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
摘? ?要: 從冀東鄉居的建筑材料、整體形式、內部空間、裝飾藝術、民居風俗等方面對冀東鄉居特色進行考察, 根據調研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分析冀東鄉居在院落布局、色彩、裝飾風格及院落中主體建筑功能分布等方面形成的特點, 總結了冀東鄉居獨特的建筑設計美學。
關鍵詞: 冀東鄉村民居? ?院落布局? ?設計美學
冀東,即河北省東北部,屬河北省秦皇島、唐山兩市。從地理環境上講,背靠燕山山脈,東南臨渤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和平原的面積大約各占一半。境內主要水系是灤河水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沿海一帶常有暖濕氣流。
冀東地區西鄰北京,西南與天津市毗鄰,東北與遼寧省接壤,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曾誕生過春秋時的孤竹國,戰國時屬于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出現過如曾列入《史記》列傳之首篇的伯夷、叔齊等儒家的古圣先賢。冀東歷代屬于兵家必爭之地,漢代李廣曾在此射中“虎頭石”,東漢之季的曹操曾經“東臨碣石有遺篇”,唐代李世民、薛仁貴在此征戰,相傳以李世民的妃子為名的“曹妃甸”靜靜地躺在沿海的波濤之中,還有明代戚繼光等在此駐兵的傳說。冀東地區是多民族雜處之地,“冀”字由“北”和“異”字組成,本身即含有華夏族與北方各族雜處之地的意思,冀東處于河北東北部,更是充分體現了“冀”的含義。故而本地有漢、滿、蒙、回等民族。各族人民居住在此,幾千年戰亂、氣候等因素影響到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冀東鄉村民居建筑(以下簡稱為“冀東鄉居”),既有四合院的一些特征,又不同于四合院,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的建筑藝術特色,體現了獨特的設計美學風格。
1.冀東鄉居建筑的結構與特點
冀東鄉居以磚、石、木作為主要材料,此三種材料組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主體。建筑材料的選擇原則是就地取材,量財為用。先說石料。石料的特點是較為廉價,但不同石料的價格差距較大,除打地基必須用價格較高的花崗巖外,墻體部分要隨意一些,多用石英石。就地理環境而言,如果當地靠近山地,則取花崗巖,如沿海或靠近灤河及其主要支流青龍河,則取鵝卵石。木材也是如此,此地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少有松樹。松木等材料多從東北地區運來,價格較高。靠近屋檐的椽子考慮防潮、防蟲的需要,就用價格較高的松木。靠近房脊的椽子則可用槐木等較為廉價的當地木材。其他材料如青磚、沙子、水泥、石灰、土坯、煤渣、青紅瓦等的選用,亦是同樣道理。
冀東鄉村民居的院落外形為長方形,房屋用于人居、飼養牲畜、倉儲等;院子中心等空曠的場地多辟為谷場,平常人家的屋頂常常作為谷場使用。墻頭和檐下等也可用于懸掛、晾曬農作物。院落一般包括院墻、大門、廂房、倒座等。正房位于院落正中靠北部位(也有些地方位于最北端)。由于鄉村條件和城市不同,冀東鄉居雖屬四合院結構,但在形制、建筑形式、裝飾風格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試分述之。
1.1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結合
冀東鄉居的理想結構是“獨門獨院”,即由一個大門進去,是一個家庭。這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結構。這個院落結構由正房、配房、廂房、倒座等組成。但是這一個個院落又能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假如有一戶人家是一個村子的第一家,那么它會有一個規范的形制,其他人家的院落一定會依照它的形制來建造。最典型的做法是不會重復建造院墻,新的人家只負責建造一個三面包圍的墻,和原先人家的墻組合成一個方框。這種做法具有經濟和環保的雙重作用,同時,傳達出一種友善的信息,那就是雖然是兩家,卻共用同一堵墻。整個村落會由這院墻作紐帶,一排排地生長開來。一般來說,只要是同一位置,整個村落就非常注重正房高度的配合,如果地勢不平,那么正房都會呈階梯狀等差排列,決不會出現一戶人家比兩邊都高,或者一戶人家比兩邊都低的情況。
