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帥
抑郁癥逐漸成為一種影響全球3.4億人的普遍精神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殘疾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高達10%的青少年患有嚴重抑郁癥[2, 3]。抑郁癥患者常表現出情緒低沉、興致不高、食欲不振或失眠、自我價值感低、注意力難以集中以及精力不足等癥狀。這些問題常常演變為慢性精神問題,甚至產生自殺企圖。
有研究指出,抑郁癥初期便可確診,且60%-80%的治療成功案例可以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實現。然而,只有10%-25%的抑郁群體會主動尋求治療,其余群體或是由于經濟狀況不允許,或是對于抑郁癥羞于啟口而選擇逃避治療[4]。因此,探究替代或輔助傳統抑郁治療的方法變得尤為重要。國外有研究結果證實運動和身體活動對抑郁癥狀改善有益,且其效果可與傳統抗抑郁治療相媲美,國內學者通過探究多種形式的身體活動,同樣證實運動對抑郁狀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 6]。本文擬進一步探討不同種類運動技能項目對大學生抑郁狀況的改善效果。研究選用運動技能學習領域的開式技能和閉式技能兩大項目類別,其分類依據是技能操作環境背景特征的穩定與否[7]。其中開式技能項目選取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閉式技能項目選取健美操、太極和養生。
1.1.1 研究對象
從濟寧學院選取1933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1.2 研究方法
1.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以“運動”、“體育”、“大學生”、“抑郁”等為關鍵詞,檢索有關文獻,從而對目前運動改善大學生抑郁研究情況作基本了解,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定假設,并選定適合此次研究且信效度良好的調查問卷作為施測工具。
1.1.2.2 問卷調查法
選用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8]作為施測工具,對濟寧學院部分專業進行集體施測。共發放問卷1933份,回收有效問卷1827份,有效回收率94.5%。其中,男生569人,女生1258人;文科845人,理科982人。
1.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驗以及方差分析等。
施測結果表明,大學生抑郁陽性(SDS標準分大于53分)總人數為265人,占比14.5%。其中,輕度抑郁(53< SDS <63)226人 ,中度抑郁(63< SDS <73)33人 ,重度抑郁(SDS>73)6人 ,所占比重分別為12.4%、1.8%、0.3%。從表1可以看出,濟寧學院大學生抑郁狀況在不同性別、專業以及是否學生干部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表1 濟寧學院大學生抑郁狀況
針對調研結果作如下分析:近幾年有學者指出大學生抑郁檢出率高達30%[9],與這一結果相比,此次抑郁陽性檢出比為14.5%則相對樂觀。盡管如此,從調查對象來看,考慮到方便后續運動干預研究,此次并未對畢業生進行問卷發放。相對高年級學生較強烈的就業或升學壓力,低年級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學業、人際關系等方面,這是導致抑郁陽性結果不至于攀升較高的重要原因。同時,抑郁陽性學生多為輕中度水平,這與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吻合[10, 11]。此外,在性別、專業等方面未發現明顯差異,表明該校大學生抑郁狀況較均衡。
2.1.1 實驗對象和分組
約談輕中度抑郁學生,以“減壓活動課”宣傳,列入公共體育特色課形式,選取自愿參與此次實驗的學生186人。結合實驗參與者的興趣,將其分為開式技能項目組(乒乓球30人、羽毛球33人、排球34人)和閉式技能項目組(健美操30人、太極28人、養生31人)。各組實驗前均無組間、組內差異。
2.1.2 實驗程序
2.1.2.1 實驗周期為2018年10月開始至次年1月結束,共12周。將被試干預前SDS得分作為前測數據。
2.1.2.2 實驗班分別采用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健美操、太極、養生六種方式鍛煉,每周鍛煉2次,每次90分鐘(含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各項目均在公共體育課時間段內進行。
2.1.2.3 鍛煉強度控制為中等強度,采用心率指標監控,120-150次/min,授課教師或助教每隔20min隨機檢測6名學生心率,便于合理控制運動強度。
