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摘? ?要: 本研究從語源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古文字與建筑二者之間的演變“互動”關系。通過研究象形古文字“六”的演變過程,總結出與之相關的古代建筑的發展變化到定形的狀態;反之中國古代建筑的變化也在漢字的演變上有所體現。研究古文字與古代建筑的關系,不僅可以反推早期建筑物的形態,還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關鍵詞: “六”? ?古代建筑? ?象形古文字? ?發展演變
一、引言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歷史文化的發展中,具備獨特的文化特色。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經過了歷史發展的檢驗,一直保存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文字,蘊含著中國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國建筑獨具東方特色,蘊含著國民的思想智慧。漢字特點與中國建筑文化相互影響,共同發展。通過解析與建筑相關的古代漢字的形態發展,可以從側面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特點。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文字與建筑的關系,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馬丁·海德格就曾用此方法研究過日耳曼語源中建筑與文字的關系。中華文化發展的完整性與連續性為研究古文字與建筑的關系提供了可行性。“六”是中國的數字漢字,也是象形文字,與中國建筑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通過研究“六”字的發展演變,總結探究以“六”延伸的“宀”部首字,可以推測出中國建筑的發展歷史與變化。反之亦然。
二、象形古文字與中國古代建筑
1.象形古文字
古文字是指漢代以前的古文字。最早的文字是物體的圖畫,是象形的“文”,即象形文字。《說文》序中解釋說:“文,錯畫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意識到萬物之形體皆不同,據此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①。象形字出于圖畫,圖畫不僅可以表現物體的實體形狀,而且可以表示物的意義和狀態。象形事實上包括《說文》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及一部分的“形聲”②(14-28),只有單純的“象物”是“象形字”,像“日”“山”“虎”等都是古代人們依據所見事物的形來畫出的文字。我們常說的指事與會意實際上是“象事”與“象意”。
象形古文字是指象形類的古文字體系,是中國整個文字發展系統的基礎,其他文字都依托它的字素進行發展變化,獨體的象形字常作為形符進入造字中③(34-38)。甲骨文是象形古文字的一種,是中國第一種成熟的漢字,漢字的“六書”原則都開始在其中有所顯現,這說明它逐漸擺脫了象形的形體,但因為處在文字發展的初期階段,甲骨文依然具備原始圖畫文字的特征。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漢字,它為后來漢字的構造演變奠定了基礎。甲骨文被確定為“殷室王朝遺物”,這對殷商分期斷代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也給史料較少的殷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下面從象形古文字中的甲骨文入手作研究,分析“六”字的演變與古代建筑文化的關系。
2.象形古文字與中國古代建筑
與中國建筑相關的漢字有很多,研究現已發現的甲骨文約有50個,根據漢字與建筑的關系,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并不多樣化,房屋的構造相應比較簡單。這類字大多數是由表義的形旁與不同的聲旁構成的,反映不同的建筑材料、風格。例如,“樓”“城”“宮”“享”等諸如此類的漢字,都代表著某一個時代的建筑樣式與文化。象形古文字“六”字在歷史的演變中,已經失去本義,但追根溯源,還是可以探究到它與建筑的關系。
三、從“六”字看象形文字與中國古建筑的演變關系
1.“六”字的演變與發展
“六”是中國漢字中的常用數字。但初造此字時,并不以此表示數字,而是表示草房。“六”是象形古文字,這一點從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形體可以看出,“六”就像是一座簡易房屋的形狀? ? ,上面是房頂,下面是墻壁。這與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形狀類似。據半坡村仰韶房屋遺址復原考證,半坡類型的房子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在圓形的地基上建墻壁,墻上覆有圓錐形屋頂,屋頂中間有通窗孔,下有門。這正符合甲骨文的“六”,說明了象形古文字與中國古建筑間的關系。這種建筑形態十分封閉,嚴密性很強。這證明了“六”與“宀”的淵源,有學者認為,“六”是寶蓋兒(宀)的本源,《說文》中對“宀”的解釋為“交覆深屋也,象形”。此描述與半坡建筑風格特點一致。
漢隸之后的“六”構字符號化,屋頂與四壁都被割裂開來,寫為上“亠”下“八”,從字形上已經看不出房屋的樣子了。但由“六”字演變來的部首“宀”卻成為漢字中表示建筑義的一種標識,即表示房屋的意符。由此部首與其他部件組成的合體字體現古建筑的發展與演變。“六”的本義指“廬”,即供人居住的簡陋小屋。只是后來由于讀音相近,“六”才被借用了表示數量方面的意義。
2.意符“宀”的構字解析
“穴”字也是象形古文字,字體像洞口的形狀。本義指人類早期居住的洞穴、窯洞,代表氏族社會時期中國的主要建筑形態。穴居是舊石器時代人民的主要居住方式,那時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無法為人類提供更好的居住場所,天然洞穴是人類最適宜居住的家。《易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意思是說,上古的人類最初都居住在天然的洞穴和荒野中,但后世有圣賢之人改變了這種狀況,建造了房屋,解決了人類的居住問題。進入氏族社會后,生產力提高,這時就出現了房屋建筑,形式開始多樣,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但洞穴依舊是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過人工洞穴代替了天然洞穴。這種穴居更多存在于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流域有豐厚的黃土層,土里含有石灰質,比較堅固,便于人們挖洞穴。這就是最初的“原始橫穴”。而長江流域則發展成了杠桿式建筑,因為長江流域潮濕多雨,水患較多。
