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煒 崔 偉 韓冰源
(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1)
(1)高校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人文關懷,與我黨黨章科學發展觀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論核心是一致的,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人文關懷提供了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注解。
(2)人文關懷在高校中的理論實際。在高校的基層教學管理中,教學管理人員(通指教學秘書),是高校知識需方高校學生和知識授方高校教師的溝通紐帶,即可得出人文關懷在高校的實際理論要求為對高校師生的教學個性和學習天性進行解放,注重高校師生的平等地位的維護,尊重教學過程中師生邏輯思維和感性認知的碰撞,維護好高校教學教務的整體大環境。基于這一現實的認知,人文關懷在具體的落實情況中,又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兼具理性和感性,在高校教學的教學基本秩序有理性的決斷力,和高校教學任務分配和任務下放具有感性的同情力。
(3)人文關懷在高校管理教學的時代特征。傳統只注重高校學生專業性的教學教務的模式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下新時代對于人文情懷質素和專業性并重的人才要求,也無形中加大了高校學生出校門適應社會生活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和損害了高校學生及學生家長對于高校教學管理和教務的信任度,對高校長久和持續的教學教務進步是很不利的。
高校基層教學人員作高校管理教學教務的主體施行者,應具備相應的人文關懷質素,來幫助師生間,領導部員間,院系和院系間不同事項的有效傳達和合理位置,能幫助修整重塑高校管理教學基層人員的質素形象,從而提高整體上的教學大環境的學習教學水平。
(1)理性靈活的辦事能力。基層教學教務管理的范圍涵蓋了學生、教師、教學、學院和學校五個方面,它說明在基層教學教務人員的分配負重是個復雜增量,并不是單一的常量,這在高校實際工作生活中秉持理性和靈活的辦事原則。舉例,在布置日常教學課程考核任務時,應先與課程教師進行溝通,對于該時段有特殊合理事件的教師予以延后考核。同理,對學生的補缺考情況也要進行靈活變動處理,對于有正當合理的學生開啟特殊處理,允許他們進行考試延期和作業延交,并不給予任何的處分和處理措施。
(2)信息簡態化能力。在高等教學教務中,管理教學教務因其范圍廣、環節多、交互強的特點,會形成很多重復的信息冗余,拖慢正常教學教務工作。這就要求管理教學教務人員有基本的信息簡態化能力,將常規的有周期性的材料按年、月、日進行分組整理,并將同類化重復性高的信息歸整為一組。舉例,如日常的會議記錄就應該按該會議的例行時間進行分配整理,將復雜化的信息分區分塊進行簡態化處理。
(3)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思維。高校教學管理中,要想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就離不開教學評價這一重要手段,教學評價是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反饋。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學管理中,總是忽視了學生教學評價這一重要依據,也就導致很多教學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使得教學評價作用無法發揮,這對高校的教學管理來說非常致命,因此需要重視教學評價在教學管理中的反饋作用。
(1)教學管理明確化。當前教育形勢下,對各高校而言,要想提高教學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學質量,必須要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必須明確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管理目標。在強調人文關懷的教學管理模式中,學生就是核心以及主體,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教育目標的制定。假使方向不明,再刻苦也是徒勞,而明確追求,將會使學生學習之路腳步更有力量,心里更有底氣。
(2)教育模式革新化。隨著社會發展,關于傳統教育體系的一些弊端也逐步顯現,為此,必須不斷改革,優化教育體系,順應時代發展。注重人文關懷的教學管理模式將完全顛覆傳統教育模式,使課堂的主要地位回歸了學生,教師的責任是指導和啟發。在突出人文關懷的教育模式下,每個學生的特色將被發現并發展為特長,思維更加開闊,逐漸成為創新型人才。
(3)學生關懷人文化。為改變學生缺少對學校的認同感這一棘手現狀,高校需要增加對廣大學子的人文關懷,也就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在推進人文關懷的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多鼓勵肯定學生,增強學生自信,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與主動。
(1)課程安排人文化。課程作為高校教學環節最直接的重要內容,課程安排人文化是滲透人文關懷的重要舉措。在課程安排上,不能一味遷就教師的課程時間,將一門或多門課程放在集中的時間點填鴨式地塞給學生,不考慮學生接受內容的能力,導致課上課下兩段分離,形成知識盲區。
(2)教學方法人文化。在教學管理中,運用多種形式豐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內容,在人文關懷的學術氛圍中,做到助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醒和培養學生的人文質素。
(3)心理調解人文化。在高校教學教務中,心理教學及學生的心理疏導成為重要的教學管理區塊。良好的心理調解,能幫助學生形成具有人文關懷的心理交互,給予學生正向積極的人生引導。高校教學管理中,人文關懷越來越成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水平和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國的高校教學應站在教學人文關懷的浪頭,提高高校教學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