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軍


摘 ?要:文章以香港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了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整體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發現,最近10年,香港上市公司并購主要發生在2015—2016年,然后逐年減遞減。并購主要發生在房地產經營公司、建筑工程類企業、投資銀行業和資產管理與信托行業等行業,并購規模大,交易集中分布在少數行業;并購交易的目的非常明確,如獲取企業資源、開拓市場、獲得先進科技、進入新的產業領域;并購的交割方式主要有股票、現金和現金與股票混合使用;并購流程嚴格規范。未來,科技企業并購成為熱點,企業并購國際化趨勢更加明顯,多元化發展模式成行業間企業并購的主要驅動因素,并購企業“強強聯合”行業壟斷趨勢逐步形成。
關鍵詞:企業并購;并購歷程;并購特征;并購趨勢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0.12.01
Abstract:Taking Hong Kong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 & 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Hong Kong.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10 years,M & A of Hong Kong listed companies mainly occurred in 2015-2016,and then decreased year by yea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inly occur in real estate companies,construction enterprises,investment banking and asset management and trust industries, M & A has a large scale,and the transac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a few industries;the purpose of M & A is very clear,such as obtaining enterprise resources,developing market,acquiring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ntering new industrial fields;the delivery methods of M & a mainly include stock,cash and mixed use of cash and stock;the M & a process is strictly standardized. In the future,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will become a hot spo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will be more obvious,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will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mong industries,and the industry monopoly trend of “strong alliance”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enterprises will gradually formsectors .
Key words:M & A;M & A process;M & A characteristics;M & A trend
一、香港企業并購的背景
(一)香港的經濟地位
鴉片戰爭后,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作為當時國際貿易的自由港得到了一定發展,并形成了相對自由的經濟管理理念,香港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貿易市場中自由度最高的市場之一[1]。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上海的資本開始不斷涌入香港,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20世紀60—70年代,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國內地大量的工業產品首先運往香港“中轉站”,再由香港銷往世界各地,香港經濟由此得到了蓬勃發展。盡管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是香港“中轉站”的地位并未受到強烈沖擊。直到2018年,香港占內地貿易額仍然高達14%,僅次于美國,遠高于內地對日、韓、德三國貿易的總和。
在金融領域,香港對于內地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香港服務業占其GDP的80%左右,服務業社會分工水平提高,一些企業的資本運營能力增強,由其衍生的銀行業得到良好發展,這給香港金融服務業未來的支柱地位奠定了基礎。長期以來,香港的自由經濟治理理念深入人心,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經營環境相對自由,因此大批金融機構選擇進駐香港,香港逐漸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對于國際資本來說,香港擁有的低稅率、資訊發達、司法獨立等特點對其有天然的吸引力。國際資本通過香港這一“橋梁”為內地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可以說在人民幣尚未完成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香港對于我國經濟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對于現階段中國金融市場具有重大意義。
(二)香港產業結構變化及特征
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產業中心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將高人力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亞非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后,有大量沿海地區居民移居香港,香港勞動市場供給大增,這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在香港英國政府的推動下,轉口貿易興起,香港積極發展制造業、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從單純的生產與加工逐漸向創新設計與研發轉型,到20世紀60年代,其成為香港的支柱性產業,奠定了香港“亞洲四小龍”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大批香港企業在內地設廠,香港制造業大規模轉向內地,而其服務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逐漸輕型化。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自身依舊強勁的制造業實力使得香港人均GDP不斷增長,進入全球前列,20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GDP已占到內地的五分之一。
