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于祺
摘? ?要: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不斷向國際化發展,中醫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不斷深入和拓展,國際影響力逐漸擴大。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中醫藥在保健養生、疾病治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治療和康復作用,為世界做出了貢獻。“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醫藥文化,如何實實在在地實現國際化,更加有效地傳播,是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 中醫藥? ?“一帶一路”倡議? ?國際化? ?有效傳播
植根于中華大地,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在守正創新、進行現代化發展的同時,持續對外傳播、走向世界。中國在與世界多國分享交流中醫藥經驗的同時,促進傳統中醫藥被更多海外國家民眾所認可,中醫藥文化的全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進而帶動了自身的健康發展。
然而,中醫藥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傳播和推廣,依然面臨諸多困難。本文從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回顧和分析,探究中醫藥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的困難癥結,提出新全球化時代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及文化海外有效傳播的相關建議。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藥國際化和文化對外傳播的背景與意義
中醫藥作為傳承千年的“岐黃之術”,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近年來,隨著醫療模式的豐富和人們健康理念的轉變,中醫藥在健康養生、防范與治療疾病方面的積極作用和顯著療效逐漸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認可和接受。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同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6個中醫藥合作相關協議。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有關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政策文件,助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富含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內涵的中醫藥文化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和國際化傳播勢在必行。
二、中醫藥國際化和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一)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歷史
自西漢時期開辟古絲綢之路,中醫藥便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元素。隋唐時期的中醫藥文化迎來全面發展,從中國相繼傳入了印度、阿拉伯、阿富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宋元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人將中草藥傳至亞非歐等地區;明朝時期海陸交通發達,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十七世紀初,國外學者開始進行中醫典籍的翻譯。這一時期的中醫翻譯者多為歐洲人,大部分為來華的傳教士。典籍翻譯的傳播與推廣涵蓋中草藥、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脈診等多個中醫細分領域,中國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更廣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醫”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正是十九世紀以來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
(二)中醫藥文化在“一帶一路”區域國家傳播現狀
“一帶一路”區域的許多國家擁有使用中醫藥或傳統醫療方式的歷史,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近年來,中醫藥貨物和服務貿易持續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各國開展中醫藥領域交流、溝通、合作及互學互鑒的前景更加廣闊。但中醫藥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尚存在認同程度和傳播程度不均衡的現象;中醫藥文化涵蓋的草藥、飲片、艾灸、針灸、推拿等不同方面,在沿線國家的接受度也各有差異。
自國家制定關于中醫藥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規劃以來,中醫藥國際化逐漸拓展和深入。2016年7月,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項支持,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圣彼得堡水務集團合作成立中俄中醫藥中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正式成立并實施運營。運營初期,為了讓當地更多民眾認識并接受中醫藥,中醫團隊選取神經性皮炎、中風后遺癥等當地高發且西醫治療效果不顯著的若干病種,進行深入研究和針對性治療,最終以中醫診斷和療法使多數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自2016年開業至今,中俄中醫藥中心以切實可見的臨床療效逐漸贏得當地民眾的認可,累計接診約1萬名患者,其中既有俄羅斯政商要員,又包含社會名流、醫生等,覆蓋當地民眾和周邊國家的患者。在國家對于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支持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項目不斷增多,有利于實現國際化發展。
三、中醫藥國際化和文化對外傳播難點
(一)國際認同度低
2019年5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ICD-11)》,首次將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納入其中章節,這是對中醫藥在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方面發揮作用的國際認證。
中醫藥通過在對外傳播中的突出表現,未來有望與各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進行融合,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借鑒與補充,協調推動與發展,一定程度上將推動中醫藥貿易迎來更加廣泛充分的發展。但目前我國制藥企業執行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同發達國家相比,標準相對較低,難以得到國際制藥界的認同。中醫的國際化認同度依然有待提高,與國際接軌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有待完善。
(二)中西醫藥文化差異
中醫藥具有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和基礎,與西方醫藥的理論原則、治療體系和方法等迥然相異。中醫和西醫在思維方式、治療理念、治療方法、檢測指標等方面均存在多維度、多方面的不同。西醫研究理論建立在解剖學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基于臨床實驗與實證研究,是可以量化的“科學”,中醫則基于經驗與辨證思維的研究。中醫文化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如經絡、三焦、脾胃等難以找到相應的“科學”定位。陰陽五行、中藥配伍等均沒有固定的量化指標,強調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病癥情況而開出個性化的藥方。且中藥制劑的使用說明對于副作用、不良反應、毒性等只有“尚不明確”的說明,與西醫的理念和常規做法不同。由于語言認知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障礙,也增加了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難度。
(三)沿線國家傳播不均衡
中醫藥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傳播存在不均衡的現象。
自2015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以來,在中醫藥國際合作轉型支持下,中國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一批中醫藥海外合作中心,并在國內開展建設了一批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相關領域雙向交流密切,衛生健康合作不斷深化。
