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萍 萬斌



摘? ?要: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建構由課程目標決定,是課程目標逐級細化與不斷聚焦,并以凝練、概括的形式具體化呈現的課程內容框架。以中國傳統道德為內容來源,遵循時代性、適切性、針對性、尋本性的篩選原則,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構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的 “六德十二目”。
關鍵詞: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課程化? ?德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德十二目
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拉爾夫·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開宗明義地提出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目標的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及結果的評價[1](17)。其中經驗的選擇即我們選擇哪些知識形成系統化的體系傳授給學習者,承載著課程目標的導向,成為課程實施的關鍵前提和基礎。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經驗的選擇即如何構建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內容框架),實現對已有傳統美德內容的分類與統整。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建構由課程目標決定,是課程目標逐級細化與不斷聚焦并以凝練、概括的形式具體化呈現的課程內容向度。具體而言,德目在教育大辭典中的解釋為:用以規定某種品格、行為及人際關系應有狀態的一系列經驗性和社會歷史性范疇。中國古代有忠、孝、節、仁、義、禮、智、信等,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不同思想家論述也不同[2](592)。兩千多年的古代社會形成了紛繁復雜的傳統道德德目,如何古為今用,就需要以“揚棄”的理念對傳統道德德目進行篩選,以此確定德目的內容來源,并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目標中的教育內容與價值追求為指引建構中華傳統美德課程化德目。
一、明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內容來源
中華傳統美德是歷史積淀出的傳統道德的精華,傳統道德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根基與源泉,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首先要明晰傳統道德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傳統道德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人際關系中人們對自我的思想與行為進行規約而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德目。如父子關系中形成了慈、嚴、孝、敬、養、順的德目;君臣關系中形成了明、仁、忠、賢的德目;師生關系中形成了尊、嚴、敬、勤的德目;長幼關系中形成了友、愛、寬、恕、禮、恭、敬、誠的德目;兄弟關系中形成了寬、恭、讓的德目;主賓關系中形成了禮、義、信的德目。古往今來為確定人們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且使之便于傳誦與識記,古人前賢對眾多的德目進行了提煉、分類、整合,形成了言簡意賅的名稱,如“四維”“五常”“八德”等[3],以時間維度梳理出體現古代社會主流道德思想的德目,形成傳統德目譜系圖(見表1)。
二、依據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篩選原則
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首先要對傳統德目進行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依據時代性原則篩選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傳統美德;依據適切性原則篩選出適合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傳統美德;依據針對性原則篩選出應對社會道德問題所需的傳統美德;依據尋本性原則篩選出貫通古今的傳統美德。只有基于時代性、適切性、針對性、尋本性原則篩選出的傳統美德,才能在關切學習者的同時既保留傳統又適應現代還仰望未來,才能成為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內容。
(一)時代性原則
時代性原則要求我們遵循事物所屬時代的規律,賦予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時代性的特點,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必須返本開新。一方面重視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以古鑒今,讓傳統美德滋養現代社會。另一方面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創新性發展,把握其精髓,豐富其內容,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
(二)適切性原則
適切性原則要求我們一切從學習者的實際出發,考慮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與學習者道德發展水平的適合度,力圖將教育內容層次化并與學習者發展階段相對應,層層遞進螺旋式上升;考慮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與學習者實際道德生活情境的切合度,力圖將教育內容生活化,還原學習者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場景,觸動學習者內心使之有感而發;考慮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與學習者接受能力的吻合度,即選擇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應充分應用最近發展區理論,設置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應高于學習者又源于學習者。
(三)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要求我們運用中華傳統美德對癥下藥地指向社會道德問題。一方面針對現存社會道德問題,選取相應中華傳統美德內容作為藥方有針對性地治療。但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想達到最佳的療效就需要有效組織與編排教育內容,形成系統化的內容體系,使學習者從對道德問題的感性直視到理性分析,從理性分析到體驗踐行,從體驗踐行到機智應對,真正運用傳統美德解決現存道德問題。另一方面從幼兒養性到童蒙養正到少年養志再到成年養德,有針對性地開設學習者每一階段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將中華傳統美德內容由淺入深地融入,通過對一代又一代人的培育,逐步改善社會整體的道德風氣。
(四)尋本性原則
尋本性原則要求我們在選取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時一定要回歸歷史,探尋中華傳統美德的本原內涵。當前普遍存在對中華傳統美德內涵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將中華傳統美德放回產生的時代背景中,探究其內涵,分析其所指,提取出中華傳統美德生成的精神內核,繼而將其與現時代對接。只有基于對中華傳統美德內涵的準確理解,才能將其與現時代有效融合,并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內容的古今貫通,更好地引領現代社會的道德發展。
三、遵循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內容向度與價值導向
“指導綱要”提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高政治素養[4]。這為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提供了思路,以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為導向,從上到下、從點到面、從個人到集體到國家,全方位立體地指出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向度。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導向出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內容的價值維度,透視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營造美好社會、具備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個體應遵循的價值準則。
由此建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是基于對傳統德目的梳理,依據篩選原則提取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所需的德目,以“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個人修養教育為內容向度對提取出的德目進行組織編排,呈現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的維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個人價值準則為價值導向,充實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德目的內容。
四、中華傳統美德課程化德目的內涵解讀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化德目內容為“六德十二目”(見圖1),以“學習者”為中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以個體為起點聯動社會輻射國家的理念;課程化德目內容秉承“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個人修養三維度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三維度中每一維度根據內涵分為兩德:家國情懷分為國家情懷與家庭美德;社會關愛分為社會公德與自然關懷;個人修養分為個人品格與個人規范。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現代化國家的價值目標、美好社會的價值理念、個人需恪守的價值準則為目標,將六德分解為十二目:熱愛祖國、民族自信、孝老愛親、勤勞儉樸、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明禮誠信、堅韌豁達、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十二目依次對應了忠、孝、智、仁、信、禮、義的傳統德目。
“六德十二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見圖2),國家情懷旨在培育個體的愛國之情與民族自信,是實現國家富強、文明目標的根本保證;家庭美德旨在培育個體孝老愛親與勤勞儉樸的素質,是實現“小家”和諧、民主目標的基本內容;社會公德旨在培育個體的惻隱之心與仁愛之心,是營造自由、平等社會環境的應有之義;自然關懷旨在培育個體尊重自然與保護自然的品行,是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生態環境的關鍵前提;個人品格旨在培育個體堅韌豁達、明禮誠信的品質,準確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誠信的準則;個人規范旨在培育個體明辨是非、遵紀守法的素養,是全面建設公正、法治社會主義國家的素質保證。
參考文獻:
[1][美]拉爾夫·泰勒,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建華.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4]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 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2014-03-28/2018-09-10.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開放課題“新時期中俄小學德育課程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8ZBGJYB001)。
通訊作者:萬?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