香港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上存在著不少的隱患,自身的制造業水平、層級不高,沒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科技含量偏低。在這些產業轉移至內地后,香港的制造業開始萎靡。香港回歸祖國后,為了尋找新的產業發展道路,中央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將內地的廣闊市場向香港開放,香港旅游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是2014年“占中”違法行動發生后,香港的旅游業受到嚴重沖擊。
總之,當前香港的產業結構十分不合理,經濟增長缺乏高端制造業支撐,這對香港企業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在近年香港企業并購的大潮中,地產企業、建筑業、金融業成為并購的主力軍。當這些企業占據了絕對領先地位時,無形中給其他企業帶來了高額的經營成本,對其他行業的發展造成阻礙,使得香港除地產、建筑、金融以外行業的上市公司并購數量不斷下降。
二、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發展及現狀
(一)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發展歷程
1970年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轉變,盤踞在香港的資本、財團勢力通過收購兼并進行重組。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經濟由英國資本主導,在香港現代商戰中影響深遠的“置地飲牛奶”收購事件(英資企業怡和集團旗下的置地公司以換股方式并購牛奶公司),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到20世紀70 年代末期,新興華資崛起,英資財團則因擔心香港回歸后前景而有所退縮,以李嘉誠、包玉剛等為代表的華商抓住機會收購經營保守、信心不足的老牌英資公司。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新興華商將視線聚焦在了老牌華資公司身上,利用歐美收購戰術對一些經營保守的傳統家族企業,如華人置業、香港大酒店等,展開收購。20世紀90年代,以中信集團為首的紅籌股掀起了“借殼上市”的熱潮。
1997 年香港回歸后,以怡和集團為代表的部分英資企業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開始陸續撤出香港。大部分華資企業加緊并購,擴大企業規模,迅速取代了英資企業,同時內地的中資企業也開始進入香港市場。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H股、紅籌股等充滿內地色彩的企業不斷發展,成為香港股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波及周邊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這場金融風波對香港經濟造成空前沖擊,再次掀起企業收購兼并的大潮,同時也促進了香港從舊經濟向新經濟的轉型。
邁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并購逐漸成為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迅速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香港證券市場抓住機遇,迎來了新的并購浪潮。
(二)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現狀
1. 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總體情況
根據圖1所示,香港上市公司的并購在2015—2016年度發生較頻繁,在2016年第四季度達到183起。從2017年起,香港上市公司并購披露數量逐年減少,到2019年第四季度,并購披露數量僅為93起,相比2016年下降了49%。究其原因,2014年滬港通和2016年深港通的啟動,優化了信息環境,提高了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水平,改善了企業并購效率,因此催生了2015—2016年的并購浪潮。中美貿易摩擦是2018—2019年并購交易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之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國家安全等名義阻礙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美貿易摩擦中設定的關稅,促使中國企業以直接對外投資的方式規避關稅、降低貿易成本。此時境外并購被看作是一種戰略需要,但這種行為的出發點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因此多數企業選擇謹慎對待。同時,中國對外匯管制也越來越嚴,限制了對外投資。以上多方因素共同促成香港上市公司并購交易數量逐年減少。2020年前三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總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多數行業企業生存環境惡劣,但并購交易數量較2019年同期沒有明顯變化。
2. 香港上市企業并購分行業情況概述
筆者選取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2321起被披露的并購情況考察發現,在135個細分行業中,房地產經營公司報告的并購數目最多,達281起;建筑工程類企業報告的并購數目達117起,位居第二;緊隨其后的是投資銀行業和經濟業務、資產管理和信托銀行,分別報告104起與86起。而另有17個行業在這個時間段報告的披露次數僅為1起,多為采礦、能源、家居裝修、釀酒等行業。
從數據的分布情況來看,在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135個行業平均每個行業報告了17起并購,并購報告的中位數為8起,由此可以看出數據分布的“兩極化”較為嚴重。并購報告數量小于10起(含10起)的共有78個行業,占比高達58%,但這部分行業發生的并購交易總數僅占據了全部并購數量的14%;并購報告數量大于50起(含50起)的行業僅有13個,占比約為10%,卻占據了全部并購數量的50%。在并購數量最多的幾個行業里,金融服務與地產等行業表現尤為突出,并且與金融服務業相比,地產業在并購市場的報告數量中更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3. 主要行業企業并購情況
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選擇并購的時機是不同的,同行業內不同企業并購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1)房地產業企業并購情況
