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儒 柯旭東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第六小學,安徽阜陽 236600)
課堂生成是學生靈感的集中體現,它是一種靈動的智慧,反映了學生思維的自主性、獨立性和發展性[1]。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生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小學數學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為鮮活個體的學生,他們有想法、有個性。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注意引導,使其成為課堂中最寶貴的財富。如果面對錯誤,教師只告訴其正確的做法或者訓斥學生,就會壓制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降低,但是,如果教師換一種做法,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在“錯誤”中捕捉生成,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給予肯定和欣賞,這樣的課堂會更加精彩,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更加強烈。
例如,在教三年級時,有一道數學練習題,如圖1所示。

圖1
讀完題后,學生立刻開始答題,很快就有不少學生舉手了。筆者展示了其中一名學生的算法(見圖1),很多學生說是對的。筆者知道他們都沒有認真理解題意,但筆者并沒有馬上批評他們,而是問有沒有不同的答案,學生沉默了。筆者接著說:“再次閱讀題目并進行思考。”
生:老師,這樣是對的,沒算錯啊!
筆者笑了笑,問:“你家住幾層,你回家需要走幾層樓梯?”
生1:我家在3層,我回家走2層樓梯。
生2:我家在9層,我回家走8層樓梯。
生3:老師他算錯了,孟醒家住12層,第1層沒有樓梯,也就沒有臺階,他從1層到12層,應該走11層樓梯。
生4:如果走12層的話,過了,跑人家家里了。
學生哄然大笑頓時明白了:“對啊,應該走11層。”
通過學生談身邊的例子,筆者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看到他們一個個求知的臉龐,筆者開心極了,并問道:“同學們,孟醒從一樓走到家一共要走多少個臺階?”
半分鐘后,教室里傳來歡樂的聲音:“21×11=231(個)臺階。我太棒了!”學生很興奮。筆者順勢就問:“這道題應該怎么改呢?”學生積極回答。筆者又問:“通過這道題,你收獲了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以后做應用題要認真讀題,仔細分析題,有時候可能方法多樣,要注意使用。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并沒有批評指責學生,也沒有直接出示正確答案,而是用其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其學習的興致,讓其通過不斷改正錯誤,體會成功的喜悅。由此可見,教師應多從“錯誤”中捕捉生成,讓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并鼓勵學生積極、獨立地學習。匯報與交流環節是學生對新知識的真實反映,是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的及時反饋,也是資源生成的沃土。這一環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回答,捕捉平凡而又有價值的信息,并及時調整教學,讓學生在思考中交流討論,讓課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2]。
例如,筆者在講授《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在讓學生匯報這些圖形有幾條對稱軸時(見圖2),學生爭先恐后地說這些圖形都只有一條對稱軸,筆者又找了一名學生把他的方法演示給大家看。就在筆者準備進行下一環節時,一個小男孩緩緩地舉起了手,筆者點名讓他站起來說,他不好意思地邊說邊演示:“老師我有個問題,這個‘雙喜’我發現它可以這樣對折,折了三個折痕,我認為雙喜有三條對稱軸。”(見圖3)

圖2

圖3
筆者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有的學生聽完后拿出自己的雙喜試著折一折,然后睜大了眼睛,仿佛在說“對啊”。筆者沒有立刻對這位學生的想法進行判斷,而是對他的勇于發言進行表揚后詢問學生:“對于他的想法你們同意嗎?”學生沉默了。筆者接著說:“小組內相互說一說,這個‘雙喜’到底有幾條對稱軸?”在討論后,他們發現了問題,并斬釘截鐵地說“雙喜”只有一條對稱軸。
生1:雙喜第二次對折就不是雙喜了,所以雙喜只能對折一次,就一條對稱軸。
生2:雖然有三條折痕,只有中間一條折痕對著后兩邊完全重合,所以中間的折痕才是對稱軸。
其他學生紛紛說:“對啊!對啊!”一股激烈的掌聲響徹全班,此時筆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后說:“同學們,你們的表現太棒了,大家通過討論就能解決難題,這還得感謝王子岳同學大膽提出的質疑,以后我希望同學們能和他一樣勇于動腦、敢于提問。”
在這節課中,他們不僅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體會到了自己思考的成就感。筆者認為他們以后在學習數學時,肯定會有更大的激情,會渾身充滿力量,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數學課堂是學生們展現自我的舞臺,這里充滿了未知,也是展現教師能力的舞臺,教師是學生人生課堂的引路人,希望我們的數學課堂是充滿疑問、快樂解決問題的課堂,是一個說理的課堂,是一個寬容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突發的每件事,呵護學生的思維火花,讓數學教學更加充滿活力,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