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

摘? ?要: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刻下”為時間副詞,具有當前義,是基于“時間詞+方位詞”發(fā)展而來的。本文結(jié)合短語“刻+下”,分別對“刻”與“下”的詞義發(fā)展進行討論,并對時間副詞“刻下”的當前義進行探源。
關(guān)鍵詞: 刻下? ?當前義? ?水平位移? ?類推
一、引言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刻下”包含短語和詞語兩種形式。短語“刻+下”,表示“雕刻下某事/某物”。詞語“刻下”具有當前義,表示當前、現(xiàn)在。目前,對于當前類時間詞的研究多集中于“目下、眼下、眼前、目前、當前、當下、如今、現(xiàn)在”等詞語,對于時間副詞“刻下”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選取“刻下”一詞并結(jié)合短語“刻+下”對其當前義進行探源。
二、時間詞與方位詞
時間與空間是我們?nèi)粘I钪凶钪匾膬蓚€概念,關(guān)聯(lián)密切。在漢語有關(guān)時間概念的表達方面,標識空間的方位詞就積極、廣泛地參與并豐富了漢語的時間概念的表達。
關(guān)于時間與空間在漢語中的表達,主要有空間范疇到時間范疇的語法化,如現(xiàn)代漢語表時間的“馬上”“最近”等詞匯的語法化。例如,“馬上”最初指的是“在馬背之上”這一表示方位的短語,后由“馬上通信”最終發(fā)展出“快速”義,這中間經(jīng)歷的主要是語法化的過程。
其次,由空間域投射至時間域的認知隱喻是語言中體現(xiàn)時空關(guān)系的一種方式。岳好平、汪虹明確指出:“由于時間概念的抽象性,人們往往將認知域中最基本的空間域映射到時間概念上理解時間。”[1]時間是抽象的、非具體、難以捉摸的,通過具象的空間概念感知抽象的時間相對較易,如“前/后”的時間隱喻,具體如“前天/后天”“以前/以后”“前人/后人”等。
以上這兩點主要是圍繞“由空間到時間的整體轉(zhuǎn)化”展開的,此外還有第三點,即時間詞與方位詞的組合。現(xiàn)代漢語中,“上、下、前、后、中、內(nèi)、間、里、左右”等方位詞都能與時間詞進行組合,構(gòu)成“時間詞+方位詞”的形式。如“時間詞+上”就有“十七歲上”“第六天上”“春上”“早/晚/午上”等多種組合方式;“時間詞+下”有“節(jié)下”“年下”等組合方式;時間詞與“里、中、內(nèi)”組合有“夜里”“這一年中”“本周內(nèi)”等組合方式。
表示當前義的時間詞“刻下”是基于上面所討論的第三種“時間詞+方位詞”發(fā)展而來的。
三、“刻”時間義發(fā)展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刻”與“下”的組合有兩種,一種為短語“刻+下”,一種為詞語“刻下”。短語“刻+下”,意為“雕刻下某事或某物”,其中“刻”字保留了“刻”的本義“雕刻”。“刻”,形聲,小篆字形為●●,從刀,本義指用刀在木石器物上刻下文字或圖飾。詞語“刻下”兩字內(nèi)部關(guān)系緊密,意為目前、當前、現(xiàn)在,表示當前較為短暫的一種時間狀態(tài)。作為短語的“刻下”廣泛運用于日常交際和生活當中,如“刻下某物、某事”;作為詞語的“刻下”在現(xiàn)代漢語中與同義詞“眼下”“目前”等表示目前、現(xiàn)在類的詞相較,用例偏少。表示動作義的短語“刻+下”與表示時間義的詞語“刻下”在生成路徑上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在“刻”字意義的發(fā)展上,兩者是引申與被引申的關(guān)系。
元明以前,“刻下”組合中的“刻”基本表示嚴苛義。元明以后,才出現(xiàn)表雕刻義的短語“刻+下”及時間副詞“刻下”。
“刻”字的本義雕刻除引申出嚴苛義外,還引申出時間義。“刻”字時間義的出現(xiàn)與西周時期用來計時的工具刻漏相關(guān),古代用漏壺計時,壺中有立箭,箭上刻上痕跡,被均等刻分為一百個刻度。在計時過程中,箭隨蓄水的增加而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顯示時間,一晝夜為一百刻。自此“刻”開始與時間聯(lián)系到了一起。
“刻”字產(chǎn)生時間義的用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例如:
(1)所謂朝氣銳者,非限時刻而言也,舉一日始末為喻也。(《孫子兵法》)
(2)五人為烽子,遞知更刻,觀視動靜。(見唐? 杜佑《通典》)
至漢朝,人們開始用“刻”字記錄具體的時間,將“刻”用作一種時間單位,具體形式表示為“具體數(shù)字+刻”。例如:
(3)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東漢《漢書》)
(4)今夜漏上五刻,持兒與舜,會東交掖門。(東漢《漢書》)
(5)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得失平旦三刻之間也。(東漢《太平經(jīng)》)