房地產行業是香港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近年來香港上市公司并購大潮中的主力軍。觀察房地產行業近幾年并購的市場數據發現,由于2012年房地產監管趨嚴,開發資金趨緊,內地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過高,直接催生了2012—2013年萬科、中糧地產、招商地產等房地產公司在香港借殼上市的高潮。2017年是該行業的一個并購集中發生的年份。2016年之前,房地產一直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在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在此之后,各地政府和房地產有關管理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限購政策。在此壓力之下,房地產企業為了生存而拋售項目以求周轉資金,這就為部分優質房企大規模并購提供了機遇。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2017年房地產行業并購交易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數量上都達到了峰值。我國房地產行業并購投資以國內交易為主,企業為獲取優質項目資源、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多元化發展,將并購作為重要手段。從全球視角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仍是境外投資者的首選。到2018年,房地產行業政策進一步收緊,內地資本市場對房地產行業保持嚴格高壓的態勢,地產企業A股上市無望。在此背景下,多家中小房地產企業為緩解資金壓力、滿足融資需求、尋找融資渠道,選擇扎堆赴港上市,但最終有多少企業能夠存活仍是未知數,這導致未來兩年房企整合并購更加劇烈。
參與并購的房地產企業大多有以下四種目的:一是快速擴充土地儲備,二是加速規模擴張,三是鞏固市場布局,四是降低跨行業進入門檻。近年來,各城市土地出讓限制嚴格,熱門地區土地資源拍賣市場競爭激烈,以融創、陽光城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通過大舉并購,獲得了大量優質土地,實現了土地儲備規模的快速擴充。隨著行業增速放緩,世貿等房企為實現限售規模快速擴張,收購一些在建項目,縮短項目開發周期,快速形成作用于企業業績上的銷售額。陽光城為實現區域布局戰略轉型,通過收購各市舊改項目、房地產企業、物業公司,進入新涉足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恒大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其銷售額穩居行業前列,在保證主產業領先優勢的同時,恒大將視線轉向了多元化領域,發展了旅游產業和健康產業。近年來,恒大把方向聚焦在新能源產業上,短時間內通過并購電動汽車公司、電池動力公司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產業鏈,開始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
(2)裝備制造業企業并購情況
我國裝備制造業是發生企業大規模并購行業之一。2015年是大量發生上市企業并購重組的年份,其中制造業是我國產業結構中最具代表性、并購規模和數量最大的產業,制造業并購重組的效率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2]。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攀升,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呈增長態勢,逐漸在全球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短板明顯,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大,但總體實力不強,行業集中度低,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中國裝備制造企業選擇并購海外企業,主要目的是獲得技術方面的提升,但其產品銷售仍以國內為主,并不謀求企業業務的區域擴張。
中國裝備制造業進行跨國并購面臨很多問題,一是相關技術的高敏感度限制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二是企業出售方對中國企業不了解或不信任,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轉化利用、持續運營等能力持懷疑態度。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些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遭遇財務危機,而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資金雄厚,這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海外并購數量在2009年達到了高峰,此后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3)TMT行業企業并購情況
TMT是科技(Technology)、媒體(Media)、通信(Telecom)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組合,其含義是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互聯網科技、媒體和通信融合趨勢下所產生的產業。
近年來,TMT行業并購交易以互聯網企業(電子商務企業)、電腦軟件和半導體等細分行業為主。當前正值數字經濟時代,TMT行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拉近了國家之間、個體之間、行業之間的距離。TMT行業進行的并購交易活動涵蓋了橫向并購、縱向并購等各種形式的并購交易,逐漸形成一整個互聯互通的網絡,實現了行業間資源的高度整合。在參與并購浪潮的大批企業中,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企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阿里巴巴為例,其核心業務是以淘寶、天貓等移動商業平臺為基礎的零售商業,為實現多元化發展,阿里巴巴收購了菜鳥物流進行服務電商平臺的貨品運輸,又收購了微博、UC瀏覽器等擁有大流量的企業用于投放廣告吸引客流,實現了縱向一體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阿里巴巴還收購了優酷土豆、文化中國等用于構建大文娛板塊,拓展了數字媒體及娛樂方面的業務,實現橫向多元化發展戰略。
(4)消費品行業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2017年總額達366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近年來,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消費者愿意為產品質量、極致體驗和精神享受支付費用。國內上市消費品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向國內引進先進技術、優質產品,這將會進一步促進消費。同時,這類企業并購的目標企業中不乏國外知名奢侈和時尚品牌。據Mergermarket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企業消費品行業共發生跨境并購57起,交易金額約為126.13億美元,其中零售行業交易額達64.76億美元,食品行業交易額9.48億美元,休閑行業交易額15.75美元,其他消費品行業交易額36.14億美元;2018年上半年,發生29起并購交易,交易金額達42.02億美元,其中,食品業大型交易包括湯臣倍健公司以5.58億美元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Life-Space Group Pty Ltd)。與2017年相比,2018年消費品行業并購項目減少,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多個行業的跨國貿易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的消費品零售額下降,消費者消費意愿不強,市場低迷不振。