《說文》中對穴的解釋是“穴,土室也。引伸之凡空竅皆為穴。從宀。覆其上也”。“穴”的小篆? ? 與“六”字在小篆時期的形體? ? 比較相似,都體現著原始的建筑形態。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穴居從“原始橫穴”發展為“深袋穴”,這時的建筑開始呈現出土與木結合的特點。土作為穴身,木作為頂蓋,這是第一代土木混合的建筑。最后,穴居發展為“半穴居”的形態。穴居是簡易的居住所,上面一個屋頂蓋兒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只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人們主要在地下的內穴里生活。這是有考古依據的,現存的半地穴有燒烤穴底、穴壁的痕跡,人們用這種方式防潮,說明內穴是古代家庭生活的主要活動范圍,這時的人們還沒有來到地面上生活。
“穴”除了可以獨立成字外,還可以作為意符與其他部件組合成字。這些字都表示與“孔洞、坑窟”有關,例如“窟、窩、空、窗”等。
“宅”也是象形古文字? ? ,它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根十字形長桿支撐著的住房之形。與“穴”所描述的“穴居”建筑相似。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最初的住宅為地穴式,他們在地上挖個深坑,中部立根柱子,在柱子與坑沿間用柴草搭成斜坡,上面抹上泥巴,就可以住人了。《說文解字注》中說:“宅,古文宅。引伸之凡物所安皆曰宅,擇吉處而營之。”
再例如,典型的“宮”型建筑,“宮”,象形古文字,甲骨文 ● ,象房屋之形。實際上是古代人們居住的洞窟的形狀,外圍是洞穴口,里面是相連的洞窟。《說文》曰:“宮,室也。” 《爾雅·釋宮》曰:“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是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有學者認為,下面的“● ”是房屋與房屋相連,“宮”即表示多個房屋組成的建筑群。最初是指普通人家,這種居所一般包括多個建筑物,用作不同的用途,一般用來居住、儲存、飼養等。后來用來指皇族的住所,如“皇宮、宮殿”。這是受到等級觀念的影響所致的變化,與古人造字時的觀念無關。但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 ● ”是屋頂斜面的通窗孔④(833),從半坡遺址的復原考究上來看,半坡建筑的圍墻中部設有門,而門與通窗孔的樣子正是 ● 的形狀。此種形制房屋就為宮。楊鴻勛先生在《宮殿考古通論》中認為? ●形是囪和窗的組合形式⑤(23-24)。事實上這種說法與徐先生的說法是一致的,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的形態與風格發生了變化,所以對“兩口”具體的解釋有所不同。但是兩種說法都認為“宮”是人們根據原始建筑的剖面圖臨摹的,而不是建筑的連接。各家學者對“呂”的說法不一,但這一點是根據半坡遺址的復原建筑與畫出的剖面圖輪廓作對比得出的結論,相對來說是有根據的較為可以信服的觀點。
除此之外,像“安、家、宋”等以“宀”為意符的字都或多或少帶有“房屋”的意義,或者所進行的事情是與建筑相關的。這一點對于漢字的歸類總結分析有很大的幫助。通過以上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字形的演變與中國建筑的形態變化發展確實有著密切的關聯。漢字的形態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建筑特征,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這對于研究中國古現代建筑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漢字是人們的智慧結晶,是一個時期的人們根據生產生活中的事物特點創造出來的。因此,漢字的演變離不開中國建筑的不斷發展。兩者相互影響,隨著時代變化更新。
四、結語
漢字來源于生活,衣食住行與人類密不可分,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中國的漢字來源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自于人們對于萬事萬物的看法與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尤其是象形古文字,字體象物之形,與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從古到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筑在發生變化,與之相關的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發生變化。除了以“宀”為意符構成的字外,還有像奴隸社會時期為代表的建筑衍生的漢字“城、院”等,意味著這時的建筑材料已轉向磚瓦,形態轉向瓦屋、高臺建筑等。根據時代生活的發展及自我對漢字美觀與實用價值的需求,人們不斷改進與創新漢字,適應社會的進步,使漢字成為中華民族獨特寶貴的文化財富。
傳承了五千多年的漢字蘊含著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內涵,漢字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意義,每個漢字都包含中華古代人民的文化智慧,蘊含人們對自然、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文化賦予了靜態的漢字生命,建筑文化僅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從語源學的角度研究“六”字的字形演變與建筑文化的關系,不僅能夠了解每個與建筑相關的漢字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態,還能夠充分挖掘古建筑文化,為建筑文化斷代提供有效的幫助。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②陳夢家.中國文字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③孟慧,程建軍.以“宮”為例——探討象形古文字與中國古代建筑形態對應關系[J].古建園林技術,2012(1).
④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⑤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833.
[2]陳夢家.中國文字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6:14-28.
[3]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23-24.
[4]孟慧,程建軍.以“宮”為例——探討象形古文字與中國古代建筑形態對應關系[J].古建園林技術,2012(1):34-38.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武晶.由漢字“間”看中國古代建筑的哲學思想[J].河北學刊,2014(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