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娟
今年年初的線上上課,讓我對有聲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把“賦閑”的時間更好的利用起來,針對職業學校學生閱讀量少、語文素養相對較弱的情況,我要求學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朗讀,作業完成之后以音頻的方式上傳班級qq群。一開始,響應的人不多,學生上傳的音頻質量也不高:要么朗讀的時間較短,要么朗讀的內容單一,朗讀的美感更是無從談起。如果這樣下去,我布置作業的初衷也就流于形式,最后也會無疾而終。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我把自己喜歡的喜馬拉雅FM上有關專業人士錄制的朗讀音頻發給學生,并把自己利用平臺錄制的朗讀音頻也發給學生,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有聲朗讀。喜馬拉雅FM視聽平臺有許多可供學生選擇的朗讀內容,同時又有可供選擇的伴奏音樂,這一新穎的形式改變了以往音頻錄制單一的模式,把我們這些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吸引過來了,特別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們嘗試著通過喜馬拉雅FM平臺錄制自己的朗讀音頻。朗讀形式的改變帶來的變化是可喜的,學生上傳的朗讀音頻多了起來,朗讀的內容也廣泛了,節奏感的把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有的學生為了讓朗讀的效果更好,還進行了多次嘗試。這樣的變化是我希望看到的。我愿意看到通過朗讀這一小小的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從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豐盈起來。
一個小小的朗讀作業,只因利用的媒介不同,學生的參與度就迥然不同。這讓我對當下的新媒體,特別是喜馬拉雅FM這一有聲媒體對我們語文教學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考量。當下我們正處在新媒體日益豐富的時代,這些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個性化強的特點,它們以其豐富的信息量、新穎獨到的表現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好動、喜歡獵奇的學生們的心,雖然其中也有魚目混珠的。但如果我們能揚其沙礫,取其精華,讓這些新媒體更好的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下面我就以喜馬拉雅FM平臺在這次朗讀活動中發揮的作用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一、有聲朗讀以其音樂性、互動性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在傳統的朗讀教學活動中,因為形式單一:學生朗讀的手段就只有一張嘴和一本書,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不足,學生朗讀的興趣就大大降低,朗讀的質量就更得不到保障。教師想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感以及通過讀來促讀的目的也就無法達成。
而有聲朗讀這一新媒體所承載的海量、多樣的音頻資源正好可以彌補傳統朗讀教學朗讀素材單一、呈現方式單調的問題。以喜馬拉雅FM為例,朗讀的內容既有優美的詩歌,又有情真意切的散文,還有引人深入的小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素材,極大的自主性帶來了朗讀積極性的提高;在呈現的方式上,既有專業主持人進行的朗讀,又配有合乎文章基調的優美音樂,有的還有圖片和文字、聲音、音樂、文字、圖片的多樣化呈現,這些方式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允許學生選擇添加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根據朗讀的內容添加合適的圖片文字等,即學生可以自己對朗讀素材的呈現方式進行創造,這也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朗讀實踐興趣。
二、有聲朗讀打破時空的限制,讓課堂朗讀向課外延伸。
傳統意義上的朗讀教學以教師課堂指導為主:聽專業人員的朗讀、教師范讀等,離開了課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也就有點隔靴搔癢。但有聲朗讀這一新媒體在呈現方式上有專業主持人的朗讀音頻,他們的朗讀字正腔圓,普通話標準,情感飽滿,無疑是學生朗讀模仿訓練的最佳范本。專業主持人的朗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模仿、學習、修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朗讀。不間斷的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朗讀能力也相應提高了。這使學生的后續學習有了動力。
同時,以喜馬拉雅FM為例的視聽媒體大都具有錄制音頻在線分享功能。學生將課后自己朗讀的音頻分享給老師或者在線發布,教師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朗讀作業完成的情況,還可以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或者讓同學之間互評,這樣就突破了教師的朗讀指導僅限于課堂的局限,教學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了延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成功的向課外延伸。
三、建立成長檔案,成長看得見。
活動一開始大部分學生都只是上傳當日的朗讀音頻,對于每天的朗讀音頻不會建立一個庫來加以管理。前后朗讀的音頻沒得到較好的保存,一個階段下來,對自己的朗讀沒有一個對照、反思,也就無法感受到朗讀活動帶來的成就感。這不利于活動的開展,更無益于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獲益。可是以喜馬拉雅FM為例的視聽有聲新媒體卻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喜馬拉雅FM為例的視聽有聲新媒體在云儲存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對用戶的使用數據進行存儲,這對于傳統的朗讀教學而言是一種新的記錄方式,學生在每一次朗讀訓練之后,可以將朗讀數據存儲下來,這樣就可以記錄朗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軌跡,回顧以往前后對照,幫助學生感知朗讀水平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為教師對學生朗讀能力發展的評價提供了客觀存在的實體依據。
新媒體時代,豐富的資源就像一個巨大的知識倉庫,其提供的能量和實效性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媒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時時慧眼如炬,取其所長,讓新媒體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教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