三、香港上市企業并購的特征
(一)并購規模大,交易集中分布在少數行業
香港股市作為內地股市連接國際股市的重要樞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企業“走進來”提供了最佳資本市場條件。僅2017年,香港并購市場交易總值638億美元,交易總量172單,總值增幅較上一年增加了138.9%。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有30筆公開交易,僅比上一季度的33筆下降了9%。2020年第一季度的總交易值飆升至116億美元,是上一季度33億美元的交易的近四倍,略高于2019年第一季度的113億美元。可見香港股市并購交易規模不斷擴大。
房地產等需要大量資源的行業、建筑工程等追求先進技術以及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注重市場的行業是并購交易發生數目較多的行業。而像家居裝修、釀酒等對資源儲備、技術進步、市場擴張需求不太強烈的行業則較少發生并購交易。
(二)并購目的明確
觀察各行業典型并購案例可以發現,上市公司選擇進行并購交易都有明確的目的,且不同行業技術和市場特征不同,其目的也各不相同。例如,一些房地產企業通過并購其他房企獲得優質土地資源,擴充土地儲備,同時以合作開發的方式可以分散風險,部分實力較強的房企已經開始選擇并購其他行業企業,向多元化領域發展。相比之下,制造業企業更多的是為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突破發展瓶頸,選擇并購一些擁有先進科技的國內或國外企業。在數字經濟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跨國并購就是一個企業走出國門、踏進一個陌生國度市場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一做法可以直接利用被并購公司在目標投資市場已有的市場和資源,比直接在國外投資建立新的企業效率更高。
概括而言,進行并購交易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獲取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資源、能源,二是擴大市場,特別是拓展國際市場,三是獲取本行業的高端先進科技,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四是進入新的產業領域。
(三)并購支付方式多樣化
企業并購的主要支付方式有三種:股票、現金和現金與股票混合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對并購績效的影響不同,金融市場對不同并購支付方式也有不同反應。研究發現,影響并購支付方式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并購方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并購支付方式是否會降低并購方的控制權水平:若并購方企業的市場價值被高估,并購方更傾向于選擇股權支付,反之,若被低估,則更傾向于使用現金支付[3]。選擇合理的并購支付手段有利于并購方規避風險。在并購過程中,由于并購雙方為了各自的目標,可能存在一些動機去隱藏自己的真實信息,從而在眾多支付方式中選擇最有利自身的一種。這樣會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不僅會影響到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無法達到最優,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因此,必須對并購過程加以嚴格監管。
(四)并購程序的規范化程度高
香港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擁有相對完善的公司法律制度,這有力保障了香港市場的良好秩序。香港制定與上市企業并購相關的法律法規,是為了促進公司并購重組的行為更規范、過程更高效、結果更公平,相關法律以保護上市公司收購中投資者的利益為核心,以促進信息及時準確公開、保障與并購交易有關的各方股東權益、推動并購程序有序順利進行為主要目的,其訂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目前香港涉及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多部法律法規中,《公司收購、合并及股份購回守則》是最重要的公司收購規范。它是香港金融市場參與者和香港證監會,為規范上市公司的收購及合并活動,保障香港證券市場中各方利益,就公司收購、合并和股份回購時應遵守的商業操守和行為標準方面達成的共識而制訂的法規。雖然這份守則只是一個不依賴法律強制力的自愿性守則,但任何有意參與香港證券市場的人都應當嚴格遵守,否則將受到制裁。因此,香港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時有相當嚴格的條文規范作為行事依據,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很高。
四、香港企業并購的未來展望
(一)科技企業并購熱度居高不下
進入21世紀,最活躍的行業也由過去的能源類行業轉向互聯網、電腦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中。并購重組能夠加速實現科技企業的轉型升級,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領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互聯網、通信行業的騰飛,產業內企業獲得大量融資,頻繁發生并購。2016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3.2%,互聯網上網人數達7.3億人。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其他各行業的發展模式。未來幾年全球科技革命將繼續快速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廣泛影響著各個社會領域。除了互聯網企業外,其他科技企業,如半導體、人工智能、云計算、信息安全等細分行業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科技類企業發展潛力巨大,在未來進行并購交易的企業中的活躍度將會持續居于高位。
