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陽
摘要:隨著當今中國社會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增強,傳統文化要素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滲透也逐漸引起教師與考生的關注。文章選取2019年的7套高考語文試卷,對其傳統文化要素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其一,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數量是相對充足的;其二,就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內容而言,古詩文是重點考查對象;其三,考查的形式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即既有常規題型又增加了一些靈活度較強的題型。基于此,可以從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數量和質量這兩方面做出努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各種文化觀念、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是中華文明的“根”和“魂”。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髓,其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傳承與發揚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高考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考試之一,是我國社會階層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2],也是當今中國社會認可度最高的選拔性考試。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考語文試卷是否考查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又是以何種方式考查等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分析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擬對2019年7套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傳統文化要素進行梳理分析,以期對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和高中語文教與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對2019年7份高考語文試卷(全國一卷、全國二卷、全國三卷、浙江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蘇文科卷)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各套試卷中都考查了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但其所占分值有一定差異。由表1可知,每套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分值皆在40分以上,平均所占分值為56.7分,平均占比為35.6%。其中天津卷與全國三卷的分值在40~50之間;全國二卷、浙江卷與北京卷的分值在50~60之間;江蘇卷(文科)與全國一卷的分值在60分以上。具體而言,傳統文化要素所占分值最高的為江蘇卷(文科),共94分(滿分200分),占比達47%;所占分值最低的為天津卷,共41分(滿分150分),占比為27.3%。
表1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分值


表2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出現內容及形式
7套試卷中均出現文言文的考查內容,其中文言文多為人物傳記,如《屈原賈生列傳》(全國一卷)、《商君列傳》(全國二卷)、《孫子吳起列傳》(全國三卷)、《宗子相集》(浙江卷)、《臨川湯先生傳》(江蘇文科卷)。為了考查考生的文言素養,7套試卷都有內容理解題與翻譯題。就形式而言,7套試卷的文言文內容理解題皆采用了選擇題的形式,而翻譯題皆采用了簡答題的形式。并且在全國一、二、三卷與江蘇卷4套試卷中,也借助文言部分考查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對禮樂含義的考查(全國三卷)。
7套試卷選用的古詩皆出自唐、宋兩朝,其中唐詩有《投長沙裴侍郎》《插田歌》《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對五里山水作》《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5篇,宋詩有《和張歸臣墨梅五絕》其一、其四,《題許道寧畫》3篇。在這8篇古詩的考查上,對詩句的理解與賞析是重點。
在名句默寫方面,僅江蘇卷(文科)與天津卷運用了上下句默寫,其余都為有語用語境的理解性默寫。
除上述古詩文外,傳統文化要素也大量出現在材料與文本閱讀中,其中涉及了古代名家(如杜甫)、傳統藝術(如古琴藝術、傳統表演藝術、民間手工“苗繡”藝術、中國畫藝術、書法藝術)、文化遺產(如古代文物、胡同文化、故宮“石別拉”)等。文本類型包括實用類文本和論述類文本等,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
在全國一卷、全國二卷、浙江卷、江蘇卷(文科)4套卷子中,傳統文化要素也出現在語言文字應用類型題的題干中。這種類型多與詞語的含義、病句辨析、標點題聯系起來。
例:對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長跪不起”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我站在山腳抬頭望去,只見無數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頂延伸著
B.父親的話讓我意識到,要打破我們父子之間這層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難了
C.著名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D.他們的做法徹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出自全國二卷)
在江蘇卷(文科)的附加拓展性考查中,名著是傳統文化要素出現的重要形式,占比達16%,其采用多選題和簡答題形式考查考生對名著內容的辨析和理解概括。
例:《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艷理親喪”一回中,群芳行令,寶釵搖得牡丹簽,上云“認是無情也動人”。請結合小說概括寶釵的“動人”之處。(出自江蘇卷26)
上述這道題目就是側重于運用簡答題的形式考查考生對《紅樓夢》中人物及情節的了解及理解。
綜上所述,考試作為一種導向,考試對語文知識的選擇會影響到后來學生的學習[3]。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考查大部分集中于古詩文,其中著重考查了考生的基本文言素養,即考生不僅要對一些基本實詞、虛詞熟練掌握,還要能夠流暢通順地翻譯并理解內容。此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是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重要方向,如在文本閱讀、語言文字運用材料中融合傳統文化內容,既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由圖1可知,研究的7套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分值占比都在25%以上,其中江蘇卷(文科)高達47%,天津卷為27.3%。除了全國三卷與天津卷的占比不足30%,其余5套卷子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分值都占到了全卷總分的三分之一以上。
由此可見,一方面,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傳統文化要素的數量整體上是充足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4]。在高考語文試卷中融合傳統文化有關內容正是對其的傳承與發揚。
另一方面,各套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占比的差異性還是比較明顯的。江蘇卷(文科)中傳統文化要素占比高達47%,是唯一一套有兩篇文言文的試卷,也是唯一一套有大量名著理解題的試卷。而在全國三卷與天津卷中,傳統文化要素出現的數量相對較少。從這個層面上說,不同的高考語文試卷,其在命題時對傳統文化要素的重視程度也各不相同。
雖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我們傳承并理解傳統文化,但這并不代表著傳統文化要素出現的數量和高考語文試卷的質量成正比。除去江蘇卷(文科)中語文附加題部分的傳統文化要素,此時江蘇卷(不含附加分)中傳統文化要素的分值占總分值的比值為33.8%。將該數據與其余6套試卷的占比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的平均比值約為34%。基于此,筆者認為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需要占有一定的數量,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即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且總體需保持一個穩定水平,使考生在合理數量和高質量的高考卷中了解并理解出現的傳統文化。
圖1

