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杰 周紅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較快,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異軍突起,第三方支付結算、網絡借貸及網絡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基于各類創新模式,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商業銀行市場發展進行分割,原有客戶與商業銀行利潤被蠶食。新時期,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受到嚴重沖擊,傳統利差收入范圍不斷縮小,服務模式也受到挑戰,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時自2017年以來,國家加強銀行監管,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要想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快速發展,優化調整盈利模式十分必要,且重新梳理自身發展對盈利結構進行優化,以此構建新盈利模式。基于此,針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相關知識,本文進行了簡單地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盈利模式
一、引言
當今時代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壟斷地位,新金融交易方式的出現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但商業銀行也可通過完善自身不足改變該影響造成的沖擊。首先,電子交易取代了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逐漸縮小其利潤。另外,假若大環境下商業銀行能夠創新自身經營模式,就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升級轉型,以此促進商業銀行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優勢及存在的風險
(一)互聯網金融優勢
1.進入市場壁壘小且監管力度弱。在我國,商業銀行進入壁壘較高。盡管整體利潤高但大部分投資者僅僅是窺視該行業,對市場準入門檻束手無策。同時,為了加強金融領域風險控制,以防經濟危機為整個國民經濟帶來致命性風險,加大監管力度。互聯網金融因準入門檻與監管成本小,因而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參與,使得行業快速發展成熟。
2.互聯網金融思想滲透到各個領域,深入人心,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創新性變化,促使商業銀行從傳統復雜手工記賬中解放出來,促使普通業務實現電子化發展,商業銀行也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此種創新與商業銀行自身業務范疇分不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廣泛應用長尾理論、大數據及云計算等先進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推動著互聯網金融產品快速創新。
3.金融市場規模大且新催生出很多新模式。我國金融市場以間接融資為主,此市場中商業銀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出于風險考慮,商業銀行為有資金需求的大型企業服務較多,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因而現階段,融資難題是我國很多小微企業面臨的問題,對企業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互聯網金融可有效彌補此部分金融市場融資需求,根據各類融資需求特點催生新模式,逐步完善商業銀行金融市場。
4.互聯網金融模式利潤空間大。傳統金融模式中需要配置很多物理網點與專業人員,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風險調控,因而運營成本大。互聯網金融模式無需高額投資,相較之傳統商業銀行,其具有明顯的經濟性,由此擴大了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利潤空間。
(二)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1.法律風險。2015年因基礎利率下行,針對高收益固定收益產品投資者需求比較大,由此為P2P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資本兜底以及平臺擔保經營模式,導致各大網貸交投異常活躍。此種情況下,2016年P2P在線貸款系統風險非法集資集中曝光,線下財務管理公司利用P2P構建資金池,用于自籌或異地資本分配,借助欺詐性高利率與大規模線下營銷欺騙風險感知度弱的投資者。混亂的市場行為使得一些普通民眾對互聯網金融失去了信任。P2P模式有非法集資風險,這是因為首先互聯網金融平臺準入門檻低,為犯罪分子洗錢創造了機會。其次,其借助P2P網貸平臺理財資金池籌集私人資金,用于發放高利貸并發布大量虛假信息,因而對公眾存款涉嫌非法吸收。
2.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其具有開放性特點,旨在提高供需雙方資源配置效率,但業務流程簡化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時減小信息不對稱性,從而出現了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多,首先是資本需求方。發放貸款前傳統金融機構要調查核實借款人家庭狀況、償還能力、貸款用途及抵押物等,貸后安排專門的客戶經理負責管理,但借款人有時也會出現信用風險。相比而言,互聯網金融企業無法面對面地調查核實借款人貸款情況,甚至無法通過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進行查詢,此種借貸雙方間信息的不對稱,為集中風險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發展。其次,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也存在信用風險。因互聯網金融平臺準入門檻小,部分不法分子借助互聯網中介平臺隱瞞資金實際用途以此騙取投資資金,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