與此同時,由于歷史、文化和理論體系等方面的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不均衡,各個國家的立法和民眾認可程度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國家的衛生管理模式大多建立在現代醫學體系的基礎上,中醫藥的傳播必然面臨缺乏統一的中醫藥相關國際標準和規范的實際情況。一些政策法規限制,亦增添了難度。中醫藥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面臨來自印度醫學和阿拉伯醫學的挑戰,這些醫學體系與中醫理論有類似之處,需要比較以求得協調乃至融合。
四、加大中醫藥國際化和文化對外傳播與推廣的建議
(一)完善政府間交流合作機制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與交流機制的建設。
1.在利用現有政府間合作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于中醫藥政策法規、人員資質、考核標準、產品注冊、市場準入、質量監管等多方面的交流、溝通與經驗分享,為具備條件的中醫藥機構的對外推廣和傳播提供政策支持,并搭建有力且有效的平臺。
2.進一步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化標準組織及歐盟、東盟等建立多邊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對于相關規則、發展規劃、運行規則、標準規范等的研究與制訂,為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與推廣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3.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效傳播,是否可納入當地醫保,是中醫藥得到認可的重要標志。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爭取相關國家醫保體制的認可,積極推動海外國家的中醫立法。
(二)推動中西醫互學互鑒
歷史悠久、內涵豐厚的中醫藥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醫藥防疫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中醫藥不僅守護了中華民族的健康,還曾為世界人民的健康貢獻力量。中國明清時期的“人痘接種術”是免疫預防方面的醫學先驅,曾傳播到西方國家,并為全球范圍內最終消滅天花產生了重大影響。基于中醫藥典籍,從中藥材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并將基于青蒿素的復合療法推薦為一線抗瘧治療方案,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非洲國家的瘧疾死亡率大大下降。中國自2008年以來,在非洲設立了30余個瘧疾預防中心。從非洲國家實際情況出發、力求標本兼治的“中國方案”,是東方智慧貢獻給世界的禮物。
為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中國的中醫藥文化在堅持原創思維,保持自身特色、內涵與優勢的基礎上,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并與西醫學交融互鑒。中醫藥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前沿的理論,采取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思路與方法,努力尋求創新與突破,與西醫共同應對全球健康挑戰。與此同時,中醫藥機構應積極與沿線國家進一步合作并舉,共建中醫藥海外中心,以醫帶藥,開展注冊,讓中醫藥成為“一帶一路”上共商、共建、共享的衛生資源。中醫藥與西醫藥的相互借鑒與協調發展,不僅可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還有助于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
(三)完善中醫藥文化翻譯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拓展了對外傳播的范圍和層次。40余年間,我國學者“走出去”宣傳中醫藥文化及國外學者“走進來”進行的溝通與交流均不斷加深,我國的中醫藥翻譯成績斐然。我國出版了大量的英漢對照和英文版中醫藥教材,以及大量的漢英中醫詞典,在中醫藥翻譯理論、中醫藥應用翻譯、中醫藥口譯研究、中醫藥翻譯技術、中醫藥書評譯介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中醫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但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醫藥翻譯依然存在諸如翻譯詞不達意、翻譯不規范的現象,許多諸如五行、陰陽等中醫基礎理論無法在英語中找到相對應的詞語,中醫藥的文化底蘊很難通過翻譯進行有效的傳達和表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藥翻譯成果依然匱乏。
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醫術語翻譯和出版的統一與規范是開展國際交流的必要前提,中醫藥術語亟須標準已成為學界共識。學者在翻譯過程中,既應考慮西方的語言體系和文化思想,又應在深入了解中華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注重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內涵,融合中西。同時應不斷加強對于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加強中醫藥學生的英文學習,促進中醫國際化的主力軍建設和培養。
(四)中醫藥知識保護體系有待完善
中醫藥海外傳播過程中,顯著療效處處凸顯,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有明顯短板,中醫藥傳統知識和研究成果面臨流失風險。目前中國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仍多按照西醫思維制定。應結合中醫藥學的特點,健全完善現行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逐步推動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
(五)對外傳播與自身研發并重
中醫藥文化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不斷深挖自身蘊含的傳統文化,不斷增加中醫藥文化宣傳推廣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揚中醫藥特色,弘揚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外修”傳播與交流,“內修”文化的深度研究,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此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對外有效傳播。
五、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醫藥的國際合作創造了機遇。借助“一帶一路”的具體實施,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了中醫藥領域更廣泛的交流合作,前景廣闊。兼具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科學多重特殊屬性的中醫藥文化,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和文化傳播,是一項涵蓋范圍廣泛且長期持續的系統工程。中醫藥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保健、診療、科研、教育等領域充滿合作機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中醫的治療方法在所傳播區域不可生搬硬套,其經驗的轉化需要當地醫療領域的融入和參與。
中國中醫藥文化在不斷守正創新、拓展內涵、與時俱進的同時,應以需求為導向,切實考慮不同國家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和差異,在政策溝通、貿易融通、資源互通、科技聯通、民心相通等多方面不斷突破,與當地產業發展戰略相結合,從而更好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善政府間合作交流機制,共享中醫藥服務,加強人文交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傳播推廣及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清湖,司銀楚.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李照國.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譯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J].中醫雜志,2017,58(4):296.
[4]孟長海,郭德欣,姚明超.“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中醫研究,2018(11):7-9.
[5]洪梅.近30年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的歷程[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6]徐永紅.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7-8.
[7]吳潔婷.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藥經濟貿易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8,30(09):1588-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