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林
(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陳家嘴中學 湖南常德 415600)
道德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結晶,也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基本體系;道德與法治是中學生人格培養的前提及保障。全面推行新式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讓這些知識伴隨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1]。
(一)課程標準要求提高。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其科目名稱由“思想品德”轉變成“道德與法治”。這可以看出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還要增強學生對法律意識的認知,為新時代培養“德法兼修”的接班人。
(二)法律板塊重要性提高。中考不僅是檢驗學生努力程度的試劑,也是學生向夢想邁進的新篇章,還是精準傳承知識的載體,更是學生人生的轉折點。在中考中,有關于法律的命題所占比例也逐漸提升。因此,學生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認識法律,在不正當的行為面前,學會拿出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三)單一的理論灌輸收效甚微。一些教師缺少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正確認識,以往傳統的思想觀念比較根深蒂固,仍然采用以往傳統的方法。他們對于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即便舉例,事例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出入,使得教學成效并不理想。
(四)教師的學科素養有待提升。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不是一門主科。這就使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受不到重視,任課教師缺乏專業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把知識點揉碎了講解,甚至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左耳進,右耳出”,不能有效地突破“法律”教學這一難點。教師課下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的法律知識,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初中階段是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黃金期。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以往的教學方法,創新性地從多維度著手,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讓他們認識到法律學習不僅僅具有規范作用,更具有保護作用。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創新教法,激活熱情。新課標的改革,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高度重視,學校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每一個學生對法律的熱愛,幫助他們對生活中身邊的小事采用合理的解決方法。這不僅鞏固了學生從教材到實踐的應用,也增強了學生為不平等伸張正義的勇氣。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到生活社區,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根據課上法律知識制作宣傳海報,為他人講解法律知識。這樣能有效提升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也可以將班級分成兩組,分別是正方和反方,讓它們根據對法律內容的積累,對生活中的某一案例進行答辯分析。教師還可以將法律知識作為競賽內容,或者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有關于法律知識的小游戲開展活動。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度重視。
(二)情景演繹,真實呈現。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在本質上是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與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驗真實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融入知識技能和法治意識,在明確法律知識和觀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2]。例如,在教學“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生命與健康權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和充分的了解,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判斷自我生命健康是否受到他人侵害,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生命健康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定情景演繹故事情節,讓每一位學生為他人做法官,拿出正確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權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劇場的形式進行表演:中學生洪志興(化名)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要從一棟正在施工的10層高樓旁邊經過。施工工地沒有設圍欄。一天,當洪志興回家經過此工地旁時,從施工大樓上掉下一塊磚頭,正好砸在洪志興的頭部。洪志興當場昏迷過去,經過搶救,保住了生命,但是由于頭顱出血過多,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對于洪志興而言,人生將因此而改變,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依據此場景做出判斷,把知識點引用到真實案例中。這樣,學生在真實案例的演繹中能充分了解法律知識與概念,起到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三)鏈接時政,以“引”代“教”。教師要在教學中摒棄舊模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的青春期,教師陳舊的思維方法,不能調動課堂氣氛、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時代的課堂要時時刻刻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因此,教師可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時政案例,以視頻或者動畫形式在學生面前放映,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讓課堂形式多樣化[3]。例如,在教學相關于“遵守公共規則”一課中,教師將知識鏈條以動態形式表現,更能說明教材內容的靈活性: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內,一家四口乘車來到東北虎園游玩,女子在東北虎園區內私自下車,被一只東北虎撲倒并拖走。下車為了救她的母親被老虎咬死。幸運的是她保住了性命。教師通過視頻動態的展現,引導學生應當從故事中意識到成年人應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道危險與否,要遵守規則。人一旦破壞規則,會導致自己和家人受到傷害,得不償失。在日常生活中,“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交通規則,早已家喻戶曉。然而,交通規則還是有人不遵守,因不遵守交通規則而發生的事故屢見不鮮。當學生出現偏激的思維方式時,教師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引領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是學生學會做人的根本,法律則是德的基石。培養中學生知法守法的意識是當務之急。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法律現象,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反思與改進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