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電腦、pad、手機等智能終端作為媒介進入課堂,給教學帶來了變革,教學方式更是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盎ヂ摼W+教育”時代,學生應具備哪些關鍵能力,教師應如何革新教學方式?鑒于此,筆者提出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每個教學環節,嘗試“五合式”教學策略,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關鍵力,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實效。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生關鍵力;“五合式”教學
一、 問題緣起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偉大變革中,那教師和課堂要做出怎樣的改變,網絡時代下的學生又應該具備哪些關鍵能力呢?
一問:“互聯網+”時代,學生應該具備哪些關鍵力?《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F在,學生不再拘泥于傳統課堂,利用網絡平臺,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學什么、怎么學,那么自主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行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問:教育信息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如何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師為主導,用任務驅動推動課堂。信息時代,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個性化學習。如今,借助于互聯網、微課等資源,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討論、探究,成為課堂表演的主體,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移動終端,提供學習資源,即時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
基于以上問題的現狀,筆者提出,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每個教學環節,嘗試“五合式”教學策略,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關鍵力,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實效,為培養信息社會的人才打下基礎。
二、 概念界定
(一)學生關鍵力
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利用資源自主學習,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可以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究。所以,學生要具有以下關鍵能力:對未知知識的好奇意識,即預思力;對新授知識的自學能力,即學習力;對拓展知識的探索能力,即行動力;對疑惑知識的探究能力,即深思力;對內化知識的再次思考意識,即反思力。
(二)“五合式”教學
“五合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一節課的課前、新授、拓展、延伸、課后環節分別通過“感合式”教學、“分合式”教學、“融合式”教學、“積合式”教學、“聚合式”教學的這五種教學策略,使得課堂更高效,學生的主體性更突出,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三、 研究實踐
借助于網絡、微課、學習平臺、scratch軟件等媒介,筆者將一堂信息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課前導入、新授學習、引導拓展、學習后延伸、課后檢測,并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運用如下幾方面的教學策略:“感合式”教學、“分合式”教學、“融合式”教學、“聚合式”教學、“積合式”教學,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預思力、學習力、行動力、深思力、反思力等能力。
(一)激趣闖關:“感合式”教學,提升學生預思力
一般情況下,信息課是每周一節。那么,在新課前,學生對于上節課的知識點會有所遺忘,學生在家中接觸電腦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準備了一套由scratch編程軟件制作的“經歷前闖關”游戲,每組5題,內含上節課的內容和本節課的新知。
“感合式”教學:“感合式”教學就是在新課經歷前,讓學生玩一玩闖關游戲,既能鞏固舊知,又能感知新知,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和思考力,從而內化成預思力的教學方法。
【案例一】在五年級上冊第4課《采集生活點滴》的課前,教師下發的闖關游戲:有前一節課關于郵件的知識,還有本節課的新知:文件拓展名代表了文件的格式,“.txt”表示純文本文件,“.jpg”表示圖片文件,“.docx”表示word文件。
經歷闖關游戲,不僅激發學生興趣,迅速吸引學生進入課堂,也激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預思考能力,同時,讓低段學生對scratch編程軟件感興趣,讓高段學生加入編寫程序的隊伍,啟發學生的編程思維,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
(二)微分習習:“分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力
信息課的新授環節,考慮到學習的整體性,操作部分往往以整體效果呈現。一系列連貫的操作,對學生來說,快速的吸收掌握是有困難的,可能點了“開始”按鈕,就忘記下一步的操作是什么了,鑒于此,教師制作了一套針對每節課重點操作技能的微課。
“分合式”教學:“分合式”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資料,把操作技能一步步分解成片段細節學習,再反復整體學習,從而突破重難點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慢放、回放視頻,自主學習,掌握技能,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
通過自主對微課資源的分解、合成的學習,學生對于操作技能的掌握容易多了,同時,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與方法,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會把這些微課制作成二維碼分享給家長,以便學生課后可以鞏固復習。
