理。為此,他還鬧情緒,寧愿不上學了也不愿意交手機。另外一位學生家長,當知曉學校對學生的手機進行集中管理后,立即到學校領回了手機,一轉身又把手機交還給了學生。另外一個班級的學生,因為學校已經集中管理了手機,他以請假的名義出了校門,但是沒有按時返校。這可把班主任急壞了,班主任到處無法找到他,沒有手機更是無法聯系他,也無法定位。家長雖然當時贊同學校集中管理手機的這種做法,但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找回來,就不認賬了。家長跑到學校來鬧:“孩子履行了正常的請假程序,是從學校的校門離開學校的,學校有義務找回孩子,如果孩子出現任何意外,都是學校的責任。”幸運的是,這位同學在晚自習之前回到了學校上課。班主任經歷了這件事后,對于集中管理手機便有點顧慮了。
如果班主任不插手管理學生的手機,大多數學生由于晚上組團打游戲,造成白天上課打瞌睡,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大大影響了課堂學習效率。還有少部分同學雖然能夠很好地安排作息,白天上課的精力也充沛,但在上課期間,他們會不經意地把手機拿出來玩。
手機管理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它需要學生、家長和學校三方達成共識。學校應該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適度管理學生的手機。
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是住讀生在中職學校,學校應允許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同時為學生的手機充電等提供必要的方便。
如果學校對學生的手機管理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校之間的矛盾會激化,手機管理的難度也會提到一個新高度。教師應在有條件下與家長簽訂協議,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手機管理辦法。
手機到底是用還是不用,如何用,并非由學校和家長想象的那般一廂情愿,單純堵是堵不住的,最好的辦法是疏導。經過實踐,我認為手機管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根據我校大多數學生是住讀生的實際情況,住讀生可以帶手機到宿舍、食堂等公共區域。但所有學生的手機必須在每天上早讀課之前統一交到教室墻上的手機袋里。班級對手機袋的編號與學生的姓名一一對應,每次上課之前班長對手機袋進行核對。如果發現有同學懷著僥幸心理沒有交手機或用模型機、手機殼等敷衍老師,將對該同學進行提醒。上午的大課間、午放學之后的課余時間及晚自習下課后的休息時間,學生可以取回自己的手機。
老師要求使用手機查閱資料時,學生可使用手機,其余在校時間,學生都需要把手機上交裝在掛在墻上的專屬手機袋。
我以為,教師應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疏勝于堵。管理手機的恰當做法絕非簡單地“嚴禁”,而是讓學生在時間、地點、用途等方面有選擇地“自我禁用”,這才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順應學生要求的明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