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語文的學習。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各省教育資源分配不同,整體上呈現從發達城市向中小城市及農村大跨越遞減的趨勢。不同省份地區各學科的學習的水平、效果差距明顯,尤其是高中語文學科。以縣城高中為例,生源主要是縣區及周邊鄉鎮農村。縣城及鄉鎮農村中學無論是教師配備還是教學設施、教學資源遠遠落后于大城市。語文素養的提升來自課堂內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資源多種多樣,絕非單憑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所能達到的。因此,文章將從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變化,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學習;教學方法
一、 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變化
國是大計,教育為本。自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的交際性、人文性等特點為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隨著“百家講壇”的熱播,繼而掀起了“國學熱”。從幼兒啟蒙教育到大學課程設置均受到了影響。與此同時,孔子課堂,孔子學院遍地開花,漢語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也推動了國內語文經典閱讀的熱情。2017年,國家制定的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又豐富了標準的內容,語言文字存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課程性質內涵較之于2003年版課標更為明確、具體、豐富。
2019年國家頒布的部編版全國高中統一教材、教師用書也來到了山東省師生手中。從教材的編排體系與教師用書中可以看到語文教學改革變化之大,教學理念之新。教材講解從以往的一篇一篇課文的講解到部編版教材的單元總結理解提升與整本書的大觀念。除教材內容之外還增加了課外自主學習、研究、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二、 縣區高中生語文學習現狀及出現的問題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進入高中時,學生在校學習了9年之久(除學前教育),按照正常思路來講,語文素養應該很高了,而事實上卻恰恰相反,學生學習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高中生漢字書寫存在的問題
1. 缺乏練字意識
漢字書寫貫穿學習始終。因而,漢字書寫是各科學習的基礎性工程。針對縣城及鄉鎮農村高中生調查發現,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練過字的學生比例極低不到5%,而練字超過三年以上的比例則更少。由于學生練字比例低下,因此,漢字書寫能夠達到規范、工整、美觀的學生極少。甚至有些學生楷書尚未寫好,開始寫“行書”“草書”,字跡歪歪扭扭,潦草難辨識。
2. 漢字書寫錯別字現象嚴重
一方面,偏旁部首書寫錯誤、相似偏旁部首混淆。例如:“卩”與“阝”,“礻”與“衤”,“夂”與“攵”,“犭”與“扌”,八、人、入作偏旁部首時候學生不進行區分書寫,如“兮”字上面的“八”字,學生易寫成“人”或“入”。
另一方面,異形同聲字書寫錯誤。例如,精萃(粹)、幅(輻)射、粗曠(獷)、痙孿(攣)、寒喧(暄)、潔白無暇(瑕)等。(括號內的字為正確字)
練字和語文基礎知識積累應從小學階段開始。小學可開設書法課,而且作為一門必修課,最好要有考評。現在有小學和初中已經認識到練字的重要性,語文教師也會要求學生練字,但大多流于形式化、過場化。一段時間后便不了了之,真正堅持練字的極少。所以,讓學生從小練好字任務也很艱巨。如今部編版高一語文教材中已經將詞語的積累與詞語解釋單列為一個單元學習內容。學生學習內容包括了詞語積累,古今詞義聯系與區別,詞義辨析等內容。不難發現,高中階段語文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漢字、詞匯、語法、修辭、邏輯等方面內容還要有能力拓展遷移,拓寬視野,將古今漢語進行對照、聯系。難度上升,在學習過程中要會積累、分析、理解、辨析、建構、運用等。所以,必須要打好語文基本功。
城區高中生語文書寫中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折射出學生語文基本素養低,書寫不規范,基礎知識不牢等問題。同時也反映出學生語文學習認識上存在問題。這些都將限制高中語文的學習。
(二)高中生語文學習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學生大多認為背課文、做題、寫日記、周記,寫作文,讀書等就是學語文。總體來看,學生學習語文似乎僅僅局限在教材、課本等手頭資料上,局限在課標要求的背誦篇目上,之后做些習題鞏固知識點,便覺得語文已經學完了。這樣狹隘的認知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什么是語文?怎樣學語文?其實,語文就在我們身邊。語文并非僅僅是課本上的,并非僅僅是陳列在書架上的,并非僅僅是存在于練習題中的。語文說出來是動人的語言,寫出來是藝術的文字,吟出來是優美的詩詞,繪出來是令人神往的美景。而這一切要我們用一雙慧眼去發現,用一份真情去領悟。
高一未選課之前要學習九門功課。文科類學科背誦記憶內容多,理科類學科做題任務量大。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學語文用時極少,甚至有學生課下從不學語文,更有甚者放棄學語文。問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1. 語文太難了,得高分更難;
2. 學習效果不明顯,學與不學似乎差別不大。
其實,作為高中生一定要提高認識,在日常交際中,我們離不開語言表達,通過語言表達寫出來形成書面文字之后便成為文章,而文章又是依據語言的。因而,“語”和“文”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葉圣陶先生曾說:“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
語文的學習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語文的學習可以提高你對事物的認識、分析、理解能力。因而其他學科知識的接受從理解到最終獲取也是離不開語文的。甚至,現在理科類題干設置也涉及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就連數學家華羅庚都認為不論你學什么,都應該學好語文。其實,學習語文能提高了我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培養了我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語文從來不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課程。它是一門讓你終生受益,影響一生的學科。
