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工區活動是提升幼兒鑒賞能力的重要活動,幼兒可以根據內心想法進行美工創作活動,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興趣,陶冶情操。幼兒的興趣源于材料,投放豐富的活動材料能增強幼兒與環境互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大膽創作和探索提升審美能力。大班幼兒喜歡美工區,喜歡通過與材料的互動,激發靈感進行創作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投放的活動材料在活動開展與實施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投放藝術作品創設欣賞環境、投放生活化的創作材料、采用多樣化的材料選擇方式、實施自主化的材料搭配形式、創設問題解決板等有效方式,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工區;材料;大班幼兒;審美能力
美工活動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應該保護好幼兒的內心世界,引導幼兒健康發展,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美工區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欣賞和個性創作的機會,幼兒和材料在互動中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美工區中投放的材料是幼兒自由創作的基礎,那么,如何投放材料讓幼兒的審美能力在區域活動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呢?
一、 創設欣賞的環境,促進幼兒欣賞的審美能力
環境既是教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離不開環境的支持。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怎樣的環境就能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所以教師與幼兒共同創設有目的性、有主題性的藝術環境,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欣賞與創作是互相促進的過程,可以激起幼兒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激發幼兒創造活動的能力和欲望。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初步的抽象思維。在區域中展示藝術大師的作品供幼兒欣賞,可以幫助幼兒感受作品中構圖、線條、創作方式等,還可以啟發幼兒表現的空間,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另外,在區域中投放欣賞的作品,一定要基于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在自發學習和教師解析下,能促進幼兒自發地對投放的相應創作材料進行感知和探索,然后創造性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表現達到最近發展區,并在做的過程中提升審美經驗。
例如:在美工區墻面上展示大師的作品,或者在美工區中投放ipad,供幼兒欣賞名家畫作,教師通過談話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畫作。在幼兒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投放各種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創作。展示多種形式的藝術表現作品,激發幼兒創造的欲望。例如繪畫方式可以多元化,水粉畫、油畫棒畫、水墨畫、版畫等;手工可以有泥塑、剪紙、折紙等。
二、 投放豐富的材料,激發幼兒創作的審美能力
幼兒自身具備潛在的藝術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材料是幼兒進行藝術創作的載體。因此,教師預設的材料要具有生活化、多樣化,還要提供給幼兒自主化搭配創作的機會。
(一)生活化的材料投放
美工材料的款式樣式影響幼兒的創作能力,投放的材料如果結構過高,就會阻礙幼兒的想象空間,幼兒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材料,會忽視幼兒真實的創作想法。而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屬于低結構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材料種類豐富多樣具有特點,而且在生活中取材環保又便捷。這樣的材料貼近生活,幼兒熟知的同時更能激發靈感。幼兒可以在生活化的低結構材料中,用自己的想法和變化的組合來表達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進行創作。另外,生活化的材料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能滿足幼兒不受操作規則的限制,幼兒的創作也更能凸顯自主性。
例如,在美工區中,教師可以投放一些廢舊的螺絲釘帽、廢舊水管、廢舊易拉罐、廢舊飲料瓶、廢舊報紙、廢舊木板、廢舊禮品包裝紙等。幼兒充分發揮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利用這些各式各樣的廢舊物品進行組合創作,就能夠創作出各種各樣別出心裁的美術作品。
(二)多樣化的材料選擇
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的好奇心能驅使幼兒創作能力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豐富多樣的美工區材料能不斷吸引幼兒與材料互動,進行藝術創作。如果投放的材料單一,久而久之,幼兒容易對材料失去新鮮感,進而對美工區活動失去興趣。因此,美工區的材料,要持續更換保持多樣化。