(三)擴而充之:“融合式”教學,提升學生行動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教學不只是教授知識,更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和能力,信息課堂中,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融合式”教學:“融合式”教學是在課堂新授環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本節課的知識點,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的課內外知識,并選擇、融合成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拓展融合是多維度的,不僅是課內拓展到課外的,還有從信息技術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
通過融合式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是進行了思維的引領,讓學生不僅僅是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同時,也引導學生分析、篩選優質的信息,有效地融合成自己所需,也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和行動力。
(四)高頻互動:“聚合式”教學,提升學生深度思考力
搜索出來的課外知識,學生如何進行探究,并內化呢?借助于學校架構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進行主題討論式的學習研究。
“聚合式”教學:“聚合式”教學是在拓展環節,學生完成自主搜索后,經過個體思考,在互動區進行主題討論,聚焦頭腦風暴,合作共享的教學方法。傳統的答疑是學生提問老師解答,現在,學生可以在討論區發布疑問,同學們互相討論、答疑,展開頭腦風暴式學習。
【案例二】六年級上冊第二課《計算機的發展》,在了解了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后,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搜索未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從而有理有據地暢想未來計算機的發展可能性。學生在互動區進行未來計算機的討論、交流,有學生說未來計算機有類似人腦功能的系統,有學生說未來計算機的體積會越來越小……
互動區的創建,給了孩子分享思維碰撞的平臺,培養學生針對主題進行深度思考的習慣,也激發學生分享智慧的熱情。通過互動區,學生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課堂上能夠獲得他們想要的知識,解開心中的各種疑惑。
(五)檢測小結:“積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反思力
任何學科都要通過作業或者測驗來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以此來查漏補缺,檢測成果。以往一節課的收尾會以師生一問一答來總結本課內容。
“積合式”教學:
“積合式”教學是在課堂學習結束后,讓學生通過scratch軟件制作的5道闖關小游戲,檢測學習成果,從而查漏補缺、反思錯誤、積累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測試結果會即時反饋給學生,有積分排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查漏補缺,興趣盎然,還可以讓教師即時了解課堂成效。
【案例三】三年級下冊第13課《串句成文巧修飾》,經歷后闖關小游戲(高年級學生制作):根據提示,輸入正確的標點符號。即時反饋出學生對這一課操作重難點,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等標點符號的輸入掌握情況。同時,其中的計時和得分板塊也讓學生充滿了競爭意識。
通過經歷后闖關,學生能及時進行知識的梳理,查漏補缺,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闖關也可發給家長,讓學生課后進行二度闖關,鞏固復習。這些錯題,也合成了一套錯題庫,以便教師輔導和教學。
四、 教學成效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經歷前后闖關”,由課前的5道題目,課后5道題目組成,雖說是題目,但是是以游戲闖關的形式呈現的,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分泌學生的學習多巴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投入快樂信息課堂。闖關還會根據學生的答題結果生成排行榜,激發學生參與闖關的興趣以及完成的正確率。
(二)培養了學生的編程思維
“經歷前后闖關”是scratch編程軟件制作的,游戲的趣味性,闖關的形式,立馬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于低段的學生,會對scratch軟件產生興趣,高段的學生,會研究游戲背后的編程思維,啟發他們進行編程創作的欲望。在嘗試編程的過程中,也極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并不斷深入思考,進行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和攻堅。
(三)提升了學生的信息能力
“五合式”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分合式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分解觀看微課,自主學習,融合式教學中,學生圍繞新知自主搜索,篩選所需信息,實現個性化學習,聚合式教學的開展更是激發了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充實了課程的學習資源
對教師而言,在課堂前,生成了闖關的題庫,課堂中,生成了與課堂知識相關聯的鏈接和網絡信息,課后,闖關的結果又生成了錯題庫。對學生而言,生成了編程游戲,也生成了互動區的金點子。這些學習資源,可以作為課堂學習討論內容,也可以作為復習資料,抑或是下一屆教學的參考資料。
(五)變革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互聯網+”時代下,通過五合式的教學方法,借助于多媒體和移動終端,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為自如,手段更為豐富。教師實現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是舞臺上表演的主角,他們自主學習、探究,提升能力。而教師只是導演,及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不是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
五、 結語
借助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媒介,如何讓“五合式”教學策略在課堂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提升學生的預思力、學習力、行動力、深思力、反思力等能力,都還在一步步地探索、反思中。信息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課堂的巨大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作者簡介:
童緋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青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