魏晉南北朝時期,“刻”字表示時間的意義進一步加強,內(nèi)涵的短時義開始凸顯,人們開始將表短時義的字與“刻”連用,兩者整體用來表示時間的快速,例如:
(6)龜能土蟄,鶴能飛天,使人為須臾之蟄,有頃刻之飛,猶尚不能,其壽安可學乎?(東晉《抱樸子》)
(7)嬰倉卒求延晷刻,欲為表章及身后事,神言:“還至后衙則可。”(唐《廣異記》)
(8)榮落逐瞬遷,炎涼隨刻變。(唐《早夏游宴》)
例(6)、例(7)中的“頃刻”和“晷刻”均表示短時的含義。例(8)中的“刻”可單獨表示較短暫的時間。時間副詞“刻下”就是在表示短時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
表示當前義的時間副詞“刻下”出現(xiàn)在明代。例如:
(9)誰知督運能催命,二子逢之刻下亡。(明《封神演義》)
(10)想柳郎刻下可到,料今番榜上高題。(明《牡丹亭》)
例(9)、例(10)中的“刻下”與“當前”“當下”“眼下”的意義相同,意為現(xiàn)在,都是指當前較為短暫的一種時間狀態(tài)。
可以總結(jié)出“刻”時間義的發(fā)展過程:由本義雕刻(動詞),發(fā)展到表時間單位的“五刻”“三刻”,到表示短時義的時間名詞“頃刻”“晷刻”,最后發(fā)展到表示當前義的時間副詞“刻下”,這中間詞義經(jīng)歷了層層的發(fā)展。短語“刻+下”保留了“刻”的本義雕刻,而時間副詞“刻下”中的“刻”則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過一系列的詞義引申,表示的是當前較為短暫的一種時間狀態(tài)。
四、“下”:由縱向位移到水平位移
元明以后,才出現(xiàn)表示雕刻義的“刻+下”和表示當前義的“刻下”。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下”字意義、用法的發(fā)展。同時,時間副詞“刻下”表示的是當前橫向的一段短暫的時間,這里就涉及“刻下”中的“下”由水平位移到縱向位移的問題。
“下”,指事字,甲骨字形為●●,上部一根弧線,下部標示一短橫作為指事符號,本義為“底部,在低處”。
(11)象曰:“山下出泉,蒙。”(《周易》)
(12)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詩經(jīng)》)
上述例子中的“下”都是放在具體事物之后,表示事物的位置位于底部或低處。在此基礎(chǔ)上,“下”由“底部”義,又引申出“從高到低”的位移義。
(13)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左傳》)
(14)太子遙見重臣,遂即下階迎接。(《敦煌變文集新書》)
例(13)的“自王而下”表示身份上由高到低。例(14)的“下階”則表示方位上的自上而下移動。人們在明確了“上”“下”的概念,對方位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以后,“自上而下”的位移過程自然就投射至人腦當中。
“下”字作為趨向補語的用法自兩漢時期開始發(fā)展,至南北朝時期趨于成熟。南北朝以前“V+下”中的動詞都具有位移義。南北朝以后,“V+下”中的動詞才開始具有[-位移]義,至宋元時期,具有的[-位移]義的動詞才大量出現(xiàn)。表示雕刻義的短語“刻+下”中的“刻”不具有自上而下的位移特征,縱向移動的方向義基本由“下”來承擔。因此,表示雕刻義的“刻+下”最早在南北朝才開始出現(xiàn)。目前,檢索出表示雕刻義“刻+下”的最早用例在明朝。
(15)故有得道的皇帝,遇著天下太平,風調(diào)雨順,親到泰山頂上,祭祀岳神,刻下一篇紀功德的頌,告成天地。(明《醒世恒言》)
表示雕刻義的短語“刻下”中的“下”沿著“下”字“由高到低”的位移義進一步發(fā)展,作為趨向補語跟在動詞后,保留了“自上而下”的縱向位移義。表示當前義的詞語“刻下”中的“下”由縱向位移轉(zhuǎn)變?yōu)樗轿灰疲硎緳M向持續(xù)的一小段時間。這里的“下”實際上參與改變了前面時間詞的時間范圍,因為“刻”為時點,與“下”組合后改變?yōu)闀r段,有此變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下”字本身含有位移義。
時間副詞“刻下”表示時段,指當前較為短暫的一種時間狀態(tài),是一種較為短暫的橫向的時間上的延續(xù),例如:
(16)初一二兩日未吃藥,刻下病已好,唯脾元尚虧,體尚未復(fù)。(清《曾國藩家書》)
(17)霓裳從南路,刻下諒也到莊。(清《七劍十三俠》)
例(16)中的病不可能頓時就好,藥物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見效,“刻下”表示的是一個短暫的恢復(fù)時間。例(17)表示的也是時段,指當前這一小段時間。
表示當前義的詞語“刻下”由縱向位移轉(zhuǎn)為時間上的橫向位移,是由現(xiàn)實水平位移發(fā)展而來的。所謂現(xiàn)實的水平位移指人或物在水平方向由某一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的過程,即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動。例如:
