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鮚秋
摘? ?要: 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之論,見于其《與元和書》。這一思想源自《禮記·樂記》的“感物”一說,直接繼承的是鐘嶸《詩品》中的“感物”說,但白居易把“物”具體化,概念化為“時事”,豐富了感物說的內涵。對二者間的相關性的揭示和論說,有助于深化對白居易詩論的認識,理清其與先秦禮樂文化的關聯。
關鍵詞: “歌詩合為事而作”? ?“感物”說? ?“時闕”
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現實性,接觸到了詩歌創作動因的政治傾向性,在古典詩論里明確提出現實主義主張。很少有人就該口號緣起方面的文學批評問題進行探討,但這個問題分明具有可挖掘性。經過資料匯總,不難發現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先秦“感物”說有相關性,即“事”與“物”之間的相關性。白氏所說的“事”是指“時闕”和“人病”,“感物”說中“物”的內涵見鐘嶸《詩品·序》,亦含有國家政治生活的內容,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由此體現。本文基于“感物”說的發展歷程,尋求其與“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內在聯系。
1.“感物說”概述
從先秦到兩漢,“感物說”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先秦兩漢的“感物”說主要是宣揚政治和教化主張的工具,即便是摹山寫水、花鳥蟲魚,皆為表現某一功利目的服務,物本身的審美價值不是重點。事實上,感物論在文學上的廣泛應用,應追溯到詩騷。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說:“探討中國山水詩的淵源,必須從中國最早的兩部詩集《詩經》《楚辭》開始著手,因為兩者不但是詩歌發展的主要基礎,而且是后世詩人創作的典范?!盵1](11)詩騷中大量自然意象的運用,為后世文學創作在內容、形式、審美諸多方面提供借鑒,同時,是感物論在先秦作品中得以廣泛應用的力證?!抖Y記·樂記》明確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盵2](1455-1456)這段話強調了人心感于物而動這一事實。它意識到“物”的“興”起作用,但在當時已是一種突破了。先秦兩漢的文學創作已關注到“物”,但在創作活動中,物依舊是文學的附庸,沒有獨立的地位。如《詩經·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感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朝● 于西,崇朝其雨,女有其行,遠兄弟父母?!盵3](101-102)以彩虹開頭,但并沒有描寫彩虹,彩虹在這里不是審美對象。兩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8](1756),皆不是單純寫“物”。直至晉代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4](1),才明確指出“物”能帶給人復雜情緒。關于這點,學者翟慶端有精辟的論述:“‘瞻萬物而思紛,這可以說是陸機‘感物說的中心。與《樂記》的‘感物說相比,這句話有三個特點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陸機《文賦》所指的‘物并不局限于《樂記》所片面強調的社會生活,而是明確地指向‘萬物;二是陸機闡明了感物起情的結果是“思紛”,即思緒飛揚、海闊天空,并沒有‘發乎情,止乎禮儀的倫理規范;三是《樂記》強調的是‘感于物而動,被動性十分明顯,《文賦》則強調了一個‘瞻字,創作主體主動的觀察萬物,從而引起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反映了文學自覺時代的特征。”[12](5)這段論述是符合事實的。魏晉時期雖然社會動亂,文人短命,但創作環境寬松,文人思想空前解放,追求精神自由,使文學步入自覺階段。依托這樣的社會背景,“物”由先秦兩漢政治附庸地位轉向文人的創作視野。
劉勰《文心雕龍》關于“感物”的論述數見:《原道》“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成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繡之奇”[76(2);《明詩》“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6](26);《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6](262),在陸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感物”的內容。首先,他認為“旁及萬品,動植皆文”,就是承認“物”的豐富性,不局限于陸機所謂四時之景,還包括自然界一切可描寫的事物,故用“萬品”二字概說。其次,認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七情六欲,觸景生情,應物斯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并非一定要賦予感物重大意義。最后,“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強調人的情感受外界的影響,從而內心波動形成語言文字發泄出來,這一說法符合“詩緣情”思想。
鐘嶸認為真實情感不僅來源于自然,更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激蕩,在《詩品·序》中,他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故詞人作者,罔不愛好。”[5](3)鐘嶸詳細解釋了感物的內涵,繼承發展了《樂記》《文賦》和《文心雕龍》“感物”說,闡釋了創作主體感物時的主觀能動性?!稑酚洝分小拔铩备鄰娬{政治層面,陸機“物”的著重點在于自然風物,暗含時序性,劉勰之“物”的內涵則囊括前二者,鐘嶸“物”的內涵不僅包括具象形式的物,還包括抽象的、概念化的一切存在,即馬克思主義物質觀認為的,物質即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至此,劉勰、鐘嶸延續儒家感物的內涵,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進行探析,強調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的同時突出感物過程中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化、情感化的因素。劉勰、鐘嶸的感物美學實現了對傳統感物理論的詩意回歸。
2.“歌詩合為事而作”對“物”的含義的具體化
在“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框架下,“物”的外延縮小,具體化為“怨刺”前提下的“時闕”“人病”,從能動轉換作用陳述兩者的聯系,展開論述。鐘嶸“感物說”的“怨”的內涵是一創新點,不同于之前《禮記·樂記》《文賦》《文心雕龍》中“感物說”,《詩品》中“物”的含義更廣,不僅是自然外物,還包括社會現實。鐘嶸在《詩品》中所述的“感物”說,既有對《樂記》《文賦》和《文心雕龍》的繼承,又將“物”的內涵進行了清晰完整的解說。翟慶端在《感物說與魏晉六朝文論》中明確界定了《禮記·樂記》《文賦》《文心雕龍》《詩品》“感物”說的定義,把鐘嶸說的“物”概括為自然景物、個人情感、國家政治生活[12](52-53)。他的定義符合事實,有借鑒意義。
白居易正是基于鐘嶸“感物”說的第三層定義,將創作視野轉向關注社會時事、政治生活,他的創新點在于:首先,“物”的外延再度縮小,具體化為“怨刺”社會政治生活前提下的“時闕”“人病”。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進聞于上?!盵7](649)表明其創作目的是“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他先確定創作目的,再觀察“物”,即社會政治生活,從而進行創作。與鐘嶸及前人倡導的因物而感不同,白居易是先確定“物”的范圍,再有感而發,并且把“物”定義為“時闕”“人病”。其次,唐以前“感物”強調的“物”是作為一種觸發媒介、興發起點,甚至是一種主體情感的寄托物,而白居易則是知“物”的存在,有感于物,刻意對有感之物進行再抒寫。白居易強調作家的創作動因,不再是因“事”而作,而是為“事”而作,這里面含有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同時增強了作家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事”作為一個廣義的興發已突破原本“物”的范圍。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應為什么而作,是創作的目的,是“詩言志”的具體化。白居易強調“怨”“刺”;鐘嶸“感物”說則是創作動因,因什么而做。兩者雖然不同,但是,白居易的“為什么”和鐘嶸的“因什么”的“什么”是相同的,“什么”代表的都包括社會生活和政治時事,反映現實,有一定的社會功用。
