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劍雯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道德與法治素養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如何激發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興趣入手,對如何在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課后教育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一些基礎運用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制教育? 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的推進使得道德與法制教育開始受到中小學的廣泛重視,德育教育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性,進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道德與法制在生活中的應用。本文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困境和對策進行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初中生正處于道德與法治素養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如何激發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興趣入手,對如何在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課后教育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一些基礎運用策略。當前在我國的教育中仍然過于重視對理論的講解,忽視實踐的作用。其中道德與法制教育更是以科學化的方式傳輸給學生,使得培養的人才都是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無法將理論有效的轉化為實踐。道德與法制教學是提升學生素質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全面型人才的重要組成課程。所以在中學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還需要將其與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道德與法制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困境
1.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邊緣化
德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原則,但是在具體的落實中卻一直存在嚴重的問題,雖然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改革,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從我國的升學以及教師的評定指標中就能夠看出來,學生的智育仍然是考核學生和教師的主要硬性指標,而德育只是輔助的軟指標,這也是影響我國德育教育落實的主要原因之一。
2.道德與法制教育無法實現協調統一
一直以來,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都是由學校完成的,但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基礎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智力開發,忽視了道德品質的教育,從而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質,在學校中需要糾正和再教育,這無疑增加了學校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難度。脫離了家庭的德育法制教育是不完整的,比如,在學校要求學生要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回歸到家庭中,家長由于對孩子的溺愛,使得即使孩子已經升到中學,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不要提孩子在家中會主動做家務。
3.道德法制教育與生活活動脫軌
德育法制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僅以教材為基礎,同時還需要加入生活元素,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制的判斷力,使學生能夠將課堂的教育在生活中得到實踐。但是從現代的道德法制教育情況來看,課堂教育與生活嚴重脫離。很多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在生活中對道德法制教育的踐行考核,同時在教學中沒有引用生活例子的意識,使教學內容單調、刻板。
二、中學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策略分析
1.轉變傳統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模式
傳統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的聽教師的講解,缺乏有效的互動,使得學生難以對道德與法制教育提起興趣,而且這種生硬的講解取得的效果也比較有限。因此要想將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生活的元素,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或者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方式來對教學進行改善。
2.加強對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實踐力
當前在道德與法制教育中,仍然注重對理論的灌輸,忽視學生的行為實踐,從而使得理論與實踐結合成為空談,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舉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制教育的講解中需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
3.提升教師素質,營造良好的道德與法制環境
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導者,所以在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中,需要提升教師的素質,進而保證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學的環境對學生的道德法制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學校還需要注意校園風氣和環境的營造。首先在教師的素質提升上,教師不僅要注重對道德與法制教育基礎知識的積累,同時還要注意對生活中關于道德與法制事例的收集和整理,進而在教學中能夠多為學生講解案例,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其次,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上,可以通過粘貼道德與法制相關的標語或者板報等來加強宣傳,同時設立“道德與法制光榮事例園地”,將學生在道德與法制的踐行中的事例利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來,塑造榜樣力量。教師培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一般有寓教于樂、提問設疑、改進教法等。興趣研究一直是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熱門話題,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興趣概念研究、興趣對學業成就的影響、興趣對文本理解的作用等。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要求
1.要優化教師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靈魂要靠靈魂來塑造,塑造他人靈魂的人必須要有高尚的靈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全面提升個人修養,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奮的治學態度、自強不息的精神乃至人格魅力感化和影響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的師德與學生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學生就會對思品課的科學性、可信性產生懷疑。相反,如果教師的師德形象與學生期望一致,或者更好,學生就會由敬佩教師的人格而堅信思品課的科學性,堅信該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要與時俱進,增強教和學的和諧性
在信息時代,思品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并徹底改變照本宣科的狀況,在理通教材的基礎上,注意收集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社會熱點材料以及學生身邊的真實生活實例,和教材聯系起來,增強教材的可信度,變抽象為具體,引發學生的興趣。
3.語言要注意藝術,講課要注意節奏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把抽象的理論、課本的死知識講活,產生吸引力,使學生興致濃厚,就必須廣采百家語言之長。向語言學學習語言的規范;向相聲學習語言的幽默;向群眾學習語言的通俗。如果教師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豐富的素材,那么,思品課一定會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另外,課堂教學需要講究節奏的變化,要有張有弛,教學節奏的掌握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
總之,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師要在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課后教育中應用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在傳統的教育中由于對德育教育的忽視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完善,使得道德與法制教育與生活脫節,造成學生理論知識有余,實踐能力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道德與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方婷.縱觀新加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及其啟示[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8.
[2]郭長征.影響高中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主要因素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1,(2):61.
[3]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J].寧夏教育,1987,(06).
[4]劉兵.淺談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