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麗
【摘 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課堂互動最經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它不只是“提出一個問題”的簡單行為,而是一種具有豐富意義復雜教學行為,因此,有效問題設置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從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歷史教材課文輔助部分便可看出問題設置的重要性。如課文前設“導言”、后設“問題思考”等等,無不說明統編教材編寫對問題設置的重視以及問題設置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可以說,教學過程就是學生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問題設置
問題設置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置的有效性,應該注意避免有些誤區,遵循相關原則,掌握一定技巧。
一、有效課堂教學問題設置應避免的誤區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目的已從學生的“學會”到“會學”,但不排除部分教師仍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上對學生的提問常常進入問題設置誤區。
(一)問題設置過于簡單、隨意:問題設置內涵太淺,沒有深度,目標性不強。簡單地問一些涉及時間、地點、人物等教材上能直接提供答案的問題,不能觸動和啟發學生的思維。如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提問: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什么人?問題答案在課文中一找就知,不用思考。這種沒有“內涵”的問題設計方式顯然對于學生在記憶、掌握歷史知識和對歷史知識綜合實際應用效果都是不好的。
(二)問題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情:由于課前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沒有對學生的認知做及時正確的調查和了解,難以根據學生的思維邏輯特點針對性地設計問題,要么拔高、要么降低,脫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起不到應有的提問效果。如《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一課提問:你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有哪些?對于一個初中九年級的學生來說,本題理論性偏強,設計難度拔高,不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對于本題設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引導性的語言。如“馬克思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有哪些?”
(三)問題設計缺乏系統性:問題設置既要著眼于局部,更要著眼于全局。如《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第一目教學時提問:夏是如何滅亡的?教學第二目時又提問:商朝是如何滅亡的?教學第三目時還是提問:西周是如何滅亡的?很明顯,這三個問題的提出,就說明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沒有放眼整篇課文,問題設置系統性整合不夠。
另外,問題設置初衷不是指導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而是牽著學生鼻子,生硬地把學生的回答往正確答案上強拉硬拽,完成教學任務;或者提問過于頻繁等都可以說是問題設計的誤區。
二、有效課堂教學問題設置應遵循的要求
(一)前提
課堂教學有效問題設置的前提是基于學情、課程標準、和課文重難點。學情是教學的基礎。同樣一個材料,不同學情就有不同的問題設計和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重點是教學要求側重的,難點是學生難以理解需要教師教學突破的。圍繞教學重難點的問題設計,就可以避免一刀切、用力均衡、費時費力的低效教學現象。
(二)呈現
課堂教學有效問題設置的呈現應該遵循準確性、適度性、層次性、開放性、教育性、生活性等要求。
1. 準確性。問題設置表達的意思要明白、邏輯要清晰、概念要準確。這樣,學生才能在題目的正確引導下進行有效思考和解決問題。
2. 適度性。難易適度、多少適度。難易適度,就是要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各種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細致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再如一節課中問題設置數過多,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就會不足,思考問題的“深度”難免受到影響;問題過少,學生思維得不到有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就會被限制。
3. 層次性。問題設置要關注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等不同層次的學生,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基本后綜合,逐步提高的規律,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思考的收獲。如《秦統一中國》第二目“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問題設置:秦朝郡縣制與西周分封制有何異同,兩者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此題設計從易到難,層次發問。
4. 開放性。問題設置要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個性理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設計:在現代社會,法西斯勢力會死灰復燃嗎?我們應當怎樣防止歷史悲劇的發生?每位學生都能在對本課內容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得出結論,答案不盡相同。開放性問題不僅能促使學生學習新知,還能促進學生結合實際問題進行獨立的分析和思考。
5. 教育性。歷史教材內容豐富,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教育等豐富的德育內容,對于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功能和優勢。歷史教學要突出德育為魂的教學理念,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內涵,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實現學科育人價值。
6. 生活性。鄉土歷史是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民族靈魂的一個縮影,是家鄉情懷教育具體、生動的素材。歷史教師要善于搜集、積累鄉土史的資料,發掘鄉土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把鄉土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并通過社會調查、參觀、搜集實物等獲取知識的方法,尋求改變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途徑,形成“歷史就在我身邊”的理念,并對家鄉產生“溫情與敬意”之感。
提問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給予糾正、評價等,適時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調節教學活動,最大程度發揮問題設置作用。
總之,以問題推進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教學策略與方法。作為教師,要始終強化問題式教學法意識,借助問題設置,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高玉龍.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學周刊:中旬, 2016(9):235-236.