(18)這都是趲向上去,更無退下來。(北宋《朱子語類》)
(19)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赍齊至岸。(北宋《太平廣記》)
例(18)、例(19)的“退”“馳”都是現(xiàn)實中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動。這種水平方向的現(xiàn)實移動投射到時間域,表現(xiàn)為一段時間的延續(xù)。時間副詞“刻下”表示時間的水平位移可能與現(xiàn)實中的橫向位移有關(guān)。
五、“刻下”與“目下”“眼下”類詞的發(fā)展關(guān)系
與時間副詞“刻下”同義、相類的詞有“目下”“眼下”這類,都為“X+下”的形式,表示當前這一短暫的時間,意為現(xiàn)在,當下。兩者的用法也相同,都可以放在句首充當大的時間背景,表示當前時間事物或事件的進展或狀態(tài):
(20)刻下該機關(guān)及群眾的突擊點種仍繼續(xù)進行中。(1947年5月19日第2版《人民日報》)
(21)目下文化領(lǐng)域,像這樣充斥著急功近利、淺嘗輒止氣息的現(xiàn)象,淹沒了對文化應(yīng)有的敬畏。(2013年8月1日第17版《人民日報》)
(22)眼下,面對新的發(fā)展機遇,期待相關(guān)企業(yè)精心運營,用良好的騎行體驗打開市場之門,更好地滿足人們出行需求。(2020年7月8日第19版《人民日報》)
例(20)、例(21)、例(22)中的“刻下”“目下”“眼下”分別為所在語句提供了時間背景。
然而,從“刻下”與“目/眼下”的詞義發(fā)展路徑來看,“刻下”發(fā)展為當前義的詞義發(fā)展路徑與“目下”“眼下”不同。“刻下”的“刻”本身帶有時間義,“目/眼下”的“目”與“眼”本身表示的是人體器官,不同于“刻”,不帶有任何時間意義,其當前義則是與“下”一同通過兩次隱喻發(fā)展而來的。具體來說,就是將眼睛下方這一方位隱喻為眼下所見的立體空間,再將這一立體空間隱喻為當下的時間。
“目/眼下”現(xiàn)在、當下義產(chǎn)生的時間比時間副詞“刻下”產(chǎn)生的時間更早,可溯源至唐代。
(23)緣目下無船往南,將十七端布雇新羅人鄭客車載衣物傍海望密州界去。(唐《入唐求法巡禮行紀》)
(24)體中無病痛,眼下未饑寒。(《全唐詩》)
時間副詞“刻下”產(chǎn)生的時間要推遲到明代。表示時間義的“刻”不與“上”組合表示當前義,與“下”組合的原因可能與類推機制有關(guān),即由唐代時就產(chǎn)生的“目/眼”與“下”組合而成的“X下”形式類推而來。
除“目/眼下”外,在現(xiàn)代漢語中“當下”也表示當前義。“當下”產(chǎn)生時間義,主要是受到唐代佛教的影響。唐代“當下”尚未發(fā)展成熟,表示當下的人或事物。至五代正式固定成詞,表示當前、現(xiàn)在,與“目/眼下”“刻下”的意義相一致,都表示當前一段較為短暫的時間。
“目/眼下”“當下”都意味當前,表示現(xiàn)在、目前的時間義。在明代出現(xiàn)表示當前義的時間副詞“刻下”可能受此影響而發(fā)展。
六、結(jié)語
本文對時間副詞“刻下”當前義的來源進行討論。首先,介紹了在漢語中時間與空間的緊密聯(lián)系,并由時間詞與方位詞的關(guān)系引入“刻下”的結(jié)構(gòu)為“時間詞+方位詞”的形式。之后,分別從“刻”字與“下”字的發(fā)展并結(jié)合短語“刻+下”對時間副詞“刻下”的來源進行分析。最后,與“目/眼下”類詞進行比較,得到表示當前義的時間副詞“刻下”可能受此類詞的影響發(fā)展而來的結(jié)論。
參考文獻:
[1]岳好平,汪虹.英漢時空隱喻的意象圖式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2).
[2]余東濤.論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與方位詞的組合及其功能——兼談?wù)Z言時空關(guān)系[J].求索,2015(10).
[3]高燕.談類推造詞法[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7):25.
[4]李舟,劉正光.漢語短時時間副詞“立即”“馬上”和“立刻”的語法化研究[J].當代漢語研究,2013(02).
[5]趙穎.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在”類時間詞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11.
[6]徐丹.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兩對空間詞[J].中國語文,2008(06).
[7]沈玲玲.現(xiàn)代漢語“目前”類時間詞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8]盧莉.趨向補語“下”的語法化過程及相關(guān)句法語義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