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琴
摘要: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內涵的載體,傳承了思想和道德倫理體系中的精華,對于小學生而言,國學并不是簡單的古文功底培養,還應完成思想道德建設和經典傳承的使命任務,在小學閱讀教學當中融入國學經典,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內容,本文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探討了如何使國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有機融合并得到完美體現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國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92-0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集各種人生智慧于一身,是每一位國人都應當了解的國粹。語文的本質就是傳遞語言、文字、文學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語文教學會對這些學生的人生觀念產生較大的影響。國學是一個大概念,其中的內容量非常豐富,“國學熱”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了國民的民族觀念的復蘇和覺醒,但是語文教師在融合國學內容的時候應當進行慎重的選擇,切勿頭腦發熱的盲目跟風,認識到語文與國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中逐步實現國學的傳承與小學閱讀之間的融合,讓國粹能夠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1.國學的傳承
如今很多小學中開始陸續進行國學進課堂的實踐實驗,而“國學熱”是否能真正讓國學得到正確的傳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安排學生學習國學內容、安排哪些內容這些都關系到學生能否通過國學增長知識,國學能否得以長久的流傳。筆者認為,誦讀的形式固然保存了國學原有的傳承模式,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會讀、會背并不等于理解,得不到深度挖掘的經典,以皮毛的形式傳遞下去,能夠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意義并不大。所以教師應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國學,讓一些經典文化能夠通過典籍閱讀的模式,扎根在小學生的內心深處,著力培養具有愛國情懷的、三觀積極正直的學生。教師應當適度安排閱讀時間、合理選擇閱讀內容、準確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不以結果為導向,不以成績為目的,通過閱讀經典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國學能夠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正確認識和理性傳承[1]。
2.國學與小學閱讀的融合
在引入國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國學閱讀材料,并著重審視材料的價值和觀念,綜合考量后,選擇簡單易懂的、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閱讀材料。
2.1?適量、適度的閱讀。
小學國學經典誦讀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浪,一些學校組織小學生進行誦讀甚至全本背誦經書,頗有些急功近利的意味,這種沒有耐心的灌輸式誦讀,無法讓學生獲得身心的愉悅,甚至會產生厭倦的情緒,讓國學失去了原有的面目,所以國學閱讀應當適量、適度。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應當選擇淺顯易懂的小詩文、篇幅短小的古文和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高年級的小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可以根據情況為其選擇類似《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2]。
2.2?科學合理的閱讀時間設計。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將教學的主要目標從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向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行轉型。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中,國學可以按照最初的誦讀形式進行傳承,教師應當對閱讀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比如在語文課開始前和快要結束時進行經典誦讀的穿插,讓學生進行適當換腦,將經典誦讀變成一種休息和放松的模式,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或者采用晨讀的形式堅持每天閱讀幾分鐘,逐漸形成書卷氣息濃厚的學習氛圍。
2.3?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領者,也是學生下意識會進行模仿的對象,所以,一個自己都不懂國學的人是沒有辦法教出懂國學的學生的。教師應當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和學生一起讀、一起思考、一起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反復熟悉經典內容,培養自身的閱讀習慣,為學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對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和內容進行反思,用國學經典來約束和激勵自己,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4?重視課題的帶動性和實效性。
為了讓國學閱讀發揮其應有的帶動性和時效性,教師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范圍和教學的整體進度目標,有計劃、有層次地設計閱讀內容和教學方式,隨時收集并整理教學內容,逐漸形成能夠持續使用的課程范本,應嘗試不同種類的閱讀教學方式,引進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讓教學手段能夠更為有效的被學生認可和接受,從而充分發揮課題的功能性作用。
2.5?適時合理的引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應設定固定答案或一味灌輸,讓學生在經過充分的理解和想象之后先具備自己的看法,然后充當引路者的角色,為學生指點迷津,一些國學內容的難度較大,不容易直接看出文意,教師應當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予以適時而合理的引導,教師應當像正常授課一樣將文章進行拆分詳解,讓學生準確的把握文意,如《春望》中杜甫借景抒情,通過“花濺淚”、“鳥驚心”等場景形容戰后的百姓疾苦,體現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應讓學生先自己體會其中的感情,然后教師再進行提點[3]。
結語
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時刻謹記教書育人的責任使命,在小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進行經典閱讀,讓國學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并逐漸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過程應當持之以恒,對學生充滿耐心讓國學能夠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念,讓國學在小學語文閱讀得以完美體現。
參考文獻:
[1]?趙明武.課外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文學教育(下),2017(03).
[2]?杜娟,楊斌.教育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探析[J].中華少年,2017(27).
[3]?王曉波.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