1.2“窗式墻體”和“弧形墻垛”
“窗式墻體”是冀東鄉居外墻裝飾的主要特征。
冀東鄉居的外墻,無論是房屋還是院墻,都是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下部連接地基,主要由石材構成,如前述材料原則是就地取材,有花崗巖和卵石兩種。工匠在建筑時,精心選擇石材的形狀,使之巧妙配合,有亂石鋪路之美。石縫之間,內部用泥漿連接,外部以石灰勾勒,并精心抹平,刻去多余部分。外墻的上部,用青磚隔成一個一個橢圓形的“窗”,這個“窗”表面是白灰,內里由碎磚和亂石填充而成,并不能透視看東西。除了個別人家會在上面繪制一些圖畫之外,大多數“窗”是空白的,好像尚待繪畫的白紙。青磚是昂貴的,也有人家會用紅磚代替,但紅磚的效果明顯不如青磚。如果外墻足夠長,就會構成二方連續紋樣。細心的工匠,常常還要在“窗”的四角,把磚刻成弧形,使四角更圓潤。這沒有畫圖的窗,常常充滿鄉居建筑的村落,仿佛國畫的留白。
“弧形墻垛”常常用來連接平屋頂和山墻。這種以青磚精心切削而成的造型,在鄉居建筑里,代替了瓦房屋頂的斗拱,使得平直的青磚的線條一下子生動起來。這種磚式斗拱的設置一下子就使冀東鄉居的外墻煥發出古樸和稚拙的美。
1.3冀東鄉居的內部建筑結構
冀東鄉居的大門正對著正房的門口,形成一處院落的中心線。
在地方寬裕的鄉村常有后院。前院和后院共同構成院落的格局。前院的大門,常常筑有門樓,而后院的院門,則與前院形制相似而略簡。前院大門旁,常建有倒座或門房,廁所、儲藏室和牲畜棚也常常建在這里。靠近正房一般是東西廂房。廂房通常成對出現,但也有只建一個廂房的。正房通常是三間,在過去的大家族里,常常是五間正房。正房中間的堂屋,并不像南方一樣有供奉,而是當作廚房和餐廳使用,廚房通常出現在陽面,陰面的空間常常放置櫥柜、食材和飯桌。院落的主人常常住在東屋。鄰近東屋的內室,一般住著主人的長輩。廂房有時也住著晚輩,如果地方寬裕,那么廂房常當作儲藏室。
在廂房和正房之間的位置,有些也設置雞舍、兔舍等。雞、兔等作為比較小型的畜禽,靠近人居位置,有利于主人的照料和安全需要。沿海和沿河地區,則多在門房附近飼養鴨、鵝等水禽,因為鴨、鵝等耐寒,禽舍亦較為簡陋。
冀東鄉居的房頂以平房頂為主,這種平屋頂的建筑材料,往往采用煤渣,這是因為1878年以來開平煤礦的建成,使這一地區煤渣的獲取相對方便。但也有許多房子,一直是用泥屋頂。煤渣屋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在下雨天獲得潔凈的雨水。傳統鄉居有使用雨水的習慣。
2.冀東鄉村民居的文化精神
2.1體現陰陽哲學
冀東鄉居的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觀念。
比如倒座和正房之間是陰陽關系,正房的東西屋之間同樣有陰陽對應的關系。在一個院落里,人與畜、長與幼、前與后都構成了陰陽關系。盡管冀東鄉居沒有北京四合院來得繁復和奢華,但是同樣有層層的推進,從門房到廂房、到正房,再到正房的配房,體現了從公開到私密的“陰陽”關系。
中國傳統哲學體現了重視現世的精神,這在冀東鄉村民居中有集中的體現。人們居住在寬敞、明亮、通風的地方,餐廳也居于重要位置,這為人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畜棚和廁所都居于大門等遠離人居的位置,除了衛生的需要外,還體現了陰陽和主次的觀念。
2.2體現序列關系
一個院落就是一個體系。院落的各個組成部分,常常是一個循環。一個人從生到死,都要在這個院落里有所體現,體現的具體形式就是建筑。除了有建筑的參與外,還有院中的各種設施,如廁所、畜棚和菜畦,幾乎構成生物循環的完整鏈條。
以食物的循環為例,人們的食物來自田野和院落,在民居里加工食用,加工時產生的剩余給畜禽作飼料,人畜糞便經由院落又提供給田野和院落的菜畦。這體現了空間的循環。
以生命的周期為例,人在院落里出生,在鄉居和田野里成長,在院落里完成婚姻,再經由衰老和死亡,在院落里完成喪禮,最后離開院落走向田野。這體現了時間的循環。
2.3冀東鄉居的生態之美
冀東鄉村由于處于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之中,其建筑融入了大自然,成為“再造自然”的一部分。