例如,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投放調制過的色彩泡泡水、鍋刷、人體彩繪筆、濕拓畫材料等,幼兒通過吹泡泡,將泡泡破裂后印拓在畫面上再進行想象創作,畫出了棉花糖、毛毛蟲、葡萄等;幼兒利用鍋刷替代畫筆,在畫紙上拍打出物體輪廓,再用畫筆或者輔助材料裝飾繪制了獅子、水果等;幼兒用濕拓畫材料創作出各種花紋,再印染到生活中的各種物品材料上進行再創作,裝飾了扇面、制作出蝴蝶等等。幼兒通過不同的材料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各種各樣別出心裁的美術作品。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三)自主化的材料搭配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最寬松的狀態下其創造力最強。”因此,教師要保護好幼兒探索的積極性,避免環境對幼兒的不利影響,為幼兒創設積極、鼓勵、支持的藝術創作環境。教師嘗試在美工區中圍繞創作主題,幼兒可以自由選擇,跟隨自己內心的意愿搭配與擺弄材料,只有美工區的環境自由,材料選擇豐富多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潛能發展。
例如:圍繞制作“蛋糕”的美工活動,教師與幼兒共同探討投放于主題相關的材料。師幼共同收集可行的蛋糕的底胚“紙盒、泡沫泡沫蛋糕模型、太空沙、鐵盒等”,根據各種底胚的特質,幼兒可以選擇合適的點綴物,在超市中自主選擇所需要的物品,再將材料進行搭配創作。
三、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欣賞式提升幼兒審美能力
(一)平等型關系
在幼兒教導中,由于幼兒的年紀小,很多教師覺得幼兒沒有太多的獨立的思想,這是錯誤的觀念,教師應該把幼兒看做是獨立的個體,具有自我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在和幼兒交流的過程中,要把幼兒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幼兒的思想和行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按照內心意愿自主創作,提升幼兒審美能力。首先教師要主動引導幼兒自主活動,成為創作的主人翁。其次,教師應該采取鼓勵贊許的方式促進幼兒積極思考,與小伙伴協作討論對活動的看法,培養民主平等自由的觀念,提升幼兒的自信觀。最后,倡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于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意見,教師對于幼兒的問題要給予積極認真的答復,并對這種行為做出肯定回應,創建師生平等的關系,減小與幼兒的距離感,形成和諧、坦誠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支持型關系
在日常幼兒活動中,幼兒教師要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其次支持幼兒的想法和行為,最后是鼓勵幼兒進步發展,讓幼兒從幼稚向獨立成熟轉變。在幼兒教導中,教師要多對幼兒進行支持鼓勵,支持幼兒的創新想法和大膽創作,鼓勵幼兒自愿主動地活動,較少讓幼兒參見模仿的活動,增加幼兒的審美提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優美動人的樂曲、可愛的卡通動畫形象等,讓幼兒在欣賞感受的氛圍中提升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這種氛圍會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師需要用欣賞的眼光支持孩子的行為和創作能力,以便提升孩子的創作興趣和審美能力,激發幼兒的樂趣和創造力。
(三)情感型關系
只有敞開的情感交流才能促進更好的發展,心靈的交匯可以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通常來說,幼兒都會對教師懷有畏懼的心理,教師在幼兒面前是嚴格的形象,如果幼兒害怕在教師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不敢在教師面前進行美工創作,教師就無法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這就無法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積極地鼓勵支持幼兒進行獨立創作活動,讓幼兒始終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作品,讓幼兒感受成功的喜悅,品味克服困難的快樂。良好的情感互動,可以促進幼兒的良性發展,養成幼兒用于探索、不畏困難、樂觀自信堅強的優良品質。除此之外,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四、 提供實效的問題解決板,提升幼兒創作的審美能力
幼兒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審美內化,而激發創作的過程中,與材料的互動往往不是都如同預期的效果好。創作中難免會出現問題和困難,如何能有效地幫助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提升創作的審美能力。需要教師有心的觀察、梳理幼兒的問題,將幼兒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創設在環境中,提供給孩子創作中進行參考幫助,讓幼兒能更清晰地了解和解決創作中的問題,從而審美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幼兒園的生日”主題活動背景下,幼兒引發要為幼兒園105歲生日制作蛋糕的愿望。幼兒在欣賞了解蛋糕各種款式之后,先畫了蛋糕的設計稿,再實施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引發了許多問題,“搭配什么樣的色彩適合幼兒園生日主題?制作蛋糕底胚需要用什么材料效果好?蛋糕上的點綴物要怎么搭配和固定?”等等。教師和幼兒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創作中的問題梳理創設到美工區的墻面上,并與幼兒共同探討尋求解決方法,然后再將解決方法繼續創設到美工區墻面供幼兒創作中進行參考,給幼兒創作提供幫助,支持幼兒更自主地完成創作。教師為幼兒搭建了有效的支架支持幼兒創作,提升審美能力。
通過以上策略有心地思考創設美工區環境,投放適宜的材料,充分地給幼兒創設與材料互動、探索、創作的機會,讓幼兒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為幼兒的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郭素彤.大班美工區低結構材料投放促進幼兒創造活動的實驗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9.
[3]梁坤,高麗萍.經驗視角下美工區材料層次性投放的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4.
作者簡介:李立,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