3.現實主義詩歌理論下,白居易關于“物”的創作視角的轉化
白居易詩歌強調的現實性,是指詩歌對社會民生、政治生活的關注。論述白氏詩論與“感物”說的相關性,還需從二者之間的能動轉化著手。鐘嶸“感物”說更多強調的是其他因素對人的情感起生發作用,人與生活中的現實境遇發生感應,這就是他所謂的“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是觸“物”有感,是參與者視角;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居高臨下而又脫身旁觀的視角,已然掌握一切“事”“物”“時闕”“人病”,從而對它們進行全知全能的批判。關于初盛唐,他說:“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盵7](648)這種說法是不合實際的,尤其對鮑防評價過高。再看他對李杜二人的評價,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至于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7](648)可見他標榜的是事關社稷民生的創作。李白詩雖有才情,卻浪漫不羈,難以為法;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體現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著名作品中,故而白居易標榜杜甫,可見他渴望能在中唐建立一個關注社會民生的詩歌盛世。
白居易以前的“感物”強調客觀存在的“物”要么是“興”發工具,如《詩經·國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3](12),借“桃”的“夭夭”引出“宜室宜家”的女子;要么是“觸發”詩人情感的媒介,如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11](1446),以“楊柳色”作為觸發情感的媒介,引起婦人“悔叫夫婿覓封侯”的悔意。到白居易這里,“物”已然是客觀存在的,詩人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關注此“物”,在知道一切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再抒寫,從而達到目的。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的是詩歌創作的目的,實際上是對已然存在的“物”的再創作、再加工,相較于“感物”說的“物”,白居易的創作目的性更明顯,“物”的范圍更具體?!缎聵犯ば颉氛f:“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盵7](648)在已經明確創作目的的前提下創作,詩歌在結束前已有預設的結局。如《重賦》“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11](4673);《買花》“一叢中色花,十戶中人賦”[11](4676),創作前就已設定好了目的——暴露官場腐敗,為下層民眾大聲疾呼。
4.“物”的儒教復歸
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使“感物”說由創作主體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接受并自覺發聲,以尋求儒家傳統詩論的復歸?!白蚤B至季庚,世敦儒業,皆以明經出身”[10](4340)。白居易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明經出身,“世敦儒業”的家庭環境使他從蒙童時期就邁進了儒家思想殿堂,他本人也是進士及第,歷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宗,唐代科舉考試內容是儒家典籍及其注解,白居易自然也受其影響。他在《與元九書》中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7](651)從“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可看出白居易始終奉行儒教“經世濟民”思想。左安源、左宏閣《從生平看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白居易》說:“對于白居易來說,‘兼濟天下始終是其為人、為官、為學的根基。誠然,不可否認,在不同時期白居易‘兼濟思想有過起伏變化,但終其一生,‘兼濟思想始終是其人生的底色?!盵13](34)證實了這一說法。事實上,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是他“兼濟”思想的體現,作為元和詩人,他自然對德宗建中以來的戰禍連綿、民生凋敝景象記憶猶新,面對危機四伏又似乎“中興”的社會現實,“世敦儒業”的白居易遵從本心,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創作。前面已經論述“歌詩合為事而作”中的“事”乃是“時闕”“人病”,即“物”的含義的具體化。白居易以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為創作的基礎,為了“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創作的“物”自然飽含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唐以前“感物”說的發展經歷了很長時間,按照思想主線可分為三種狀態:“尊儒”“淡儒”“復儒”,和歷史思潮的發展脈絡一致?!白鹑濉笔窍惹貎蓾h,作品以《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理論著作以《禮記·樂記》為代表;“淡儒”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社會動亂,儒學式微,佛老盛行,玄學盛極一時。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說:“魏晉南北朝本是文學觀念脫離儒家強調的政教中心說,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盵9](7-16)可見,在魏晉南北朝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儒學的地位受到沖擊,就“感物”說而言,無論陸機、劉勰還是鐘嶸,都沒有明確倡導儒家“興觀群怨”的文藝思想,白居易則把這一思想付諸實踐,抒寫為民請命的“物”,主張復興儒學,豐富和發展了古老的感物說。
參考文獻:
[1]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王秀梅,譯注.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金濤聲,點校.陸機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梁]鐘嶸.詩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梁]劉勰.文心雕龍[M].王志彬,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7][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翟慶端.感物說與魏晉六朝文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13]左安源,左宏閣.從生平看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白居易[J].鄂州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