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學學生的基礎薄弱且欠缺生活實踐經驗,很難有效掌握與理解數學,因此,教師應當創新學習方法,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視化教學即運用圖形與圖像等把抽象且復雜的知識具象化、形象化,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低段數學;小學;可視化教學
一、 小學低段數學知識的可視化教學概述
小學階段屬于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性起點階段,直接關系到學生日后的學習以及成長的各個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習內容相對比較基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的階段中,很難高效的了解與掌握各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大部分學生無法正確的理解以及全面掌握課程教學內容,直接導致小學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不夠理想,并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極易出現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偏低的現象。小學低段的教學活動當中,數學學科知識內容相對抽象且復雜,學生必須通過系統化的數學學習來理解以及掌握數字間的數量和計算關系,還有時間與空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這對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梢暬饕侵咐枚嘣氖侄?,結合內涵意義深厚的圖像內容等,展現原本抽象的信息內容。可視化的載體主要分為圖片、列表以及視頻等??梢暬虒W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換而言之,可視化教學只要是指學校以及教師運用可視化的相關工具以及技術手段,用可視化的形式或者元素當作是載體,運用合理的手段方式,進而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信息由課堂教學與教材中匯集在學生大腦中。就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可視化教學能夠將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公式以及數值進一步的具象化,同時還能夠更為直觀地反映小學低段教學活動中的主要數學內容。
二、 小學低段數學可視化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不夠重視學生學習需求的滿足以及學生學習特點與本性的突出,教師是絕對的“主角”,不僅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小學階段學生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數學知識不僅復雜且富有邏輯性,因此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盡人意。所以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完成教材知識點的講解,實現數學知識點的形象生動化,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加減法計算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選擇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活動,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加減法運算的過程,不僅使其了解加減法計算的運算法則,還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二)完成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
課堂教學氛圍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小學階段教學活動更需要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在可視化教學中,教師能夠選擇圖片以及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在鐘表的相關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利用鐘表模型,選擇問題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時間的辨認方式,并且掌握分針、時針與秒針的關系等數學知識。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夠加深學習印象,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點相對比較分散,同時學生并未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對于知識的歸納以及總結能力較差,無法將所掌握的知識實現系統化的整理與歸納,不僅無法確保學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到學生知識點的記憶。可視化教學能夠充分的運用圖片或者圖表完成知識點結構的創建,有助于學生的記憶。系統化重建知識點的同時,學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其中,實現知識點的再次填充,確保各個知識點的內化。
三、 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可視化教學的應用
(一)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實際以及教學大綱要求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不但能夠進一步的激發出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更加能夠提升小學低年級數學可視化教學的整體水平。引導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可視化教學模式掌握以及理解數學知識,最大限度上的發揮可視化教學的積極效用。此外,教師在營造數學課堂教學氛圍的過程中,必須確保自身與學生的相互平等,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保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合理的利用可視化教學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的相關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可視化分析與研究“七巧板”當中的各個基礎圖形,完成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于“七巧板”相關知識點的掌握與理解情況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問題引導讓學生利用“七巧板”當中的各個基礎圖形完成特定圖案的拼湊。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加深學生對于“七巧板”相關知識的記憶程度,還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當中提升數學知識的學習思維。這不僅充分的展現出了可視化教學對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積極作用,還提升了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數學理解能力。
(二)利用思維導圖,實現思維可視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創新與改革,各種新型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的合理運用,讓整個教學活動變得事半功倍,其中思維導圖教學方式便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取得喜人成果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思維導圖主要就是基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整合與創新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實際以及教學活動的內容制作相應的思維導圖,學生再利用思維導圖深入的了解以及分析,從而明確數學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學習效率。繪圖屬于思維輸出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利用色彩與畫圖等各種圖文并茂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以及整理數學知識,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記憶。例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相關教學活動當中,數學教師應當讓學生按照正方形以及長方形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如圖1所示)。教師重視學生思路上的引導,不斷的深化正方形與長方形基本概念以及定義,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培養與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還有制作思維導圖的能力。按照正方形與長方形基本性質,根據層級完成制作,直觀地表現出兩者關系,以核心知識為中心不斷擴展,加深學生的思考以及記憶。
(三)重視學習方法的傳輸,理清解題思路
小學階段的大部分數學知識都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重視教材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銜接,利用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保證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掌握各種數學知識。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保證學生能夠基于思維可視化來學習以及掌握數學問題的各種解題思路與解題方式。小學階段的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屬于重點與難點,學生普遍學習效率低下,因此在相對復雜化的應用題教學活動當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可視化的方式,整理以及明確應用題當中給出的已知條件,保證學生可以在教師給予指導的基礎上高效的梳理應用題的整個解題脈絡,同時利用相關的數學知識等解答具體的數據應用題。不但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還能夠確保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進而靈活地應用在之后的問題解決當中。
(四)課后微課總結,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微課在課后知識鞏固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課后微課能夠有利于學生更加高效的完成課堂學習知識的復習以及鞏固,幫助學生更高效的梳理已掌握的知識以及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更深入的學習與鞏固數學知識點。運用可視化教學方法的時候,課后微課設計必須重視學生視野的拓展,以提高學生思維為主要目的。例如:在《三角形性質》的相關教學活動當中,結合多邊形的數學知識進行相應的拓展,錄制針對性的微課,為學生搭配形象的動畫與詳盡的講解,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保證學生知識鞏固的效率,強化學生知識點的記憶。把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點進一步的轉化成思維導圖,實現可視化的知識呈現,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整理學習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可視化教學的合理應用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明確可視化教學的重要性,在思維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內化,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亮.運用思維可視化提升鄉村小學數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明日,2019(1):374.
[2]常曉芳.利用思維可視化教學促進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6(24):242-243.
作者簡介:
李玲玲,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僑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