三、 語文教學方法研究
(一)正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俗話說“教無定法”,但不可無法。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方法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至高無上的力量。”告訴我們方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使用得當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夠獲得最佳的審美體驗,情感升華。洛克曾指出教師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都交給學生,而在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使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教師合理的教法引領就如黑夜的燈塔可以照亮船只行駛的方向。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施教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應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充分把握學情,在充分的研讀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課內外相關資料基礎上充分備課。在選擇教法時,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以及不同學科,不同課型,選擇不同的教法。而同一堂課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不同環節運用不同的教學法。
如文言文《史記》選修教學,由于學生都未讀過《史記》,對歷史人物了解甚少,文言知識積累少,閱讀困難,且不感興趣。那么教學時要以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為首要目標。用脈絡圖的形式,以張耳、陳余兩個人物之間的恩怨糾葛為主線,從陳勝吳廣起義到秦滅再到漢代的歷史脈絡,講述清楚。中間貫穿《史記》選修教材中大部分人物,再巧妙地插入些小故事。比如:項羽死后,劉邦說,管項羽稱“項籍”者官升一級。面對劉邦的威逼利誘,鄭君卻寧死不屈,堅持稱“項羽”或“項王”。最終他被趕出了朝堂,在病困交加中死去。僅僅是一個稱謂,鄭君堅守的是什么?這便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引出古代文化常識中的知識點:名和字。擺脫文言文教學的局限,跳出教學的圈子,帶領學生宏觀上領略歷史風云變幻,體會古人的精神面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主動拿起課本,走進古人,主動去體會司馬遷筆下的一位位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詩詞教學中,可采用朗讀法,誦讀法,對比學習法、合作探究法等。如婉約詞《聲聲慢》和豪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比研學。課前補充閱讀資料:梁衡《亂世中的美神》和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加深學生對李清照和蘇軾的了解。再讓學生分別從讀法、語言、表達技巧、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討論,小組合作展示成果。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講解分析,并賽讀。在《登高》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對比學習中,讓學生列表分析杜甫和辛棄疾的情感,體悟兩位愛國詩人的博大情懷,并比較分析兩首詩歌的寫作手法。
小說教學中可采用導讀法,讓學生在文中圈點、標畫、點評、感悟、理解、分析,甚至進行升華,改寫段落、續寫段落等。如小說《哦,香雪》中,通過朗讀,用優美的語言描繪香雪的外貌;續寫中香雪之后的命運。《百合花》中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補寫小戰士犧牲的經過等。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說、讀、品、思、寫并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發散思維能力。
散文教學中,可以設置情境,利用音樂、視頻資源等,全方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師可以課前播放歌曲《荷塘月色》感染學生的,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走進文本。通過跟隨優美畫面視頻朗誦,體會荷塘之美。在寧靜打破之后,通過“荷塘月色背后的煩惱”截取短視頻,了解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不寧靜。再通過誦讀法品味作者內心的獨白。
在整個單元的散文教學中,通過誦讀法,品味《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與地壇》三篇散文景色描寫的語言,通過意象分析,把握作家在自然之美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發現、思考,引領積極向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會千篇一律,以上是我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粗略總結出的一些方法。也有很多不如意,尚不完善之處。但仍然希望對教師們的教學有借鑒意義。最后,愿我們教師們能夠通過細致深入的備課,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開學習語文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黑格爾.邏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洛克.教育漫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姚春蘭.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方法的“變與不變”[J].讀與寫(教師版),2018.
[5]王葉丹.淺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方法[J].文淵,2019.
作者簡介:
馬伶娟,山東省菏澤市,山東省鄆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