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山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隨州 441300)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起來的,是通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把學習環節與真實工作環境融為一體,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學任務,以師帶徒來強化實踐教學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既注重技能傳授,又注重學歷教育,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徒既能適應現有崗位的需要,又能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在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對學生共同培養,共同管理,促使教育對象全方面發展。
職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為產業培養人才[1]。為進一步不斷增強我校護理專業服務隨州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能力,加強護理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隨州職業技術學院與隨州新華中西醫結合醫院深入開展院校融通。雙方經過友好協商,簽訂了現代學徒制合作協議,從雙方成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校企實施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學生(學徒)、建設“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相融合”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互聘互用、協同育人”的專兼結合師資隊伍、構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等方面明確權責,從而開啟了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之路。
現代學徒制強調的不僅僅是個人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落實在實踐環節。以高職護理專業來說,學校教師和醫院師傅所傳授的知識與技巧即為學生(徒)工作上所需實際應用的知識,將理論學習和醫院跟崗實習穿插進行,在醫院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來強化學生的崗位認知和技能水平[2]。學生(徒)這種實踐技能的提升,需要學校與醫院兩個育人主體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與實施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培養目標和任務,相互配合來實現。
學院通過對隨州新華中西醫結合醫院護理崗位設置及崗位能力需求進行調研,確定護理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目標,院校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實施“0.5+1.5+1”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學期即0.5學年為準備期,學生在學校培養,同時聘請醫院工作人員講授部分課程,開展崗位認知教育。第二至第四學期共1.5個學年為準學徒期,學徒主要在醫院采用“師傅定崗,學徒輪崗”的形式完成崗位實踐課程的學習,主要由醫院師傅負責指導完成護理專業各崗位所需的技能。最后1年為學徒實習期。
院校根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共同制定課程標準,打破學科式思路,實現課程學習與崗位技能的對接。在“雙主體”育人模式指導下,院校根據醫院崗位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通過對崗位(群)核心職業能力分析,按照護理職業資格標準,構建包括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考證課程)、醫院(專業核心課程、拓展課程、考證課程)的“雙主體四模塊”(雙主體是指學校、醫院兩個主體,四模塊是指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拓展課程、考證課程四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學校承擔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醫院以“師帶徒”形式承擔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院校“雙主體”共同育人。
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由學校老師和醫院師傅根據工作實際案例開發。專業基礎課程主要由學校負責完成,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醫院負責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部分既包括學校老師的講授,又包括醫院師傅在工作現場的授課;實踐部分既包括在校內實訓室的練習,又包括工作現場的實操。課程體系建設與護理職業資格標準對接,院校組織學生進行護士執業資格培訓,取得護士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雙主體四模塊”分工明確按階遞增的課程體系,實現臨床實踐與崗位勝任能力的“無縫對接”,解決了醫學行業技術設備、護理行業標準更新快,校內實訓條件、師資培養滯后等問題。院校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共建優質實訓資源,共享實訓平臺。
學校教師隨時到醫院進行實踐鍛煉,醫院師傅到學校承擔部分實踐課程教學,實現了院校人員的雙向流動,建立了一支專兼一體化的專業教學團隊,整合了雙方科研與教學的優勢,提高了雙方職工的科研水平。
利用醫院真實的工作情景和整體化的工作過程,配合師徒教學的策略來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應該是專業教育的最佳育人模式之一[1]。基于全真工作情景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集中教學與崗位輪崗的方式相融合,使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溝通能力等核心職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畢業后能更快適應醫院崗位工作要求,有效緩解了醫院“用工難”的局面。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它貫穿于學生(學徒)從入學到企業就業的全過程[3]。開展高職護理現代學徒制,實現學校與醫院的“無縫對接”,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知識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護理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從而提升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