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愛梅
【摘要】識字教學〖HJ1.1mm〗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guān)鍵,它是閱讀、寫作的基礎。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大、培養(yǎng)識字興趣等問題,教師在日常識字教學中要打破那種枯燥的講讀的識字方法,而應該根據(jù)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結(ji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而有所創(chuàng)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識字? 興趣? 低年級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閱讀需要識字,寫作也需要識字,可見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學生必須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并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由此可見,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快速而高效地認識并掌握那么多漢字呢?我認為除了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興趣外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對于低年級識字教學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圖畫識字法
大多數(shù)孩子最初的識字方法都是圖文對照進行的,圖畫鮮明的色彩和準確的描繪給孩子深刻的直觀感受,圖文相輔相成,看到圖畫會想到漢字,讀到漢字會聯(lián)想到畫面,圖文勾連易于記憶。在低年級生字教學中我經(jīng)常采用這種方法,如“日”“月”“水”“火”等一些簡單的象形漢字,或是一些表示實物的漢字,如“傘、苗、筆”等字,都是實物的象形,筆畫簡單,我就鼓勵學生動手畫,用眼看,用心找圖和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識字的目的。這種識字方法既有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漢字的濃厚興趣。
二、游戲識字法
枯燥而單調(diào)地識字不僅提不起學生的識字興趣而且收效甚微,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摘果子”游戲,我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樹將部分生字做成字卡剪成蘋果的形狀貼在大樹上,下面畫一個籃子,讓學生上臺摘一個字卡正確讀出后才可以放到籃子里,反復進行比一比誰摘得又快又多。再比如,“郵遞員送信”游戲,我在黑板上一次寫六七個拼音,將十幾個生字做成字卡,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將生字正確地貼在它的讀音下面,因為不是一一對應的就增加了對學生的考驗。“小蜜蜂采蜜”游戲讓學生戴著小蜜蜂的頭飾,拿著生字卡片,在輕快的音樂聲中飛到同學之間,飛到誰的面前,就請他正確地讀出來,如果不會小蜜蜂就出示字卡反面的拼音讓他多讀幾遍,讀得好的繼續(xù)扮演小蜜蜂,最后評出最佳,激勵他們也要像小蜜蜂一樣勤于學習,勤于積累。游戲識字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識字的興趣而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認得又快又牢。
三、編故事識字法
中國漢字奇妙無比,許多漢字都可以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而聽故事又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比如,在教學“休”字時,我給他們編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去城里趕集買了不少好東西,回來的路上他走得有點累了,正好看到一棵大樹,于是他便靠著大樹歇歇腳。一個人靠著樹不僅表示了“休”字的兩個基本部件也表達了它的結(jié)構(gòu),“歇歇腳”則表示了它的意思。這樣在故事中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也懂得了字義。故事聽得多了學生自己也學會了將有些生字編成故事來記憶。比如,在學習生字“碧”時,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有一天王老師和白老師出去游玩,她們并排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欣賞遠處的青山。當時就有學生說他編得妙,我問妙在何處。學生說:王老師白老師并排坐在大石頭上不僅講清了這個字的三個基本部件是“王”“白”“石”,而且“并排”“坐在”則又點明了整個字的結(jié)構(gòu)是上下結(jié)構(gòu),而“王”和”白“又是左右并排的,“青山”的“青”又解釋了“碧”的意思。的確如此,一個個抽象的漢字變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抽象的筆畫變得富有靈氣,枯燥的識字變得引人入勝,這種識字方法不僅有趣更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
四、編字謎識字法
跟編故事識字一樣,編字謎識字也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一種識字方法,但字謎的要求更嚴謹更形象。此方法適用于間架結(jié)構(gòu)相對比較簡單,每個部件之間有一定聯(lián)系的漢字。比如,在學習“晶”字時,我給這個字編成字謎:七十二小時。有些學生起初不明白,后經(jīng)解說方才恍然大悟。我便引導他們思考字謎的謎面與謎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并常常鼓勵他們編字謎。在學習“胖”字時,有學生就用了相似的方法,說是:十五天。有一個學生在課外認識了“獄”字,將它編成字謎:兩條狗面對面說話,讓我猜,我假裝猜不著,讓他在提示引導時有條理地剖析字的部件關(guān)系,然后,我在班上大大夸獎了他一番,說他愛動腦有想象力,意在鼓勵學生用多種快捷、易于記憶的方法學習漢字。根據(jù)字形的特點用謎語幫助識字,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編字謎猜字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理解和掌握了字的讀音和意義。
五、部件識字法
所謂部件識字法,即是利用已學過的熟字部件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形聲字和部件相同的字。比如,記憶“馳、地、池、他”這組字時,利用學生熟悉的基本字“也”再根據(jù)偏旁表意的特點,有馬能行千里就是“馳”,有土能種莊稼就是“地”,有水能養(yǎng)魚蝦就是“池”,有人不是你不是我那就是“他”了。掌握了這種識字方法再記憶“請、情、清、晴、睛”這組字時就簡單多了。利用形聲字的造字規(guī)律識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既利于掌握漢字的讀音,又便于掌握漢字的形和義。
六、表演動作識字法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肢體動作演示漢字的形義。在所學漢字中有不少是動詞,學習這類漢字時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動作再做一做動作。比如,學習“看”字,可以把手放在眼睛上,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再比如,學習“扛、提、拉、推、打”“跑、跳、蹦、踏、踢”時就可以讓學生用動作演示對漢字的理解,并且發(fā)現(xiàn)前一組與手有關(guān)所以都是提手旁,后一組與腳有關(guān)所以都是足字旁。這樣學生不但記住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義,學起來不費力氣,效果也很好。
七、延伸識字法
課堂是學生識字的主陣地,但生活處處皆學問,知識也來源于生活。學生在生活中會接觸到許多生字,如校園的墻報、街道的廣告、店面的招牌、張貼的春聯(lián)……我們要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地識字。在學生學完拼音后,我就要求他們在名字旁邊寫上拼音,組長發(fā)作業(yè)本的時候就可以認識同學的名字,組長輪流當,這樣一學期下來,他們基本上都認識了班級同學的名字。在學“面”字時,有一個學生說:“這個字我早就認識了,因為我家樓下就有一個面館。”在學習“蜻蜓”時,又有一個學生說:“這兩個字我不僅認得還會寫了,因為我媽媽就是賣紅蜻蜓皮鞋的。”……可見孩子的識字渠道多能力也很強,我們要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到自然中學習,到社會中學習,這種積極主動的學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課外延展的識字方法。
總之,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不僅要遵循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還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采用學生喜歡的方法,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才能收到良好的識字效果,真正提高識字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