(二)企業并購國際化趨勢更加明顯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其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細化、資源配置優化。當前,正處于發展階段的數字經濟將推動新的全球化浪潮。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縮短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全球聯系日趨緊密,沒有人能夠完全隔絕于世界。從國家層面來看,跨境、跨國并購是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各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都面臨激烈競爭,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取得更好發展,就需要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交流合作。跨國并購就是企業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展業務市場、實現多元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深刻認識到這一世界趨勢變化的深遠意義,于是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同時,中國企業為追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學習和借鑒西方成熟企業經驗,走上了并購發展的道路,希望借助國際平臺迅速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補齊自身在管理、市場或技術方面的短板,提高市場競爭力,優化資產結構。在中國企業并購發展過程中,香港股票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香港是中國內地市場與全球市場的中轉站,為內地資本與國際資本搭起橋梁。因此,中國香港是近年來中國企業跨境并購交易數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香港上市的中資公司發生的跨國并購交易也越來越多,占比越來越大。
(三)多元化發展模式成為行業間企業并購的主要驅動因素
戰略規劃在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企業長期經營同一業務,就會蘊藏一定風險。兩家業務范圍不同的企業之間的并購,能夠降低這種風險,優化企業產業結構,參與占領其他行業市場,是企業進入其他行業的有效途徑。當前,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自身主要業務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就開始考慮在未來戰略發展方向中加入其他未涉足產業領域的發展目標,分散企業資產,規避市場風險[4]。并購是企業介入新行業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并購交易,企業能夠獲取具有良好營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的優質資產,調整自身業務板塊構成,以較低風險實現企業多元化發展的目標,提升公司綜合營利能力及核心競爭力。我國在香港上市的企業中,傳統制造業、能源業等成熟型行業為了突破自身行業的發展瓶頸,選擇投資并購新興行業或發展前景較好行業的企業,雖然其經營風險一般高于現階段的主營業務,但是間接實現了企業多元化發展戰略,從長遠來看仍是有益于企業長期發展的舉措[5]。此外,除了獲取不同行業間的優勢外,跨國并購中也涉及與不同國家特定優勢的互補與結合。
經研究發現,企業抗風險能力與上市公司行業多元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企業多元化程度越高,抗風險能力越強,整體實力越強[6]。為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并購交易活動中以實現企業多元化發展為出發點的并購數量將持續增長。
(四)“強強聯合”的企業并購交易增多,行業壟斷現象突顯
企業通過并購活動可以將不同上市公司在行業、管理、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強強聯合。
從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角度來看,以組織形式協調生產會比以市場協調生產產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這將促使不同行業或同行業不同生產環節的企業間并購交易。從企業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如果同處一行業的多家企業實力相當,那么將使得整個行業中的各個企業只能維持較低利潤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獲得更新、更強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有選擇地調整或改變現有的資本配置格局,而企業并購重組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7]。當前信息技術產業日益發達,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企業間的競爭從全國范圍拓展到了世界范圍,這使得競爭的激烈性加劇,企業面臨更大程度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新的經濟環境,在市場中爭取到主導地位或鞏固現有地位,很多已經在主營業務領域有較高發展水平的大企業選擇采用并購的方式,減少行業內部競爭,增加市場份額,加強競爭優勢,逐漸壟斷本行業的技術和市場。
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和更難以應對的挑戰。要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增強企業的規模和實力[8],大企業間的并購是大勢所趨[9]。因此,香港上市公司未來的并購交易活動更傾向于行業內或行業間優勢企業的強強聯合,進而形成大規模、強有力的企業集團。
參考文獻:
[1]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股史:1841—1997[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2] 程惠芳,符浩,潘信路,等.紅籌股回歸A股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馮邦彥.香港地產業百年[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4] 鄔瓊.當前我國對外投資回顧和2020年展望[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03):14-16.
[5]楊心銘.企業并購商譽減值風險防范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6] 曹寧,李善民.并購重組中內幕交易為何如此頻繁?——基于社會關系視角的經驗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9-19.
[7] 羅琦,楊婉怡.股票錯誤定價與公司并購:研究述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05):81-91.
[8] 王軼,李仁康,駱干,等.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西部地區返鄉創業企業發展質量研究[J].科技智囊,2020(07):8-15.
[9] 李志起.中國創新需要世界級的科技服務業[J].科技智囊,202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