3.操作風險。其包含兩種:首先是高杠桿風險。在2017年我國部分P2P小額貸款企業交易額總量超過5000萬元,有的甚至達到10多億元,但其注冊資本往往不到1000萬元,尤其是部分平臺公司擔負著信用擔保,其營運能力與擔保能力不高。其次互聯網金融機構監管不到位,受自身平臺影響無法有效核實出資人真實身份、資金來源及使用用途,為不法分子創造了洗錢的機會。最后,安全操作風險。憑借先進科技的應用,互聯網金融深受廣大投資者喜歡。但互聯網金融平臺中必然存在安全漏洞,由此為互聯網金融埋下了潛在操作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存款業務造成的影響
商業銀行運營管理中,存款業務是其資金主要來源,因而對于銀行而言存款業務非常關鍵。在我國商業銀行運行時間長,社會可信度較高,所以投資人投資時會優先選擇銀行,從而為銀行創造了更多的資金與收益,促進銀行穩定發展。運營管理中商業銀行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業務辦理收付復雜、投資門檻太高等。商業銀行運營中,受中國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控制,存款利率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減小了銀行運行風險系數且產品投資不會有太高的利潤。此方面互聯網金融比較靈活。首先,互聯網金融利率受限小,可提供的利潤高,很多網絡金融平臺以高利率吸引更多人參與投資。比如余額寶,2014年1月2日近7日年化收益率達到6.7630%的最高水平。余額寶使用方便,能為人們創造更多收益,由此沖擊著商業銀行資金,成本變大的同時降低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T+0”贖回模式是各網絡金融平臺普遍采用的存取模式,由此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人。互聯網金融不用建設實體店,也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因而運營成本比較小,使得客戶能夠享受很好的回饋。
(二)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造成的影響
現階段,商業銀行運行中信貸業務是資產業務主要內容。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的加快,互聯網金融逐步向公司貸款業務滲透,由此影響著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運行中,投資產品形式多,特別是P2P網貸平臺對傳統銀行信貸業務造成的影響。P2P網貸模式使得客戶享受點對點服務,平臺日益創新由此為客戶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從而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投資,以此搜集更多的資金為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或個人提供相應的貸款業務,以此收取相應的利息盈利。該業務類似于銀行信貸業務,但因其審核機制比較寬松且門檻低,因而深受很多客戶青睞。
(三)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造成的影響
銀行運營管理中,銀行卡、代理、基金及投資理財等業務都屬于中間業務。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成立影響著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特別是理財與第三方支付業務。比如第三方支付業務,因互聯網金融平臺不用建立線下門店,運營成本優勢明顯,因而吸引了很多客戶,由此減少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數量。比如應用范圍大的支付寶,從2017年開始我國相關部門加強管理第三方支付平臺,盡可能減小其交易數量。現階段,縱觀互聯網金融技術發展,互聯網金融管理機制不斷優化,第三方支付平臺逐步完善,由此直接影響著商業支付結算工作。理財方面,互聯網金融常與基金公司合作,借助基金公司資金管理完善的體系為本平臺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客戶對中間業務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種情況下傳統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中間業務服務質量,將其發展成商業銀行重要運行構成。
四、互聯網金融時期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出現的問題
(一)利潤結構缺乏合理性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依然堅持存貸利差模式。近年來,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非利息收入備受商業銀行重視,商業銀行營業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不斷減小,但其占比依然超過80%。同時商業銀行有固定的利潤結構,所提供的金融理財產品比較豐富以此滿足更多人理財要求。但近年來,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各種新型理財產品不斷出現,由此銀行客戶資源大量流失,直接沖擊著商業銀行利潤。
(二)非利差收入占比太小
非利差收入中中間業務是主要業務,縱觀其它國家銀行行業發展數據,通常商業銀行業務中中間業務占比不小于40%,部分歐美國家甚至會超過50%。比如美國銀行業務中,總體來看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超過50%。其中,花旗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超過60%,也是同行業中最高的。相比這些,我國商業銀行中工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發展最好,占比不超過25%,這就表明兩者差距比較大。雖然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逐年提高中間業務占比,相較之發達國家,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占比依然不高。
(三)中間業務缺乏創新性
