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瓊
摘要:古人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僅僅在課堂教學接受老師的教導是不夠的,需要用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來反饋教學效果,還可以鞏固如幼小種子般的知識。現階段往往教師過于依賴教材,不能有效合理地布置一些讓學生能高效消化課堂知識的作業。通過研究不難發現,老師要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有效性,不能單純以書本教案知識點為中心,需要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037-01
語文作業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顯示了學生反饋給教師的學習效果,還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育者來說,應該利用好這一教學手段,督促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進行積極自主的思考,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1.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作業觀念陳舊。
通過筆者的調查,教師和家長、學生對于語文作業的認識缺乏科學而全面的認識,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作業量多就是好,作業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習的好壞以及成績的高低。把“題海”戰術當做提高成績和名次的法寶,很多教師在考試的重壓之下更是想方設法地布置作業,這一切都加劇了學生的身心負擔,減負成了一句空話。
1.2?作業內容存在機械重復。
學生對作業提不起興趣,是因為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多布置千篇一率的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些則是因為晚上的作業過多,無暇顧及,只能草草應付,在筆者的調查中,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時間約為兩小時,在小學階段,學生語文作業量通常都多于其他學科。
1.3?作業難易度缺乏層次性。
作業的難易度設置是否恰當是評價作業是否科學的重要標準。科學的作業內容,應該是適合學生的發展年齡以及學習層次的。過難和過易的作業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提升。不少教,都是給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有的基本都是用教科書上設置的作業。地域不同,學生的層次不同,布置一定的作業,顯然是不科學的。
2.小學語文作業優化的方向
2.1?合理的語文作業量。
語文作為小學的基礎課程,所以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文技能非常重要,而要想達到這個效果,需要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有長期的積累和充分的消化。因此,對于當前小學語文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重視,對每次布置的語文作業要適量,教師要明白的是,不斷加大作業量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掌握能力和教學質量,反而會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效果適得其反。所以,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第一步,應該從合理的語文作業量出發,布置適當且有強調意義的語文作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學生敷衍了事、代寫、抄襲等學習現狀,促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完成語文作業。
2.2?語文作業要開放性。
語文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開放性強,當前的語文課文內容不僅涉及了語文基礎知識,還與社會教育實踐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不僅僅要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融入一定的課外知識,使學生在學習到基礎語文知識技能的同時,了解一定的社會教育實踐等知識,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做好鋪墊。老師還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布置內容充實且難度各異的語文作業,給學生提供選擇,有助于學生鍛煉自主思考能力,如此,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作業中學到知識。
3.小學語文作業改善策略研究
3.1?適當布置彈性作業。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布置彈性的作業。所謂的彈性作業,就是作業時間和內容都比較開放自由的作業。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樣的寫作任務,可以安排短期練筆和長期寫作相結合的作業形式。可以讓學生寫“在不同地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讓學生寫“大自然的四級”“大自然的植物”“大自然的動物”,可以是周記、月記的形式,到學期末才收上來,這樣,開放式的作業內容和作業時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慢慢觀察,用心感受,慢慢設計自己的作文,也達到激勵他們多練筆的目的。
3.2?布置“有趣的”作業,提高作業的吸引力,讓學生對作業愛不釋手。
授課老師在課堂后,一般會布置大量作業,學生上了一天課,回到家中再挑燈夜戰讓學生苦不堪言,授課老師認為學生需全方位覆蓋性地完成海量的作業,以達到對知識鞏固的目的,殊不知學生如果完成不了便會出現抄襲,厭惡課堂作業等現象。而事實上,學生的能力強弱和死板地完成大量作業是沒有太大關系的,但是授課老師一直把課堂作業的作用理解為鞏固知識和提升水平,誤以為刻板地完成大量的枯燥的課堂作業是正解。為了改善這一窘境,授課老師應該在充分理解了教案目標的核心內容后做出改善,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安排豐裕而充滿吸引力的課堂作業,讓學生完成作業后能真正全身心得到發展和提高!
3.3?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作業模式。
興趣永遠都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源動力所在。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出語文作業作用,就應該豐富興趣作業模式。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地結合語文學科本身的優勢所在,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開展語文作業設計,創造語文作業情景,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語文作業風格與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性,從而更好的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索。而這恰恰與新課改要求的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相吻合,進而有效地彌補了傳統作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
正是因為每一名小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用設計時,就必須要遵循小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的語文作業形式,使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地發散靈活,通過語文作業的多元呈現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永娟.語文課時作業設計的依據和方法——以小學三年級為例[J].教育參考,2017(01).
[2]?何超.淺析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的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