1.高考語文試卷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形式具有穩定性

表3 傳統文化要素的應用類型的所占比
表3可知古詩文是每套高考語文試卷的傳統文化要素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皆占有傳統文化要素總分值的二分之一以上。文本材料閱讀雖然也都有出現,但占比較小。而語言文字運用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只出現于全國一卷、全國二卷、浙江卷、江蘇卷(文科)中。就古詩文考查的形式而言,七套試卷都包含句子翻譯和對原文內容的理解選擇題,在江蘇卷(文科)、天津卷、浙江卷和北京卷中出現詞語意思辨析的選擇題,而在全國一、二、三卷中都包含了斷句的選擇題。由此觀之,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形式具有穩定性。
綜上所述,歷年來,此類考查形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基本文言素養作為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基礎,其命題的規律性較好把握。考生只需牢牢打好基礎,在此類題型上便不易失分。
2.高考語文試卷傳統文化要素的命題形式具有靈活性
在高考語文試卷考查的考生能力中,理解能力越來越成為重點。不管是古詩文賞析、現代文閱讀還是基礎題都很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雖然高考語文試卷傳統文化要素的命題形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其命題應避免流于表面,避免簡單化、形式化[5],要適當地進一步創新。這些創新的題型有些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有些將國內外的不同文化融合起來,有些將人文色彩與現代科學聯系起來,它們使得高考語文試卷傳統文化要素的命題形式具有靈活性。
例:下列詩句與“憫農館”里展示的勞動場景,對應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②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縠紋生
③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抽稻芽
④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
A.織布;插秧;車水;打稻
B.織布;車水;插秧;打稻
C.打稻;插秧;車水;織布
D.打稻;車水;插秧;織布
(出自江蘇卷3)
根據例題分析,該題在語言文字應用中融合了古詩句,將具有人文色彩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結合起來,考查考生對詩句的理解以及對傳統農事活動的認知,較好地體現了傳統文化內容命題的靈活性。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一,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數量是相對充足的,能夠達到課標對于傳統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能夠較好地考查考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其二,就高考語文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考查的內容而言,古詩文是重點考查對象;其三,其考查的形式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在常規題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靈活度較強的題型,引導考生在關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自身的高階理解能力。
鑒于以上的分析和結論,當前高考語文試卷對傳統文化要素的考查已經較為完善,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筆者認為,就傳統文化要素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呈現方式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一些改進。一方面要保證試卷中傳統文化要素的數量是合理的,即不宜過多或過少;另一方面要繼續提高其質量,在通過常規題型考查考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的同時,也要適當進行創新,提高試題的靈活度。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2]鄭若玲.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以廈門大學為個案[J].教育研究,2007(3):46-50.
[3]劉忠華.文化常識: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載體——高考語文知識的社會學審視[J]. 社會科學論壇,2009(12下):147-15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5]于涵,趙靜宇,李勇.新高考語文科的定位、功能和考查內容研究[J].教育部考試中心,2018,(5).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