首先,冀東鄉居以其包容性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個村落起于一個院落,院落和院落的組合不是機械的、生硬的組合,而是相互扶持、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個院落雖然具備了鄉居的全部條件,但是畢竟獨處于鄉野之間,沒有多少美感,甚至讓人感覺殘缺。只有另一個院落和它連接起來,才能充分體現建筑和環境的關系。比如依河而建的曲線,依山而建的起伏,院落與院落之間那種新與舊、高與低、大與小、簡與繁、似與不似之間的對應關系。院落內部,主屋高大、廂房低小,建筑之間高低錯落、風與水、光與影和院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再以院墻為例,院墻的高度很有意思,一般在1.5米—1.7米,中等以上身材的人可輕易將頭部探出院墻,無論是鄰居還是街坊,都可以輕易探問院內是否有人。但這高度又足以攔住豬、狗、牛、羊、馬、驢等牲畜闖入。這表明院落僅對牲畜起到防御的作用,對鄰居非常友好。院墻的高度甚至考慮到了院內牲畜養殖和蔬菜生長的光照需要。
其次,庭院的綠化與美化是再造自然的重要體現。冀東鄉居所在之處,有些地方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于人們對土地的開墾,使不少鄉村的周邊在冬春季節是一片荒蕪的景象,而有了鄉村,就使土地有了綠意。還有的地方,村子所在地是不適合種植莊稼的貧瘠之地,或者是靠近溝壑的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方,鄉居建筑的建成,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村子外的公共區域,會人工種植次生樹林,這里的樹木,通常比較繁茂,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的作用。在丘陵和平原,有時樹木較為稀少,遠望有一片樹林,往往就是鄉村之所在。
鄉村的內部,院墻以外,街道兩側,也常常栽樹。這里的樹木通常只有一行,多是供人乘涼、休息之用。院子正中不栽樹,以免影響院內蔬菜的種植。后院也有栽樹的。院落的空地上有時有雞舍的位置,但種菜是比較普遍的。一個善于搭配種植的農家,在旺季,蔬菜不但可以自給,還可以少量出售。院內種菜固然是一種民俗和物質生活的需要,但常常是主人個性和愛好的體現,主人的精神因素是院落風貌的決定因素,比如通常從院內種植蔬菜的種類和長勢,可以看出主人的生活習慣和勤勞程度。
3.冀東鄉村民居的傳承與創新
冀東鄉村民居采用的磚石木結構,可以使建筑物保持百年以上,使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筑成為傳承文化的載體。以唐山豐潤區的“冀東民俗院”為例,可以說明這一問題。
冀東民俗院是唐山音協主席侯宗友從豐潤區四戶村一村民手中購得,原住宅經過百年風雨,已破敗不堪,但其格局卻獨具冀東鄉居的特色。經過修繕,已經成為民俗文化教育基地。該基地以冀東鄉村民居為載體,匯集了種植、養殖、收藏等傳統鄉居功能,成為一種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
[1]梁梅.自然之景與山水之境——中國傳統居住環境設計美學[J].藝術百家,2018,34(02):184-189.
[2]閻瑛.傳統民居藝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01.
[3]汪之力,主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03.
[4]殷立新.中國傳統民居[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8.09.
[5]荊其敏,編著.中國傳統民居百題[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6]單德啟.從傳統民居到地區建筑單德啟建筑學術論文自選集[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09.
[7]單德啟,等.中國民居[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01.
[8]劉暉,宋向濤,編著.中國民居藝術[M].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1998.09.
[9]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