2.1.2.4 在12周結束時,再次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被試安靜狀態下的得分,并以此作為此次干預實驗的后測數據。
2.1.2.5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2.2.1 各運動項目實驗前后抑郁差異性比較
由表2可見:與實驗前相比,各運動項目在實驗后SDS得分明顯呈下降趨勢,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開式技能項目中排球運動較另外兩項運動抑郁評分變化更大,閉式技能各項目間評分差別較小。
2.2.2 各運動項目間抑郁水平顯著性差異檢驗
對各運動項目干預后SDS得分進行兩兩對比分析,如表3所示,在開式和閉式技能項目中,乒乓球、羽毛球兩項運動與養生呈顯著差異(P<0.05);而排球運動與養生呈極為顯著差異(P<0.01);同時,排球運動與健美操、太極兩項運動呈顯著差異(P<0.05)。

表2 各運動項目實驗前后抑郁差異性比較

表3 各運動項目間抑郁水平顯著性差異檢驗
注:*P<0.05,**P<0.01。
體育運動對改善抑郁癥狀具有積極作用,這一結論已被國內外眾多學者證實。對于運動能夠改善個體抑郁狀況的機制,有國外學者提出“內啡肽假說”,內啡肽已被用于抑郁癥的診斷,且可以用作治療策略中的藥劑[12],該假說表示運動能夠增加內啡肽的分泌,進而降低抑郁水平[13]。一項針對近2年每周訓練量不小于4小時的長跑運動員的調查研究也證實了這一假說[14]。同時,國內亦有學者在研究中將抑郁癥模型大鼠體內β-內啡肽的下降作為抑郁癥狀改善的指標之一[15]。由此可見,運動能夠改善個體抑郁狀況經得起推敲,耐得住考驗。
本研究采用六種不同運動項目作為干預手段,各組被試抑郁狀況均有所改善,也同樣印證體育運動對緩解輕中度抑郁效果較好。文中所選開式技能項目均為球類運動,一方面,球類運動速度快、變化多,運動參與者需具備敏捷的判斷力和靈活的應對技巧,同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參與者在運動過程中不僅負面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注意的轉移也會使其暫時忘卻煩惱,轉而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另一方面,此類運動常涉及比賽,有比賽便有輸贏,比賽的取勝可以使參與者體會運動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提升自信,有助于走出負面情緒,即使比賽未獲勝,也可以通過失敗總結原因,尋求經驗,自身越挫越勇的品質得以提升,有利于克服抑郁情緒的困擾。本文中排球運動較其它項目效果更佳,這主要是由于排球屬于集體類運動項目,無論平時練習或各種交流賽,參與者是團體中的一員,在體會運動帶來的快感和成就感的同時,隊友的支持和陪伴更容易使個體體會到歸屬感,這與“社會交往假說”相契合,鍛煉過程中鍛煉者相互交往有助于促進身心健康,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6]。
運動對抑郁狀況具有改善作用,然因其項目特點,效果又不盡相同。不同于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運動的迅速、敏捷,養生運動則以柔和緩慢,圓活連貫為主,參與者通過體會松緊結合、動靜相兼來達到全身放松的效果。在調節抑郁狀況過程中,球類運動因其爆發性、進攻性等特點,更容易使參與者在釋放身心的同時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這樣不僅緩解了負性情緒,且有助于其向好發展,排球運動較兩種小球運動效果略勝一籌也有賴于此。健美操作為一項有氧運動,受廣大女性喜愛,因其運動過程中伴隨優美的音樂旋律,不僅可以令參與者心曠神怡,心情愉悅,同時對塑形美體,提升氣質有良好效果,這對于改善抑郁狀況具有促進作用,與國內研究結果相一致[17]。太極拳在身體活動中追求戒驕戒躁、以柔克剛,其蘊含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對形成正確的認知及健康的思維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太極的剛柔并濟與排球的迅速敏捷不同,之所以出現效果上的差異,主要從被試方面考慮,此次實驗的被試均為大學生,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活潑好動且精力旺盛,對新鮮事物興趣足熱情高,而對太極的“慢節奏”多有不適應,因此導致其對緩解負面情緒雖有效果,但不如排球這類激烈運動效果更明顯。
總體而言,本研究證實所選運動項目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抑郁情緒,開式技能項目因其運動環境多變,需要參與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以隨時應對,節奏快加之經常在技能上有所突破,從而比閉式技能項目效果略佳。建議運動干預應在結合參與者興趣的基礎上可以多采用開式技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