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蘭
(安慶市望江縣第一小學 安徽安慶 246000)
新課改指出,教師的素質是決定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因素[1]。完善的教育體制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中,應不斷為自己充電,豐富教學經驗,更新教學方法,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體現出新課改的顯著成效。
迅速發展的多媒體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且被教師運用到了課堂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2],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保持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童年的水墨畫》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感受作者童年時期的幸福和愿望,上課之初,筆者先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歌曲《童年》,并引導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在歌曲中看到了什么。歌曲播放完畢,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在歌曲中看到了知了、蝴蝶、蜻蜓、稻田……”還有學生說:“老師,我看到了……”聽到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話語,筆者確信他們都被歌曲激起了共鳴。看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點燃,筆者再鼓勵學生閱讀《童年的水墨畫》這篇課文,并鼓勵他們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描述的一幅幅美景,思考這是不是作者小時候看到的鏡頭,作者是如何寫垂柳或將溪水比喻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梳妝打扮的鏡子的,又是如何將山溪比喻為玉帶的,這些語句特別在什么地方。
角色扮演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課本中的動植物或者人物形象,鼓勵他們將課本中的人物或動植物的情感表達出來,強化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應注重依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讓他們選取角色學習。教師將這一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非同凡響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時,為了幫學生在朗讀課文后明確所學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個別語句的語氣及作者雖然小但不甘心做弱者,還要保護比自己還弱小者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聯系自身的生活,揣摩薩沙和媽媽之間有趣的對話,上課之初,筆者并未急于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而是向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雖然現在是二年級的學生了,然而,在爸爸、媽媽眼里,依然是小孩。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我不是弱小的》。聽到這個題目,你們是不是有疑問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筆者及時將課堂氛圍進行了調整,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完畢后,筆者說:“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將文章的內容演繹一遍呢?有誰毛遂自薦嗎?”學生紛紛舉手,想要上臺試試。筆者隨機抽取了幾名學生上臺進行演繹。他們的表演活靈活現。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涌現出來。合作學習就是其中一種。合作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根據學習能力、性格、性別等各方面因素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在組內完成同一項任務,并在完成集體任務的基礎上,完成個人任務。例如,在教授《司馬遷發奮寫<史記>》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為了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第1、第2自然段中的幾個問題:1.司馬遷正在專心致志地寫《史記》時,什么樣的災難奔向他?2.司馬遷的這場橫禍是怎樣引起的?3.司馬遷經歷了什么樣的酷刑?4.從司馬遷遭受酷刑后的表現可以看出司馬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以上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學生不僅全部融入了各自的小組中,而且培養了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氣氛變得鮮活、靈動。每個人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們經常說: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知識也應用于生活。當然,新課改也明確指出,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除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外,還應該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促使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習語文知識。
例如,在教授《鄉下人家》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可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感受鄉下人家的田園生活及其樂趣,促使學生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主題展開學習活動,上課之初,筆者先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以下問題。問題一:課文中的鄉下生活和你生活中的鄉下生活有什么區別?問題二:文章中的鄉下人家給你們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問題三:課文最后一段中的“理解”“迷人”是什么意思?張某積極地站起來說:“老師,課本中的鄉下和我實際生活的鄉下有很大的區別。我生活的鄉下沒有文章中優美。”王某說:“文章中的鄉下人家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迷人的、獨特的。”高某說:“文章中的‘獨特’這兩個字代表別具一格,‘迷人’代表吸引人的意思。”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堅持同課改共成長的理念,依據課改要求開展教學,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促使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