縱觀我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構成,結算、代理及銀行卡等傳統業務是其主要來源。相較之發達國家,投行、理財及托管等新業務發展速度慢。一方面,品種少且層次低,收益性不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產品與服務缺乏創新,各銀行間產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缺乏特色。受互聯網金融與客戶理財傾向沖擊,商業銀行現有產品與客戶需求不相符,同業惡性競爭日益加劇。長遠來看,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優化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五、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盈利模式
(一)對存貸款結構進行優化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基于電商與直銷銀行平臺,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與供應鏈金融,結合線上融資服務與“厚尾分布”大數據技術對資產端信貸結構進行分析調整,再利用網上銀行終端與支付產品線進行客戶日常支付結算、繳費、轉賬與投資等各項金融業務,資產端存款結構得到了極大的優化。結合人民銀行分類標準,選擇工商銀行、興業銀行與南京銀行作為大型股份制、跨區域股份制及城市股份制等商業銀行代表,對商業銀行存貸款結構變化進行分析。興業與南京銀行資產中貸款占比不斷減小,因工商銀行覆蓋全國二三線城市,其貸款占比有所提高;2013年,工商銀行與興業銀行存款負債占比有所提高,到2014年開始減小,南京銀行成立新分行,存款占負債比在2014年有所增長。總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占資產比例與存款占負債比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銀行凈利率差態勢保持平穩,是因商業銀行利用互聯網金融發展框架主動管理資產負債、調整信貸結構及優化投資組合結構。
(二)創新存款業務金融產品提高競爭優勢
余額寶的成功,除過門檻低且便捷性高外,還在于其結合了“支付結算”與“投資理財”功能。該創新模式吸引大量客戶閑置資金后,為了搶奪市場并追回資金,商業銀行模仿余額寶先后推出“興業寶”“活期寶”及“如意寶”等產品。現階段,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間的競爭以支付、投資與融資方面為主,互聯網金融企業還未融合三者推出新理財產品,銀行可憑借自身經濟金融專業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優勢,快速推出新型金融理財產品融“支付結算+投資理財+借貸融資”等為一體,以支付增強客戶的對產品的黏性,以此理財吸引更多客戶并用融資抓住客戶,以此促使銀行轉型升級盈利模式,創造新盈利增長點。
(三)提高中間業務層面銀行非利息收入
基于互聯網理財產品為核心的金融脫媒現象與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意味著商業銀行亟待改變以防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商業銀行要全力發展中間業務。其主要指商業銀行為客戶辦理首付款與其它委托代理事務、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業務,資本占用少且風險小、客戶有很高的黏性以及穩定的收益,推動商業銀行深入創新傳統盈利方式。現階段,中間業務主要包含支付結算、托管、租賃、代理、咨詢顧問、銀行卡、匯兌、承兌及信用證等各項業務。相較之國外銀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時間短,產品種類單一,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手續費與傭金、支付結算及代理收費等為主。此種情況下,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空間大,因而商業銀行要擴大低風險中間業務范圍,積極開拓資信調查、資產評估、個人理財、期貨期權與衍生工具等業務,以此創造新利潤增長點。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盈利模式逐漸轉向利用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金融業務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利用互聯網平臺、用戶、大數據及跨界思維,通過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的理念設計出與客戶個性化需求保持一致的線上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安全、便捷與普適的業務流程增強客戶粘合度與忠誠度,以此提高中間業務量為商業銀行創造更多利潤,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亭.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6):58-59.
[2]周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分析[J].商訊,2020(13):97+105.
[3]魯建昌.網絡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05):41-42.
[4]鮑連連.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5]金雨佳.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研究[D].東華大學,2018.
[6]李民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創新路徑[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3):87-88.
[7]趙立震.船舶油漆出現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8(16):122-124.
[8]楊敏婕.淺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型[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8):234.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