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丁順 岳 文 楊義勇 康嘉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 北京 100083)
實習是啟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陣地,是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職場、走向社會的模擬戰場。通過實習實踐課程教學,讓當代青年大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專業知識領域的盲區,切實了解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日常,是提升專業理論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之一,更是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規劃的關鍵。
特別是,對于實踐性很強的機械專業,實習課程承擔著啟蒙行業認知,培養動手實操能力,提升綜合職業素養,激發專業課程理論學習積極性等多個關鍵任務。本文將以機械專業實習教學為例,深入分析青年大學生實習教學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揭示實習質量提升的關鍵,探索實習教學新模式。
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理論教學的補充;但與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有本質區別。不同于教師講授、學生理解領會的理論課程教授模式;實習課程的教學需要借助充足的教學資源,通過參觀、現場演示與講授、討論分析、實際操作等多維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在“實戰演戲演練”中切實提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
對于機械工程這樣實踐性強的工科專業,實習教學遠非學校老師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學校與企業,管理與生產部門的協調配合。然而,學生人數多,管理考核復雜,企業接收難,實習經費緊缺,實習時間短且集中等一系列實際困難,造成實習課程教學流于形式難以深入。
實習的講授不僅要求老師具備足夠的理論知識儲備,還需要老師具備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行業認知才能指導學生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職業困惑。實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安全和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兼顧實習教學質量,涉及全方位教學和指導,工作量巨大。特別是,大多數高校教師資源緊缺,實習僅僅依靠兩三個帶隊教師(還多以經驗較少的年輕教師為主力);這種情況下要實現高質量教學,挑戰巨大。
此外,絕大多數高校實習可用經費空間十分有限。[1-2]特別是,機械專業生產實習基地一般都地處離學校較遠郊區,學校提供的實習經費甚至難以支付實習中耗材購置、學生交通、住宿費用。為了在有限的經費內開展實習,部分高校不得不縮短實習期,最終導致實習課程教授流于形式、質量難以保證。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沖擊下,國企義務接收學生實習的模式“一去不復返”。由于實習經費限制,學校無法給企業帶來切實利益;甚至還會影響正常生產進度,增加安全風險,給管理帶來不便。因此,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部分高校雖與不少企業簽署了共建實習平臺的合作協議,但在這種非對稱的利益關系下,校企實習基地往往徒有其名,實質性的建設舉步維艱。絕大多數高校實習仍然要回校內基地進行實習。[1,3]
因此將學生的實習課堂,真正意義上從學校有限的實習場地轉移至企業的生產一線,是一個新時期實習課程教學的巨大挑戰之一。特別是,對于機械專業學生而言,到企業一線實習相當于“生產實戰演習”,是一個學生的專業教育的臨門一腳,不可或缺。而要找到規模相當的企業能一次性接收數十名毫無實踐經驗的學生進入到,全自動化、高智能化的生產一線,難度極大。
高校為方便管理和考核,采用“一勺燴”的形式:同一大專業方向實習內容固定且一致。學生往往依據學長學姐的實習報告“依葫蘆畫瓢”,甚至照搬照抄,導致實習教學質量難以有效提升。
以機械專業為例,絕大多數高校的實習內容數十年“始終如一”。如,生產實習內容一般為:床身車間、主軸箱車間、進給箱車間、溜板箱車間和總裝車間(機床廠)或者發動機車間、底盤車間、變速箱車間、車身車間和總裝車間(車輛廠)二選一。盡管,類似實習內容能鞏固學生經典理論和傳統生產手段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在企業生產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此傳統陳舊的實習內容,顯然無法與企業日益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接軌,最終造成學生畢業入職后,出現專業知識“聽不懂、聽不進”等情況,與生產實際嚴重脫軌。
受傳統觀念影響,學生對實習的重視遠不如理論課程,甚至覺得實習可有可無的,走走形式即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甚至將實習當成“夏令營”或者“旅游觀光”。對于機械工程等工科專業,在襁褓中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大學生進入實習后,又常常因為惡劣的車間生產條件,產生較大心理落差,打擊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學習積極性。
考核是衡量學生實習質量的手段,更是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學習目標導向,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之一。傳統的高校工科專業,如機械專業實習,主要考核方式是學生提交實習報告和心得,帶隊老師評判;可是,這樣的考核制度主要體現在知識的考核上,很難實現對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全方位考核。[1,2,4]因此,如何健全考核機制,對實習教學質量提升意義重大。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 年教育部出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基于此,全國高校紛紛加快了實習教學改革,并探索了建立實踐基地、制定校企合作機制、邀請技術人員開展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教改新思路。但是,針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實習教學的困難與挑戰,探究問題關鍵,同時尋找提升教學質量的教改新方向任重道遠。
(1)推動“復合實習”模式,推動實習課程在線/智能教育,整合教學資源。在有限的資源投入下,要想大幅度提升實習課程的教學質量,當務之急是如何整合優化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資源需從協調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剔除重復建設、提升共享程度、推動實習課程體系化建設等方面同時著力。[1,3,4]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教學方法改革探索中發現:通過將“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結合”“實習與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結合”“實習與科研項目或企業課題結合” 的新模式,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教學資源分布,剔除重復建設,減輕教師負擔,集中教學資源推動優質實習課程建設。
特別是,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探索通過推動精品課程、網絡或網絡輔助課程建設,推進專業特色數據庫建設和VR 實景體驗式實習課程建設的新模式,力圖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機械專業認知實習的遠程化教學,實習成本大幅降低。通過邀請企業工程師在線講座/直博,教師和工程師同時在線與學生互動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VR 實景體驗企業生產環境,仿真模擬軟件完成實操演練,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學生對生產一線的認識和興趣。
(2)推進高校實習實踐與企業入職培訓或橫向課題研究并軌,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找準校企共同利益點,深化校企合作。與歐美、日本等國擁有相對成熟的校企合作機制相比,我國在開展高校和企業合作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發揮高校和企業主體的作用和優勢,實現共贏,仍然是落實企業實習基地建設的困境之一。然而,企業實習基地建設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實習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尋找校企利益共同點,探索合作新模式,打造優質校企實習基地,是實習課程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在推動校企合作,落實企業實習平臺建設方面,進行了實習課程教改實踐探索。[3,4]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專業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崗前培訓一體化模式,實現了高校培養人才輸送至企業的無縫連接;實踐證明:該模式解決了學校實習課程教學質量差和學生就業率等問題,節約了企業員工培訓時間和成本,符合校企校企雙方利益。[4]
此外,高校應該鼓勵青年教師到對口企業掛職鍛煉,讓青年教師在生產一線得到鍛煉,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深化校企合作。鼓勵教師通過對企業管理、技術、生產問題的提煉,實事求是以企業實在困難為出發點開展課題研究。通過教師企業項目(橫向項目)與實習課程教學結合提升教學質量。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通過該模式很好了完成了學生實習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也在完成橫向課題中產品設計與制作后,完成了相關專利申報,極大程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深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國內大量應用型本科院校還通過企業冠名班等豐富多彩的合作方式,為企業生產實習基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細分課題,落實項目(課題)制,豐富實習內容和形式。針對“實習內容陳舊,形式單一”這一頑疾,要想提升實習課程教學質量,推行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20 世紀80 年代,就有教育家提出:“抓住重點、解剖典型、精選實習內容”的實習指導原則。呼吁高校必須根據學生專業方向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實習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現場。因此,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為基本出發點,確保實習內容、書本知識(或課堂內容)和生產實踐高度一致,成為了新時代,實習內容設計改革的關鍵所在。
為從根本上改變機械專業認知實習“工廠旅游”,金工實習“做小錘”、電工實訓“做收音機”、生產實習“做變速箱”等內容陳舊、形式固定的實習模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歷經十余年實踐探索,通過細分專業方向,探索了“師生雙選”的“項目導師制”多元化課題制實習模式。實習前,實習導師和學生根據“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結合”“實習與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結合”“實習與科研項目或企業課題結合” 的新模式,確定多個實習課題,課題內容必須是細分領域的具體實踐問題。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和職業規劃方向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實習課題后,由導師點對點指導,在畢業設計(論文)研究中、科技學術競賽中、或者橫向課題/科研項目研究中完成實習全部內容。這樣不僅突出了實習重點,整合了教學資源,通過具體分析解決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創新“雙師雙導”(教師、工程師、就業指導、心理疏導)協同管理,強化實踐引導,提高學生對實習課程的思想認識。實習課程的目的不僅要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教授,還應該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定位和職業規劃。因此,不同于理論課的授課時教學,實習課程教學需要兼顧知識理論體系構建,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就業指導,甚至需要在學生對走入職場前進行心理疏導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實習指導老師(團隊)必須由學校教師,企業工程師,就業指導員和心理輔導員組成。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地質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探索了“教師、工程師、就業指導和心理疏導”的“雙師雙導”協同管理模式。針對每一個實習項目組,指派專門的校內教師,企業導師,就業指導員和心理輔導員進行協同管理。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提升學生的實踐認知,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定位和職業規劃。
(5)構建實習全程考核、實習后考試、答辯和成果作品展多維評價體系,創新考核機制。無論實習內容和形式如何改革和豐富,均需要制定嚴格的實習計劃和考核標準。讓學會和指導老師帶著壓力和目的去完成實習內容,有利于實習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實習規范化管理。這其中如何建立相匹配的考核評價機制,對項目化、課題化的實習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考核是關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機械教研室,通過引入科研項目(課題)管理機制,探索了實習全程考核、實習后考試、答辯、成果作品展的多維評價體系。在實習過程中,繼承了實習日記、考勤,實習報告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的方法;實習后,通過引入答辯和成果(作品)展示等考核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水平。結果表明:考核機制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
本文總結了高校實習實踐教學中教學資源緊張,校企共同利益難以體現、合作形式化嚴重,實習內容、形式單一,學生思想認識淺薄,考核難度大等困難與挑戰。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實習教改實踐探索為例,結合實踐經驗,闡述了推動“復合實習”模式和實習課程在線/智能教育整合教學資源的新思路;介紹了高校實習實踐與企業入職培訓或橫向課題研究并軌,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出了“細分課題,落實項目(課題)制”豐富實習內容的新途徑和“校內教師,校外導師,就業指導和心理疏導”的“雙師雙導”協同管理機制,探索了通過“全程考核、實習后考試、答辯和成果作品展”的多維評價體系。希望能為大學生實習課程教學教改提供實例參考和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